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实证方法改变观念学会操作科尔曼报告1964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就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1966完成《科尔曼报告》。该报告对美国和世界教育发展产生广泛影响,被认为是美国社会科学史上最著名的量化研究报告。该研究对美国4000所公立学校的教师、校长、学区区长和学生(其中抽取了64.5万名学生)展开调查。研究的焦点问题是:学校因素和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以此检视美国教育机会均等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科尔曼等人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将学生学业成就引入到教育机会均等研究领域,在教育投入与产出间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对学校投入、师资水平、设备设施进行调查。《科尔曼报告》的主要结论是:当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一因素在统计上被控制时,诸如设施、课程等学校因素对学业成就只有很小影响。导致黑人儿童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物质条件,而是社会因素,即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同学的社会经济背景等。美国学校中,黑人儿童的学业成就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年级越高与白人学生的差距越大。传统观点认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而造成的,但科尔曼等人的调查结果却发现,黑人学生所在学校和白人学生所在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以前想象得那么大。《科尔曼报告》就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差异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同学的社会经济背景差异,其次是教师素质的差异,而设备和课程的差异是最不重要的因素。科尔曼报告的这一结论引发了两类研究,一类是呼应科尔曼报告的研究,另一类是怀疑科尔曼报告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后一类研究又被称为“有效学校”研究。这类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学校因素是存在的,这些因素包括教育领导力(尤其是教学领导)、营造学校氛围、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和反馈等。教育公平研究的里程碑《科尔曼报告》的启示:研究问题——清晰研究假设——方向搜集资料——客观分析方法——科学价值判断——中立研究结论——谨慎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著名科学研究。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开展实验研究。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一、照明实验(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二、福利实验实验目的是了解福利待遇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参加实验的女工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三、访谈实验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四、群体实验(银行电汇室研究)梅奥等人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调查发现,班组为了维护群体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以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而影响全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实验结论从1924年到1932年,霍桑实验持续了9年。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对实验进行了总结。1、社会人理论2、士气理论3、非正式群体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管理体系,尽可能避免工人在工作场合中的非工作性接触,因为其不仅不产生经济效益,而且降低工作效率。而霍桑实验表明,在官方规定的正式工作群体之中还存在着自发产生的非正式群体,。管理者不能只关注正式群体而无视或轻视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4、人际关系型领导者理论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就是规范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而霍桑实验提出,必须有新型的人际关系型领导者,他们能理解工人的行为,善于倾听意见和交流,并借此来理解工人的感情,培养一种在正式群体的物质需要和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之间维持平衡的能力,使工人愿意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协作和贡献力量。“霍桑实验”的启示:挑战常识立基事实价值中立满足好奇心研究反思:研究取样探究关系实验与访谈研究者效应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证主义(positivism):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英国的密尔和斯宾塞。实证研究强调知识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实证研究方法是指利用数量分析技术,分析和确定有关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广义实证研究方法泛指所有经验型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实地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广义的实证研究方法重视研究中的第一手资料,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科学不等于自然科学研究人类与观察物质世界的事件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把社会科学看成是自然科学。其一,人类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能够给他们所作的事情赋予意义和目的;其二,通过我们自身的行动,我们正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实证研究:广义理解实证研究:两大范式实证研究:源于生活“先入为主”(误)“高高在上”(虚)“夸夸其谈”(俗)“老调重弹”(庸)如何做实证研究?确定主题聚焦问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提出好的研究“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高中语文课本中对人的描述是否有性别偏好?教授语法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影响初中生数学成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好研究问题的特点(1)问题是切实可行(feasible)流动儿童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研究;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阻碍因素分析;初中生有效学习研究中国义务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实证研究;中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制度研究;(2)问题是清楚的(clear)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是否有效?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能力研究。本质定义与操作性定义(3)问题是有意义的(significant)研究增进知识?研究有利于改善教育实践?研究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如何做文献综述?——以留守儿童研究为例1、留守儿童规模与监护类型江苏、甘肃和河北等5县调研(中央教科所,2004);福建农村学校1369个样本研究(郭少榕,2006);陕西、宁夏、河北和北京10个村调查(叶敬忠等,2005);留守儿童三种主要监护类型(李庆丰,2002)。2、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父母外出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北京师范大学,2001;中央教科所,2004;叶敬忠,2005);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没有显著关系;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略高于非留守儿童(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2001);留守儿童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其中成绩好的比例偏低。由于缺乏督促与鼓励,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成就感,成绩一般;只有少数留守儿童能认真学习、成绩优异(王艳波、吴新林,2003);总体上,留守儿童成绩不如非留守儿童。调研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考试及格率只能达到60%,而普通学生及格率达到87%(林宏,2003);3、留守儿童心理状况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占总数的71.5%(林宏,200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有各种轻度不良心理反应及比较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占留守儿童总人数31%(李宝峰,2005);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半数以上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快乐。此外,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性格发展、道德教育和安全问题等方面存在问题(王玉琼,2005);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情感带来诸多消极影响;留守儿童普遍思念在外的父母;学校、社区和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问题缺乏重视,几乎没有相应措施(叶敬忠等,2005);留守儿童处于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与不良人格特质、行为问题、学业不良高度相关。所以,留守儿童问题的干预不仅要进行行为矫治和心理辅导,关键是要进行“家庭整合治疗”;应当发动社区、学校、家庭力量共同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构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范方、桑标,2005);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与孩子自我知觉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即教师较多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难以管教,但学生问卷和测量资料却显示父母是否外出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求助对象、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在学习适应、独孤和社交焦虑等方面并无显著差别(周宗奎等,2005);4、留守儿童性别差异留守男童存在更多的品德问题以及行为不良现象,而留守女童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比如,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孤独倾向”等四个维度上,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恐怖倾向”上留守女童显著高于留守男童;在性格、学习方面,留守男孩受到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留守女孩;在青春期,留守男孩受社会影响更大,而留守女孩更依恋父母和同伴;总之,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男童与留守女童心理发展不仅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差异(郭少榕,2006)。5、对现有文献的述评概念不清与概念误用研究取样:样本代表性?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研究效度: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研究价值:先入为主?价值无涉?调研方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况(1)农民工与留守儿童联系频繁,最关注儿童“学习”和“安全”农民工与子女联系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每月联系3次以上;73.3%留守儿童与父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