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HUMANGEOGRAPHY)主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使用说明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王恩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而制作的。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以选择的教学活动。本电子教案努力尝试用双语(汉英)编写。目录第一章(Chapter1)绪论(Introduction)第二章(Chapter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三章(Chapter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章(Chapter4)人口、人种与民族(PopulationEthnicityNationality)第五章(Chapter5)农业地理(AgriculturalGeography)第六章(Chapter6)工业地理(IndustrialGeography)第七章(Chapter7)语言地理(LanguageGeography)第八章(Chapter8)宗教地理(ReligiousGeography)第九章(Chapter0)城市地理(UrbanGeography)第十章(Chapter10)旅游地理(TouristGeography)第十一章(Chapter11)政治地理(PoliticalGeography)第十二章(Chapter12)行为地理(BehaviourGeography)第十三章(Chapter13)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Problems)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AListofReferenceBooks)1、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2、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陈才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3、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人口地理学,张善余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世界贸易地理概论,张学政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6、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陆大道著,科学出版社,1999年。7、城市地理学,许学强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旅游地理学,保继刚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区域管理与发展,王铮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持续发展导论,牛文元著,科学出版社,1997年。11、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周一星等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12、人文地理学相关报刊、网站。WhatisHumanGeography?HumanGeographersworkatavarietyofgeographicalscalesrangingfromlocal,throughregionalandnationalto,increasingly,global.HumanGeographersalsoworkwithPhysicalGeographersinstudyingrelationshipsbetweenpeopleandtheirenvironment.HumanGeographyprovidesanimportantbridgebetweenthesoci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TwocommonthemesforbothteachingandresearchwithinHumanGeographyare:----understanding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places,localitiesandareasinarangeofsocial,cultural,economicandpoliticalaspectsofhumanlife.(keyquestion:WHERE?)----understandinginteractionsbetweenpeopleandtheirenvironments.(keyquestion:WHY?)第一章(Chapter1)绪论(Introduction)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1.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2.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人地关系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的产生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和应用化趋向。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一、人文地理学读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学科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二、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三、为普及人文地理学知识服务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和基本理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一)文化的概念:(1)泰勒: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二)文化区的概念: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包括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种类型。文化区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概念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人、文化和环境)、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相互作用的机制。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3、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实现了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人地关系理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程序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2.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3.成果总结1.人文地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2.文地理学的空间模型研究方法3.社会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1.经验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第四章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与发展分布人口分布与迁移人种民族民俗与流行文化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二、人口转变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可将其分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