小学五年级修辞手法的运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比喻定义•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注意事项•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象”·····等•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表示比较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二、表示举例•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出作为例子。•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3.“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句中的“像”字引出我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而并非是比喻句。三、表示猜测•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只是猜测而已。•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拟人定义•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不可和童话弄混。(例:叶子妹妹说:“太阳公公……”这就不是一个拟人句)•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作用•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更生动、形象。(1)把动物拟人化。•1.蜜蜂引路!•2.小狗伸了一个懒腰。•3.鸣蝉在树叶里吟唱。•4.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5.溪水中金鱼悠闲地摇着尾巴游过来。(2)把植物拟人化。•1.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2.花儿随风舞蹈。•3.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4.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5.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3)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1.太阳出来月亮就回家了。•2.夜空中的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3.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4.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5.今天,太阳好害羞,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迟迟不肯露面。夸张定义•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例子•(1):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项羽•(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5):敌人处处挨打,寸步难行。•(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毛泽东•(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分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又如宋·范仲淹《御街行》中的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也是这个意思。注意•夸张是表现幻想的必要手段之一•夸张的作用还在于它可以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形象的特征,更深刻而又更单纯地揭示他们的本质,使读者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印象。例如《胖子学校》对小胖子的肥胖作了强烈的夸张描写,使读者对肥胖的危害有更鲜明的印象,并产生更强烈的震撼。•夸张还能增强童话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如果童话缺少夸张,就会失去光彩。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博得读者的笑声而滥用夸张,那样只能陷于浅薄和庸俗。排比定义•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具体的运用:(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谚语)(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4、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设问定义•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作用•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形式•一问一答式•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几问一答式•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连续问答式•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注意•一.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二.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三.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问。反问定义•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例子•(1)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丰子恺《山中避雨》)•肯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2)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否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3)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黄蓓佳《心声》)•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设问与反问的异同•异形式上:设问是先问后答,反问是只问不答,但答案却包含在句子之中。•作用上: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反问主要是为加强语气,明确表达某种观点和思想感情。•句意上: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只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语气通常更为强烈。•同设问和反问都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的,都是没有疑问。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