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貳、寺廟篇本篇大致介紹萬丹國小附近的寺廟。計有:萬惠宮、萬泉寺、萬安古地福德祠、竹惠宮、農惠宮。其中萬惠宮、萬泉寺、萬安古地福德祠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寺廟。一、萬惠宮:有關萬惠宮的介紹大致分為五個部份,這五個部份是:建築體、裝飾、神明、祭祀、萬惠宮的故事。在還沒有開始介紹之前,有件事情在此要先提出,就是有關方位的問題。一般寺廟裡的方位並非以參拜的人為準,而是以神明作為基準。所以文中如果有提到前後左右,一概是以神明為準。(一)建築體:1、屋頂:萬惠宮的屋頂,前殿是「重檐歇山」式。所謂「歇山」是指屋坡(屋頂像山坡狀的部份)下垂的時候,到了某個地方突然間坡度變緩,而且在屋坡變緩的地方,側面的牆上又伸出屋坡出來。也就是屋坡由頂端垂下來的時候,原本只有前後兩個屋坡,到了底下則變成了前後左右四個屋坡。而這種四垂的屋頂如果有兩層的,就叫做「重檐歇山」。剛剛介紹的是前殿,接著是正殿。正殿的屋頂是「假四垂」式,所謂假四垂是指上層的屋頂是「歇山」式的,而下層則仍然保持前後兩坡的屋頂。像這種上層四垂、下層兩垂的屋頂叫做「假四垂」式。還有金爐(燒紙錢的地方)的屋頂相當特別,是類似所謂的「盔頂」式。因為屋頂造型像頭盔的模樣,好像上面戴了一頂頭盔一樣。但是這裡的屋頂,為了要在上面做四條龍,屋頂的型式稍微有點變形,所以在此特別稱它「類似盔頂」式。介紹完屋頂型式之後,以下再針對屋頂的細部做介紹如下:(1)屋脊:屋脊是指屋頂上長條帶狀,用來壓住屋坡邊緣瓦片的結構。屋脊可分為正脊、曲脊和垂脊,在此可見到正脊和垂脊。正脊是位在屋坡的頂端,垂脊則是位在屋坡的左右兩側。此處在正脊的頂上又加了一層屋脊,這種裝飾用的屋脊叫做「西施脊」,而在兩層屋脊之間通常會留下透空的部份,是為了讓風透過去,以避免屋脊被強風吹垮。正脊不論是一層還是兩層的,在它的上面和前面通常都會加上一些雕塑做為裝飾。像這裡所見到的正脊上端雕塑是「財子壽三仙」、「雙龍護寶塔」。(2)屋瓦:屋瓦分成板瓦和筒瓦,板瓦是一般民宅看到的板狀略有弧度的瓦片,而筒瓦是一端做成圓筒狀的那種瓦片。在這裡所看到屋頂是用筒瓦蓋的,筒瓦蓋的屋頂,屋坡上可看到一條一條屋瓦所連接成的條狀圓筒。在此要特別介紹的是:剛剛所提到那一道一道的條狀圓筒,在它垂下來到盡頭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個圓形的瓦片蓋,這種圓形的東西叫做「瓦當」。瓦當上面一般都會印有圖案。在屋簷的地方可以看到整列的瓦當,而在瓦當和瓦當之間,有個略成倒三角形的東西,那個叫做「滴水」,顧名思義,它是在下雨的時候,可以用來讓雨水迅速從三角尖滴下去的。它的上面也會印有圖案。(3)燕尾:位在正脊的兩側翹起來的部份,因為它的尾端做成開叉,樣子看起來像燕子的尾巴,10所以稱為「燕尾」。燕尾可增加屋脊的曲線變化,在古代是只有當官的人家屋頂才能做燕尾,而現在,寺廟就把這種建築特色吸收進來。(4)牌頭:位在垂脊的末端,通常有個底座,上面做一些雕塑。它的原始作用是增加重量來壓住屋頂,尤其是壓住屋簷不要讓它被風掀掉。發展至今,牌頭的裝飾功能似乎更形重要,因為它是匠師發揮藝術才能的好地方,這個地方常常會做一些人物戰馬的裝飾圖樣。2、梁柱:梁柱是用來支撐屋頂的,水平方向的叫做「梁」,垂直方向的叫做「柱」,兩者搭配起來共同承擔支撐的任務。依梁柱搭配的簡單和複雜,大致分為穿斗式和抬梁式。此處所見到的是「抬梁式」,是屬於較複雜的那種類型。所謂抬梁式就是使用梁來代替柱子支撐,這樣可以減少柱子的使用,尤其寺廟需要比較大的空間,如果眾多參拜的人隨時都要去閃避柱子,那是很不方便的。對梁柱有了基本概念之後,以下再對梁柱的型態和構造做進一步的說明:(1)通梁:前面已經提過,具有支撐作用的水平木條叫做梁。但同樣是水平木條,我們又把它分成直向和橫向,為了說明方便,在此把前後方向稱為直向、左右方向稱為橫向。而這當中,直向的水平木條,我們把它叫做「通梁」。通梁中,最底下的長度最長,我們把它稱為「大通」,然後越往上長度越短,我們依次把它們稱為「二通」、「三通」……。