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2.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臵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⑶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有哪些流派?⑴德国赫特纳,“区域学派”,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施吕特尔,“景观学派”,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景观。(2)英国麦金德,“政治地理学”,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3)美国森普尔和亨丁顿,“地理环境决定论”,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与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索尔,“文化景观派”,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区域学派。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个地方之间的变异性的科学。(4)俄国巴朗斯基和萨乌什金,“经济学派”,主张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密切联系,重视自然条件的分析和区域的综合研究。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地理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一门纯粹的经济科学。(5)重要地理学名人1、李旭旦:中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呼吁人文地理学的复兴,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地关系和人文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翻译了《苏联地理》、《海陆的起源》、《地理学思想史》等。编著《苏联经济地理概论》、《人文地理学概说》、《人文地理学论丛》等。2、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学者,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3、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他们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4、拉采尔:德国,“地理环境决定论”。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5、维达尔·白兰士:“人地相关论”,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建立起来的法国学派主要特色是在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个方面。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法国学派特别重视小区与研究,重实实地考察。5.现代人中国文地理学的发展:1、1949—1979年,以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人文地理学衰弱的阶段。2、1980—1990年,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阶段。3、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阶段,无论是在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上,还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了较大发展。6.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1、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表象——文化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一般说来:一、接受外来的物质文化比较容易。二、接受外来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比较慢,且需要与当地文化融合过程】(5)文化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因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8.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域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在形式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其形成机制的差异,两者是不同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少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9.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由于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可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①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②等级扩散:这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③刺激扩散:这是某种文化现象,受到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10.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④人类后的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11.人地关系论①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②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③适应论④生态论⑤环境感知论⑥文化决定论⑦和谐论1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1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在工业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14.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1、人口转变理论:1934年,法国科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他总结法国人口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序列”,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大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2、人口转变模式①西北欧模式②日本模式③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与前两个模式相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存在)④印度模式3、人口与发展(1)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来关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2)人口与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实际上人口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3)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意义:①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②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