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參、古厝篇本篇打算以「許府古宅」為例,對一般古厝裡的建築、裝飾、陳設等做一番介紹。之後,針對許府古宅所沒有,而萬丹地區的古厝能夠見到的設施及建築構造,另外再做一番補充介紹。一、許府古宅:以下所介紹的建築和裝飾,如果前面的寺廟篇已經對該項做過解說,這裡將不再做詳細介紹,只簡單地提到該物件的名稱就可以了。(一)建築:1.建築格局:此處是典型的「三合院」式格局,由廳堂和左右兩側廂房三面圍成“ㄇ”字型。在左側廂房的外側還多了一道護龍,另外,前方加了一道圍牆用以分隔內外,圍牆中央有一座門屋,建得非常地講究,值得仔細去欣賞!圍牆裡面是庭院,而圍牆的外面,則另外還多了一道外牆,這是很特別的。在此要順便一提的,一般三合院的大門通常不會正對著供奉祖先、神明的正廳,因為要避免正廳與外面的邪魔之氣對沖。而這裡的門屋剛好對著正廳,但是它並沒有違背一般的習俗,因為門屋之外還有一道外牆,外牆的門不在正中央,而是在偏左的位置,這樣就避開了一般的忌諱。在建築格局方面,另外還有在廳堂與廂房連接的地方,各有一座「過水間」,這樣可以讓整個建築物有連接順暢的整體感覺。2.屋頂:民宅的屋頂不像寺廟那樣華麗、花俏,所以此處的屋頂,只能看到以下的細部構造:(1)正脊。(2)垂脊。(3)板瓦。(4)馬背。補充說明:○1廳堂的地方,中央屋脊較高而兩側屋脊較低,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屋頂有一些變化,一方面也代表著中央和兩側的屋舍有地位高下的分別。○2此處的正脊都做得有相當的高度,以便能夠在正脊壁上做裝飾,像這樣的屋脊叫做「大脊」。此處可見到正脊壁上有透空的裝飾,還有一些雕刻圖案。○3板瓦是有彎曲弧度的,在蓋屋頂的時候,有些上仰,有些向下彎曲,這樣便形成了所謂的「哭笑瓦」。因為上仰像是笑臉,下合則像是哭臉。○4這裡的馬背是曲形像水波狀的。有人把各種形狀的馬背用陰陽五行來歸類,如果這種歸類能夠成立的話,那這裡的馬背就是屬於水形的馬背。3.梁柱:此處梁柱可見到以下細部構造:(2)通梁。(2)壽梁。(3)落地的柱子。(4)柱珠。(5)斗拱。(3)(6)坐斗。(7)雞舌。(8)插角。補充說明:○1此處在室內是用牆壁來支撐屋頂;而在室外檐廊的地方,則製做了許多精巧的梁柱構件,來支撐檐廊的屋頂(屋簷)。38○2這裡的柱子是水泥製、外加洗石子的柱子。上面柱頭的地方有草葉的裝飾,雖然這在寺廟裡常見,但在民宅當中,算是比較講究的了!○4這裡的柱子在支撐屋簷的時候,是底下的水泥柱上方再加一段木頭的柱子來支撐,相當地特別!○5此處的斗栱,有的是三層的斗栱。而有些栱的外形,則把它做成「螭虎」(沒長角的小龍)的造形,非常有意思!○6這裡的坐斗是瓜形的坐斗。○7「雞舌」是指緊貼在桁木底下,樣子像舌尖的小構件。○8插角又叫做「雀替」,因為早期的插角都喜歡雕成雀的圖樣,此處可以得到一個見證。1.牆面:這裡有「檐牆」、「廊牆」、和「山牆」,而所能見到的牆面細節如下:(1)身堵。(2)腰堵。(3)裙堵。(4)懸魚。(5)鳥踏。(6)墀頭。補充說明:○1身堵、腰堵、裙堵出現在門屋的牆上,而廊牆上有身堵和裙堵。大致上是為了在牆上安排雕刻圖案,才形成了牆面的分段。○2在前面的寺廟篇曾經提過,墀頭有三種類型,即:斜面形、磚疊澀、基座形。斜面形墀頭出現在廂房的地方;磚疊澀(磚塊疊成階梯狀逐層伸出)墀頭則出現在左側廂房後方的護龍;基座形墀頭在門屋的地方,基座上是一隻獅子的雕塑。此處這三種類型的墀頭通通都看得到,一般在寺廟裡也不見得能看到這三種墀頭,所以此處對傳統建築的保存算是蠻完整的。○3在門的上方牆面,有水泥製作的匾額,而在門的兩旁則有對聯。在正廳的地方,匾額上寫了「高陽衍派」四個字,而門旁的對聯,上聯第一個字是「高」,下聯第一個字是「陽」。這是因為姓許的堂號是「高陽堂」,所以,匾額和對聯上的字都跟他們家的堂號有關。2.門窗:這裡所見到的窗戶,與現代的窗戶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前面所介紹的那幾間寺廟,也沒見過像這裡所看到的窗戶形式,因此特別把它提出來做介紹。