位在屋簷下走道上的通梁,因為是步道上的通梁,所以一般把它稱為「步通」。(2)壽梁:橫向的水平木條叫「壽梁」。但是並不包括那些位在頂端和屋頂相接觸的橫向木條,因為那些和屋頂相接觸的木條,我們有另外一種稱呼,叫做「桁」。在這些屋頂下的桁木當中,位置最高而抵住屋脊下的那根桁木,常會看到上面畫有太極八卦的圖案,以其制高點而用來鎮邪。(3)落地的柱子: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有些柱子架在梁上,它們是不落地的,相對於那些柱子,為了講解方便,所以有落地的柱子這種稱呼。這些落地的柱子,如果按照形狀來分,大致可分為:圓柱、八角柱、方柱。此處所見到的都是圓柱,並未見到八角柱和方柱,倒是在廟裡前殿的旁側,有出現像形狀的柱子,類似子彈的形狀,這個是很特別的。在此順便一提的是:這裡柱子雖然大多是圓柱,但同樣是圓柱,它們卻有出現不同形狀的柱珠。筆者發現這裡的柱珠,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八角形的。至於什麼是柱珠,後面會有詳細的說明。(4)柱珠:在落地的柱子底部接近地面的地方,常會看到柱子膨大起來,那個膨大的部份就是「柱珠」。柱珠最原始的功能是避免地底的濕氣沿著柱子上升,因為早期的柱子是木頭的,最怕潮濕,而現今的柱子已經不再是木頭的,可以不需要柱珠了,所以,演變至今,柱珠的主要作用已經變成裝飾用途了。附帶一提的是:此處龍柱的柱珠是八角形的,柱珠上面刻有一些水生動物的圖案,很顯然地,現今的人已經把龍柱上的龍想成是海龍王了。11(5)不落地的柱子:雖然「梁」具有支撐的作用,但是梁和屋頂之間尚有一段距離,這時候就需要一些小的柱子,來做為梁和屋頂之間的中介者,才能讓梁順利達成支撐屋頂的任務。而這些架在梁上,協助梁來支撐屋頂的短柱子,我們一般把它稱為「瓜柱」。之所以叫做瓜柱,是因為通常都把它做成瓜的形狀,而且就算不做成瓜的形狀,我們還是照樣把它稱為「瓜柱」。這些瓜柱和通梁搭配起來,共同來達成支撐的功能。如果有兩根通梁的話,就會搭配三個瓜柱,這種形式叫做「二通三瓜」;如果有三根通梁,就會有五個瓜柱,這時候就叫做「三通五瓜」。此處所見到的是「三通五瓜」,出現在正殿的地方。(6)斗栱:斗栱其實也是屬於不落地的柱子,所以它的作用和瓜柱類似。但是它的外形和瓜柱有很大的差異,已經脫離了柱子的模樣,所以沒有把它歸類在不落地的柱子裡。「斗」是把木頭做成容器的樣子,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栱」是大致呈彎弓形的木造承重結構。斗和栱相互結合起來,共同達成支撐的效果。斗栱最主要的功效是讓支撐結構看起來更花俏,形式更富於變化,所以從瓜柱演變成斗栱,就是要達到裝飾的功能。甚至到後來,斗栱的形式越來越複雜、華麗,像此處前殿屋頂下的「藻井」以及屋簷下的「網目斗栱」,都是由一個個斗栱排列而成的精巧藝術品。(7)坐斗「坐斗」是一種位在梁上的承重結構,一般寺廟最常見的是把坐斗做成獅子和象的造形,大概是這兩種造形都含有”力”的象徵。這裡所見到的坐斗,大致上就是這兩種造形。(8)垂花「垂花」又稱為「吊筒」,也是屬於不落地的柱子。它是連接通梁和屋簷的小柱子,其上端抵住屋簷,所以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支撐屋簷的。柱子的下端常會刻成一朵花,有時又雕成一個花籃,看起來像垂掛的一朵花或者像吊在空中的籃子,因此才會有前面提到的那兩種稱呼。此處所看到的垂花,並不只出現在屋簷下,在廟裡面也可以找到好幾個垂花。(9)豎材「豎材」和「垂花」通常是同時並存的,因為豎材就位在垂花的外緣。當梁或栱插入垂花的時候,在接合的地方會產生所謂的榫眼,為了遮住這個難看的榫眼,必須擺上一塊木頭,而這塊木頭一般會加以雕刻,以達到美觀的要求。因為這木雕通常是長形的而且呈垂直方向的,所以我們把它稱為「豎材」。(10)插角在梁和柱子連接所形成的直角處,通常會嵌入一個略成三角形的木造結構,這種東西就是「插角」。插角又稱為「雀替」,因為早期都雕成雀的圖案。插角最主要的功能是把梁和柱子連結的更加緊密,以防止因為震動所產生的滑動和位移。這裡所看到的插角,除了一般三角形的以外,在正殿的地方,還可以看到雕成鰲魚的插角。