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目技术转移与创新理论创新理论与创新环境创新机制与国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07年第九期(2007.10.8)☆本期要目☆一、技术转移、技术项目孵化器与创新环境技术转移与创新理论创新理论与创新环境创新机制与国家创新体系创新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四大行为主体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二二二、、、、瑞典的创新政策特色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技术项目孵化器与创新环境技术项目孵化器与创新环境技术项目孵化器与创新环境技术项目孵化器与创新环境当前世界的经济发展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一是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主要代表的新经济现象又称知识经济,尽管对新经济或知识经济的泡沫现象争论此起彼伏,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其经济结构的调整,重新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了最具竞争力的头把交椅,技术创新与新经济成分的日益增长在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二是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使我国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二战后日本、德国的崛起,技术创新与企业的迅速成长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探讨创新与企业孵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的世界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历年发布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把美国列为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由于在科技领域保持了领先地位,已连续多年高居榜首,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经济增长期。美国的经济强劲,主要是由科技实力雄厚和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并加速技术创新,积极采取措施构建和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和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引导和培育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支持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加速科研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转化;畅通科技知识的传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等。面对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基础上,于1999年又提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策,目的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建设高科技产业体系,实现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在99年8月的全国技术2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说:“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科教兴国是目的,技术创新是手段,是实现科教兴国的必经之路,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技术创新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障。一创新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1.1创新理论的起源创新理论的提出缘于人们在认识和分析科学技术在现代工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真正从理论上提出问题并阐明了分析方向的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同一物,称“经济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并不必然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它也可以指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未曾进入的市场;4)掠取或者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源,无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5)实现一种工业上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在这里,熊彼特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区别了开来,指出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一种新产品的能力与发明活动并不一致,两者也不必然并存于同一组织之中。根据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的观点,熊彼特技术创新模型Ⅰ---企业家创新模型可以概括如下:其一,从科学的最新进展到重大发明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特定方式的流动(非持续性的)。其二,一组企业家(在熊彼特看来,它们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认识到这些创新的未来潜力,并助准备冒险进行开发和创新。其三,一旦进行了一项重大创新,它将导致现存市场结构的不均衡,成功的创新者获得了额外的增长速度和暂时垄断利润作为报酬。然而,这种垄断以后又会因为大群第二代创新者进入而削弱,从而引起了技术创新的周期性群集现象。显然,这个模型存在着从成功的创新到增加研究开发活动的正反馈环路模型,被描绘为一种从“得自创新的利润”到“企业家活动和创新投资”的联系。这种反馈必须首先被解释为对于利用研究开发作为经济进步的工具的刺激,而不是一种创新改进思想的流动。根据熊彼特在该书中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创造性毁灭”的判断,以及有关大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论断,经济学家菲利浦斯在其1971年所著之《技术与市场结构》、弗里曼在其1982年所著之《工业创新经济学》中提出熊彼特的第二个创新模型----大企业创新模型,并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但是熊彼特的两个创新模型理论之间仍然存在着基本的共同之处,一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或企业;二者它们都是技术推动模型,即强调技术创新是企业内生的,是技术进步推动着经济的长期增长。它们的基本政策含义是:技术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方向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规模和方向,更多的研究开发投入就意味着更多的技术创新产出。大企业在研究开发支出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它们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必然具有先天性的市场优势。正因为它们都特别强调研究开发对于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后来的学者将这两个熊彼特技术创新模型称为“技术推动模型”。应该说,正是熊彼特有关创新问题的论述为现代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的一块重要基石。简单而言,创新(lnnovation)一词所描述的是新事物推向市场的过程和创新价值的理念。真正的创新,要将创意与潜在的商业价值联系起来,这包括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流程,新的服务基础上和新的系统,创新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驱动力量。要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一个地区应处于投资驱动发展阶段或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熊彼特在其理论中引出了国家创新体系。1.2创新理论的发展西方学者在技术创新研究方面所作的工作主要出现于50年代中期以后,并且基本上是围绕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所做的努力,其结果就是经济增长理论以及近年来发展声势颇大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侧重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为其突出特点。3总起来看,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越来越强调创新活动作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共性,而忽略了其赖以进行的具体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即国家专有因素的特殊作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以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和理查德•纳尔逊为代表的一些新熊彼特主义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开始强调李斯特的传统,重视技术创新的国家专有因素以及具体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背景,从而将李斯特传统与熊彼特传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因此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首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提出来的。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现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创新体系理论与创新环境建设2.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制度组织环境创新克里斯托弗•弗里曼经过研究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的通产省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弗里曼特别关注四个因素:政府政策的作用,企业及其研究开发努力的作用,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作用。不仅如此,弗里曼特别强调在剧烈的技术变革情况下,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创新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国家调整其社会经济范式以适应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和可能性的能力。纳尔逊在1993年主编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资助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体系,明确指出,现代国家的创新系统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以及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规划之类的机构。其中,私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是所有这些创新系统的核心,它们相互竞争也彼此合作。纳尔逊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制度结构的适应技术变革上,他认为,一个经济体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技术的多元结构”。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整体的制度的丰富性,分享技术知识的机制,以及各机构与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相互依赖的现象。激励是指在市场失灵方面的活动上的激励:首先,对基础研究和教育等市场失灵的方面,各国都已确立了政府资助的方式。但对市场失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面向企业的培训还未被人忽视。其次,在对创新之后的短期垄断利润的激励和来自模仿的竞争压力之间的平衡。佩特尔和帕维蒂认为,国家之间创新绩效的不同主要在于系统的失效和多样性。而系统的失效主要表现在:1)激励的失效;2)竞争能力的低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崛起,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转状况不再仅仅受到国家专有因素的影响,而且同时也受到国家间相互作用因素的影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波特发表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对于这个因素进行了具体深入的分析。波特将国家创新系统的微观机制与其宏观运行实绩联系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影下考究国家创新系统,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正是建立在成功地进行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基础之上的,国家是作为一个公司的外在环境发挥作用,并加强或者是削弱其竞争力。根据波特的观点,政府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的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力钻石理论认为,解释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推动创新。一个国家的优势决定于以下四项重要因素:第一,要素条件,如熟练劳动力的供给,基础设施状况;第二,需求条件,该国对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第三,相关的支持产业;第四,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状况。四个要素的作用可用一个类似钻石的图表示。除上述四个要素外,对竞争力影响最大的是机遇,如战争、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和国家的作用,如国家规制的作用,加强教育和投资可改变要素的供给条件,产业政策可影响产业的发展。由于创新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种“技术创新陷阱”现象,即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尽管在研究开发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投资,但它们并没有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究其原4因是一种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利用的制度体系很可能较之在研究开发上投放更多的资本对于经济增长更为有利。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专家们特别注意分析金融领域、各种机构的相互联系以及知识的分配等问题,并且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内部的循环流转。经合组织在《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机构是创新系统中的主体。研究报告还指出,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含义是纠正技术创新中的系统失效和市场失效:即纠正企业因过短的眼光而对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通过创新产、学、研合作计划,网络计划,建立创新中介机构,以纠正创新的系统失效。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意义之一是加强整个创新系统内互相作用和联系的网络。包括加强企业与企业间的创新合作联系,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合作联系,中介机构在各创新主体间的重要桥梁作用;政府在创新中的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引导作用,以及政府各部门在工作职能上的协调一致和集成。(OECD国家创新系统结构)从李斯特、弗里曼到波特等人的研究,可以看到现代创新理论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企业创新研究转向创新的生态环境或区域、国家的创新体系及各要素上。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对于推进我国的技术创新,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已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