這裡可以看到兩種形式的窗戶,一種是玻璃窗,但是打開的時候是上下開,不同於現代的左右開,關閉的時候則是用旋鈕把它旋緊;另一種是直條窗,位在圍牆的地方,窗上有一道一道的水泥直條,通常窗上水泥直條的個數都是單數,因為要符合陰陽的觀念。介紹完窗戶,接著介紹門,關於門的細部構造,這裡所能見到的大致如下:(1)門檻。(2)門板。(3)門楣。(4)連楹。(5)連二楹。(6)門栓。補充說明:○1正廳的門較接近現代的門,但也存在著相當差異。而門屋和過水間的門,大致保留古代的樣式。39○2在廂房的走廊(檐廊)上,可以見到拱形的彎光門。○3由於現代建築技術的發達,有些門的構件原本要大費周章的,在這裡可以變得很簡化。譬如像過水間的門,它的連楹只用一個鐵圈固定在牆上就可以使用了;而它的連二楹則只要用水泥在地板上做一個小凹槽就好了。這比起早期的做法,實在簡單多了。○4門屋的那座門,在連楹的地方安裝了兩個突出的木片,那個東西叫做「門簪」。前面曾提過:門簪是用來固定連楹的。不過,此處的連楹可能不需要門簪來固定,如果真是如此!那這兩個木片就純粹只是用來裝飾而已。3.地面:(1)地板:在正廳的地方用紅色的地磚來鋪地,這在早期算是很講究的,可能因為那裡是正廳的緣故。而正廳的地磚是六角形的,組合起來像是龜甲,烏龜是一種長壽的動物,所以六角形地磚含有「長壽」的象徵意義。(2)台階:台階位在正廳下到庭院的地方。台階的階數為了符合陰陽的觀念,通常是單數,這裡的是一階,正好符合這種習俗。這裡在台階的兩側做成書卷的造形,這是一般常見的形式,叫做「書卷階」。(二)裝飾:這裡的裝飾圖樣大致如下:1、象。2、鹿。3、麒麟。4、花籃。5、祥雲。6、鳳凰。7、牡丹。8、松鶴延年。9、雙獅戲球。10、富貴平安。11、如意。12、八仙及壽星老人。13、獅子。14、李鐵柺。15、何仙姑。16、幾何圖案。17、書卷。補充說明:(1)花籃的「花」和榮華的「華」是諧音,因此花籃就代表著「榮華」的意思。(2)插角上的雕刻圖案是「鳳凰銜牡丹」。鳳凰是代表地位尊榮,牡丹是代表富貴,把兩者合起來,鳳凰銜著牡丹大致上是「富貴尊榮」的意思。(3)八仙及壽星老人的圖案出現在壽梁上,因為在高處,必須仔細觀看才能察覺。此作品雕刻得相當精細!值得欣賞。(4)李鐵柺和何仙姑的圖案是出現在門屋的地方。筆者曾經在里港的蔡家古厝,看到兩面相對的牆壁上,也做了李鐵柺和何仙姑的裝飾圖案。據筆者猜想,或許是因為八仙中的這兩位名氣較響或者較為人們所喜愛,才會在不同的兩個地方,都出現他們的裝飾圖案。(5)西方國家在經歷「巴洛克」式華麗複雜的裝飾風格之後,到了工業革命時代,轉而走向簡單明確的裝飾風格,這種被稱為「現代主義」式的藝術風格。而在日據時代,日本人就把這些西方的藝術風格引進台灣來,因此,有些台灣的建築物,可以發現用幾何圖案來裝飾以表達簡單明確的風格。這種現代主義式的幾何圖案裝飾,這裡也可以看得到。40(6)台階兩側的書卷造形,含有「書香氣息」的意思。(三)陳設:一般在古厝裡常會看到一些物品陳設,而這些陳設往往會跟傳統習俗有所關聯。以下就針對這裡所看到的物品陳設,來做一個簡單的介紹。1.太師椅:在正廳裡面擺了幾張椅子,這些椅子椅背垂直陡峭、外觀四平八穩,就是一般所稱的「太師椅」。今日一般人坐椅子,大多以舒適為訴求,但是在古代則不然,古代是注重修身。像太師椅坐下去的時候自然就會腰桿挺直、正襟端坐,剛開始雖然不太舒適,但是久了自然就能習慣,而且久而久之,就可以養成一種端莊的習性。正因為正襟端坐習慣之後,自然可以培養氣定神閑的風采,所以,太師椅正符合古代在日常起居中修養身心的要求。2.子孫燈:在介紹子孫燈之前,要先介紹「燈梁」。在前面介紹福德祠的時候,曾提到那裡有安置一根燈梁,那根梁為何會叫做燈梁?因為它最主要是用來吊燈籠用的。而一般吊在正廳燈梁上的燈籠,就叫做「子孫燈」。通常是在那一家有人娶媳婦的時候,就把子孫燈吊在燈梁上,用以昭告祖先。而結婚正意味著「繁衍子孫」,所以就把那燈籠稱為「子孫燈」。3.天公爐:懸在燈梁上的小型香爐,我們把它稱為「天公爐」。