3、牆面一般寺廟所見到的牆面,大概有正面的「檐牆」和側面的「山牆」。檐牆是因為面對檐廊,而山牆則是因為側面的牆大多上面呈三角形如山坡狀。除此之外,如果檐廊的兩側各有一面牆,這種則稱為「廊牆」。(1)牆面的分段:12中國傳統喜歡以人的身體做為建築模式的參考,而檐牆和廊牆的牆面分段,就應用了這一點。因為這兩處的牆面,為了裝飾,上面一定要有雕刻。如果牆面從頭雕到腳都不分段的話,會顯得凌亂!而加以分段之後,看起來會較有層次之美。尤其牆面當中某一段是要做為窗戶之用的,所以牆面由上到下把它分段,是有其必要的!一般的分段如下:牆面當中,最上一層叫做「水車堵」,這一層是最長的,可以從牆面的這一頭往水平方向連接到另一頭。再下來是叫做「頂堵」,相當於人的頭部,再接下來依序是「身堵」、「腰堵」、「裙堵」,從它們的名稱,就可以推想出人體的相對部位。在這些相對部位當中,以身堵最為重要,因為它的面積最大,而且也剛好在窗戶的位置。順便要補充的一點是:一般牆面的分段,在最底下的地方還有個「櫃台腳」,但在此處並沒有發現。(2)懸魚「懸魚」位在山牆頂端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到獅子、祥雲、磬牌,磬牌內還有神仙人物,此處以這些做為懸魚圖案。4、門窗從門的多寡可以看出一間寺廟的規模,此處在正面的地方開了五個門,依照古代的規制:只有廟的主神是帝后級的,才能開五個門。由此可以看出,萬惠宮開五個門是實至名歸,因為媽祖在清代被封為「天后」,所以開五個門並未違反禮節。除了正面的門以外,此處正殿的旁側,還看到所謂的「八卦門」,把門做成八角形象徵太極八卦,可以用來避邪。另外還要補充的是:在前殿的入口處有三個門,其中左右的那兩扇門各有個特別名稱,左邊的那扇門叫「龍門」,一般可以在左邊廊牆上看到龍的圖案;右邊那扇門叫「虎門」,同樣也可以在右邊廊牆上找到虎的圖案。這正好合乎中國傳統的觀念,因為傳統的風水觀念是:「左青龍,右白虎」。也因此到寺廟去參拜的時候,按照古代的規矩,應該從左邊的門進去,然後從右邊的門出來,因為:「入龍門,出虎口」。以上大略介紹了一些基本概念之後,接下來再對門窗的細節做進一步的介紹:(1)門板:此處正面的門都有兩片門板,而且門板上都畫了門神,這是和現在一般住家的大門不一樣的地方。這裡的門神除了有常見的文官、武官門神之外,還可以看見太監、宮女的門神出現在左右偏門的地方。這也是因為媽祖是屬於「帝后級」的神明,所以才有太監和宮女來服侍祂。附帶一提的是,在教學當中,也許會遇到小朋友問:「老師!你怎麼知道那是太監?」這時候你可以告訴他們:「一般畫匠在畫門神的時候,習慣上都是以『沒有鬍子的男人』來表示太監」。(2)門栓:現在一般住宅的門都只有一片門板,很容易就可以把它鎖緊。如果是有兩片門板的時候,可能就必須要借重門栓了,門栓在兩片門板的後面,一邊伸出木條,一邊有個榫眼(木塊挖個孔穴),將木條插入榫眼中就鎖上了。對老師來說,門栓是很熟悉的東西,可是對學生來講,可能不見得了解,在教學之中,可以讓學生來比較古代門栓和現代門鎖的差別。(3)門檻:「門檻」是位在門下方一塊高起的木板。之所以要有門檻,是要讓參拜的人對寺廟表13達禮敬之意,因為跨過門檻的時候,通常會低頭去看,就好像對神明行禮一般。(4)門楣:「門楣」是在門框的上方,那是以前的人掛匾額的地方,所以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成語:「光耀門楣」就是因為門楣是掛匾額的地方。此處在門楣的地方做了一些雕飾,似乎更重視裝飾的訴求。(5)連楹:「連楹」就是「上門臼」。在門楣的後方通常會固定一塊水平的木塊,在木塊的左右兩邊各鑿一個洞,在安裝門板的時候,就要把左右門板的上門軸,嵌進這兩個洞裡。由此可知,連楹的作用就是要用來連接門軸的上端。(6)連二楹:「連二楹」就是「下門臼」,大致上有個圓形的凹槽,在安裝門板的時候,將門軸的下端嵌進凹槽裡。所以連二楹的作用,是要來連接下門軸用的。(7)門簪:平常我們所見到的連楹,它的位置大概都在門楣的後面,而連楹是一個長條木塊,為了要把它固定在門楣的後方,以前會使用一種木件,來連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