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第二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第一节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形成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第三节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形成1.社会学之父:孔德实证哲学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奠基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形成时期大致可视为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思想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物2.社会学三圣:马克思、涂尔干、韦伯3.教育社会学的先驱者:斯宾塞、华德、杜威二、欧美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与演变1.规范性教育社会学(EducationalSociology)1950年代以前2.实证性教育社会学(SociologyofEducation)1950~1970年代3.解释性教育社会学(interpretive)1970年代以后规范性实证性解释性名称传统的、教育学的教育社会学新兴的、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新的、微观的教育社会学主要特征阐述教育的理想与目的,给教师提供实践指南探讨研究对象“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可能是什么”以现象学与人类学等为基础,从批判的角度研究教育平等性与正义性研究范围凡是与教育有关的论题都在研究之列局限于能用科学实证进行分析的宏观研究侧重知识社会学、班级社会学、教学社会学等微观研究研究方法哲学思辨的成分很浓强调科学实证的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为主研究目的指导实践理论的建立追求平等与正义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范式”(paradigm)一词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首次提出。“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库恩看来,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是不断变化的,科学的演变来自范式的改变,而非仅是知识的积累.一、什么是范式?二、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演变功能论(又称和谐论)冲突论解释论(又称互动论)功能论(又称和谐论)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的主导性理论。在当代教育社会学中仍有大量信徒。代表人物:涂尔干、帕森斯、默顿等。功能论的基本观点:1、结构与功能: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2、整合与共识: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整合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的特性。在统一的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但它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其关键是社会中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3、稳定: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部力量的因素破坏平衡和谐论的特征结构图和谐论结构与功能整合共识稳定涂尔干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1858-1917)是近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自杀论》《教育与社会学》《道德教育论》等。1.主张社会超越个体之上,强调个体对社会的依赖及具有的責任2.提供解说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的实例(自杀论)3.强调教育对社会共识的重要性社会秩序维持靠共识(集体的良心:道德→节制个人行为)→教育(社会化:即教育在于使每个人实现由“个体我”向“社会我”的转变)1.社会体系:行动者彼此交互作用的网状组织(角色)2.社会体系的功能:AGIL功能图式3.班级体系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与选择功能(依据个人的能力与性向分配到社会上适当的位置)手段性功能目标性功能对外功能适应(A)目标达成(G)对內功能潜在模式维持(L)整合(I)帕森斯帕森斯(1902-1979),美国社会学家,代表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班级》冲突论冲突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针对功能论学派而来,动摇了功能论的垄断地位。代表人物:鲍尔斯、柯林斯、布迪厄等。冲突论的基本观点:1.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现象。2.社会群体之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导致社会的不断变迁。3.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的群体总是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冲突论的特征结构图冲突论对立冲突变迁强制布迪厄布迪厄(1930-2002)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主要著作有《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发生和结构》等。文化再生产理论:学校的作用在于通过“文化专断”与“符号暴力”来传递统治阶级的文化、贬抑或消弱其他阶级的文化,通过“霸权课程”进行“文化资本”的分配,从而保证统治阶级文化的合法化与再生产。布迪厄认为“所有的教育行动客观都是一种符号暴力。”这是因为统治阶级改变了统治策略,他们不再进行粗暴愚蠢的身体强制,而是改变成了温和得多的控制形式即文化实践形式。简单的说,他们的统治变成了多少类似于催眠术的符号统治,在此统治下,被支配阶级和统治阶级达成了共识,准确的说,就是被支配者接受了支配者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误识为正确的、因而自己应当遵守的理念,而意识不到支配者对自己的符号支配。这种权力形式布迪厄称之为符号暴力。为什么触目皆是的社会不平等没有遭到强有力的反抗?举例,贞操观即是男性权力强加在女性身上的符号权力,男人出于对于女性处女情结的病态爱好,将它塑造成女性纯洁之美的一个根本特性,并将此观念强加在女性的灵魂深处,使女性把对于贞操的保护变成一种自己的主动追求,不少少女为了保住所谓纯洁不惜跳楼自杀,而事后诸媒体对她刚烈贞节的赞美,则强化了男性权力对于广大女性的符号统治。解释论(又称互动论)始于70年代初,批判功能论和冲突论为代表的“宏观教育社会学”,把自己的研究称之为“新教育社会学”或“微观教育学”。代表人物M.杨、伯恩斯坦、凯迪、沃兹等。解释论的基本特征:1.侧重微观研究——学校生活2.研究人们在学校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实质性意义3.侧重定性方法,主张以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来探讨教育现象解释论注重了解学生团体间、师生间、教师与行政主管间的互动对学生态度、行为、自我概念、期待、成就等的影响。伯恩斯坦伯恩斯坦(1924-2000)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教育社会学家。代表作有《阶级、符码与控制》《教育传递理论的建构》等。伯恩斯坦从语言技能的角度出发对教育的不平等现象作了深入剖析。他指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早期生活中会发展出不同的符码(codes),即不同的说话方式。工人阶级子弟通常使用的是“限定性符码”的语言。他们大多生活在亲密的家庭和邻里文化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价值观和规范被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无需通过语言表述的东西。因此,限定符码更适合实际经验的沟通,而不适宜抽象概念、过程及关系的探讨。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子女却拥有一套“精密性符码”。精密性符码即指一种“使词语的意义个体化,以适应专门情景要求的说话风格”。由于限定性符码和学校的学术文化之间存在冲突,所以工人阶级子女更难适应正规的学校教育。为何劳动阶级和中产阶级学生的学业成就的差异稳定不变?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三个男孩在玩足球,一个孩子把球踢进窗户,球打碎了这扇窗户的玻璃。一个男子走出来朝他们大喊,因为他们把窗户玻璃打碎了,于是他们跑开了,这是那位失望的夫人望着窗外大骂孩子们。他们正在玩足球,他踢球,球穿过那里打碎了窗户,他出来朝他们大喊,因为他们打碎了它,于是他们跑开了,这时她往外瞧,大骂他们。第三节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一、创建时期(1922-1949)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先驱人物:陶孟,《教育与社会》二、停滞时期(1949-1979)空白三、重建时期(1979至今)处于初级阶段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