通常我們在廟裡拜拜的時候,都是先拜天公,然後再拜廟裡的神明。同樣的道理,一般閩南的習俗,在家裡拜拜的時候,先拜天公再拜正廳裡的祖先和神明。而在拜完天公之後,就把香插在天公爐裡。4.頂下桌:一般在正廳拜神明和祖先的地方會有兩張桌子,一張形狀細長、高度較高,叫做「頂桌」;另一張則是方形的桌子、高度較低,叫做「下桌」。頂桌又叫做「神案」,下桌又叫做「神桌」或「八仙桌」。一般頂桌是用來擺放祖先牌位、神像和香爐的地方,而下桌則是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5.門神香座:一般人家除了拜天公和神明、祖先之外,有些還有拜門神。為了要拜門神,於是在門旁安置一個香座(其實就是香爐,因為樣子不像個爐,才用香座來稱呼)來插香。這種拜門神的香座,早期只是很簡單地安裝個竹筒在上面而已,到後來有出現各種不同的材料和造形。而這裡所看到的只是個簡單的竹筒,保留了早期的形式,雖然簡樸,但是看起來更具有鄉土的氣息。二、其他:這裡所謂的「其他」,是指筆者在走訪萬丹地區的古厝時,所見到在許府古宅看不到的設施及建築特點,特別在此做一些補充介紹。但是有一件事必須先提出來的,就是限於個人的時間及精力,筆者只能對萬丹鄉的古厝作概略的走訪,因此,遺漏的地方必定還有很多,希望各位老師能夠見諒。411.門鈸、門環:有關「門環」已經在前面竹惠宮的地方介紹過了,至於門鈸則是把門環連在門板上的那塊鐵片,它的外形通常類似“鈸”的造形,所以叫做「門鈸」。門鈸有些會做成八卦的樣子,或者有些上面會有獸頭的圖案。不過據筆者的觀察,萬丹地區的古厝已經很少再使用門鈸了。2.堂號:每個姓氏都有該姓氏的堂號,有些人家會把堂號寫在門上方的匾額上。其實許府古宅也有在匾額上書寫堂號,只是那裡所寫的「高陽衍派」是比較非正式的寫法,而比較正式的寫法應該寫成「高陽堂」。堂號大致上是該姓氏祖先崛起或興盛的地方,譬如像姓許的「高陽堂」、姓胡的「安定堂」,這裡所提到的“高陽”和“安定”都是地名,都是指他們祖先發跡的地方。3.女兒牆:在一般磚瓦的古厝當中,常會看到在正前方的屋頂上有一道裝飾用的矮牆,叫做「女兒牆」。這種建築型態大致在日據時代才普遍出現,女兒牆上通常會有裝飾圖案,而且常有用到幾何圖案來做裝飾的。4.照壁:前面曾提到,許府古宅的大門位在偏左的地方而沒有對著正廳,是要避免外面的邪魔之氣由大門入侵而與正廳對沖。在古厝當中,有些更講究的,就在正廳的正對面築了一座高牆,用來阻擋邪氣與正廳對沖。這種反射、阻擋邪氣用的牆壁,就叫做「照壁」。5.旗杆石:根據古代的規矩,科舉考中舉人的可以在家中豎立旗杆,豎立旗杆的目的,是要讓家裡的名聲在鄰里中顯揚。這些古代豎立的旗杆,由於年代久遠,大致只剩下底下石造的旗杆座。有極少數的古厝,還可以找到這種石造的的旗杆座,在廣安村就可以看得到。6.巴洛克式裝飾:前面介紹了「女兒牆」,一般所稱的女兒牆是平直的牆面。有些古厝在同樣位置的裝飾牆面,並非平直的,而是像山一樣有高低起伏的,像這種牆,我們把它稱為「山牆」。但是在此要特別注意的:前面也曾經提到過山牆,前面所指的山牆和這裡的山牆不一樣。前面所提到的山牆,是指房屋側面的牆,因為兩邊隨著屋坡下垂,形成牆面上半部是三角形像山坡一樣。古厝屋頂上的山牆,經常會有巴洛克式的裝飾。所謂巴洛克式,前面有提到,它的裝飾風格是華麗而複雜的,常見的裝飾圖案有花草、緞帶、葉片、勳章、動物等等。不過,也有些山牆只用現代主義式的幾何圖案來裝飾。7.編竹灰泥牆:在早期窮困的年代,有些建築材料是就地取材的。而像竹子就是一種很容易取得的建材,所以有些早期的房子,可以看到牆壁是用竹條編成骨架,然後外面再糊上一層灰泥。像這樣的牆,我們把它叫做「編竹灰泥牆」。8.豬舍:42今天這時代如果要看豬舍,而且豬舍裡還有在養豬的,大概也只有到專業的養豬場去看了。但是在早期的時候,大部份人家都有養豬,而且豬舍就建在住家的旁邊或附近的地方,一般人家每天就用豬菜(蕃薯葉)或吃剩的菜來餵豬。所以,古厝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