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传染病护理学总论(中专)(xxj)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染病知多少?传染病是什么?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如何预防?•课程内容一、感染与免疫二、传染病的特征三、传染病流行及影响因素四、传染病的预防五、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在人群和动物中传播流行病原微生物可分为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和真菌等。寄生虫病由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1918年,巴黎大流感鼠疫流行时的惨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时间地点瘟疫影响429BC雅典天花近1/2人口死亡165-180罗马鼠疫?1/4人口死亡211-266罗马鼠疫?罗马帝国衰落6世纪拜占庭鼠疫人口减少1/412-13世纪欧洲麻风流行于欧洲各国14世纪欧洲鼠疫死亡2000万人,人口减少约1/415世纪末欧洲梅毒法意战争中法国军队因梅毒败北15世纪末美洲天花、鼠疫、流感90%以上土著印加死亡17-18世纪欧洲天花1.5亿人死亡19-20世纪中亚、欧、美洲霍乱7次大流行,仅印度前6次死亡超过3800万19末-20世纪30年代亚、欧、美60多个国家鼠疫1000万人以上死亡1918年亚、欧、美和非洲流感2500万人死亡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传染病传染病流行情况结核病19世纪的白色瘟疫疟疾中国甲骨文记载:(鬼怪)伤寒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流脑世界上30多个国家流行,我国高发白喉1583-1618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流行菌痢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已认识此病炭疽抗生素出现前病死率为20-30%麻疹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斑疹伤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称为“战争瘟疫”传染性肝炎中国人有近20%感染20世纪防治传染病的辉煌成就1980年5月28日WHO宣布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天花。许多长期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伤寒、乙脑、白喉、麻疹及脊髓灰质炎等已得到有效控制。至20世纪中叶,全球传染病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19世纪的50%~60%下降到10%。世界疾病控制的主题已由传染病控制为主转为以心脑血管病、肿瘤及意外伤害防治等为重点。世界公众普遍认为,人们已经战胜了传染病的威胁,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瘟疫将仅仅是留在记忆中的魔影。好景不长,警钟再鸣1981年以后AIDS的出现及流行,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征服传染病的乐观信念。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年新发现的40余种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三十年部分新发传染病发现时间病原体疾病1977埃波拉病毒埃波拉出血热1977嗜肺军团菌军团菌病1977汉坦病毒肾综合症出血热1981HIV艾滋病1982大肠杆菌O157出血性肠炎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1988人疱疹病毒6型突发性玫瑰疹1990西尼罗河病毒西尼罗河脑炎1992O139非O1型霍乱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1996朊病毒新变异型克-雅病(疯牛病)1998尼帕病毒尼帕病毒性脑炎2003冠状病毒变体SARS2009禽流感病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12新型冠状病毒中东肺炎、?192/174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谢红彦向SARS宣战永不褪色的记忆193/174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谢红彦万众一心,战胜“非典”永不褪色的记忆181/174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谢红彦高考186/174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谢红彦侯机177/174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谢红彦清明节175/174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谢红彦网巴169/174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谢红彦口罩面面观美联社报道禽流感H5N1H7N9我国传染病的现状有四个发病率居世界第一:1.乙型肝炎:长沙是乙肝王国的首都2.血吸虫病:洞庭湖湖区3.性传播疾病总数4.肺结核传染病的一些变化•总的发病率降低•总的死亡率降低•大多数病的致死强度(病死率)减弱•大规模流行减少可归功于预防接种、居住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营养状况、卫生习惯、医疗条件、生产方式等的改变保护自己才能保护别人•传染病护理学是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主要介绍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预防、治疗、护理等内容。•多数传染病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护理人员要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准确配合急救、严格消毒隔离制度等。一、概述感染即传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一种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传染必备条件★(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机体环境一、概述外源性感染:来自于宿主体外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健康带菌者、带菌动植物。(二)感染的途径内源性感染:人体自身的正常菌群,在因某种因素导致菌群失调或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感染。病原体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扩散方式:一、概述入侵门户:(三)感染及排出的方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特异性定位直接血液淋巴管排出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血液(昆虫叮咬)二、感染的类型A→B重叠感染3重复感染1A→A混合感染2A+B继发感染4A→B免疫低下→条件致病机会感染5三、感染过程的表现三、感染过程的表现显性感染4病原体被清除1病原携带状态3隐性感染2潜伏性感染5感染过程的表现解释概念三、感染过程的表现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感染范围局部局部局部或全身局部局部或全身机体损伤无轻微轻微轻微明显临床表现无无无无有病后免疫力无有无无有传染性无短暂极大无极强总结1.显性感染是最明显的、最严重的感染形式2.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形式3.能够获得免疫力的感染形式有:隐性感染、显性感染4.具有传染性的感染形式是: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病例案例:患者女性,21岁,因“带状疱疹”入院治疗,既往7岁时曾患水痘在门诊治疗,无明显症状后停药。问题:从其感染水痘至今患带状疱疹期间属于何种表现?案例分析:带状疱疹初次感染常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时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该患者从7岁感染水痘至患带状疱疹期间,属潜伏性感染。习题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不是全部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习题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B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是病原携带者习题3、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B生化检查C特异性免疫检查D病理检查E体征的发现习题4、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A病原体被消灭B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带菌者四、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性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病原体的致病力-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数量-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侵袭力-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毒力-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变异性五、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吞噬作用天然屏障细胞免疫体液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IgM:近期感染;IgG:既往感染;SIgA: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感染;IgE:原虫和蠕虫。机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机械屏障作用体液因子吞噬作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外屏障: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最为重要,这些细胞内含大量溶酶体,可杀灭被吞噬的病原体.补体,溶菌酶,备解素,血管活性肽和各种细胞因子等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即为传染。其作用结果可有5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与显性感染。2.机体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IgM出现最早,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在感染后期出现,持续时间长,可为既往感染的标志。第一节总结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特异性病原体3.有流行病学特征4.有感染后免疫基本特征2.有传染性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病毒、细菌感染最常见。检出病原体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4.有感染后免疫基本特征1.有特异性病原体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有传染性指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一定途径传染给另一个宿主的特性,传染期是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传染病最主要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4.有感染后免疫基本特征1.有特异性病原体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按发病源头分:输入性疾病3.有流行病学特征地方性外来性: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按数量和范围分:发病率<年发病率3.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散发:发病率>年发病率大流行:流行范围广,超出国界或洲界:大批同类病例出现,往往来自同一个传染源或一种传染途径暴发流行强度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3.有流行性按发病时间分季节性周期性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4.有感染后免疫基本特征1.有特异性病原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4.有免疫性•可通过免疫学检测得知•免疫期有长有短•保护性免疫不一定有•重复感染、再感染、复发、再燃的概念一般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力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会终身免疫,流感除外。细菌性、螺旋体性、原虫性传染病免疫持续短,数月或数年,伤寒除外。蠕虫感染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往往重复感染。再感染:传染病痊愈后经一段时间免疫力逐渐消失,又感染同一种病原体复发:传染病进入恢复期或痊愈初期,病原体在体内又复活跃,再次出现初发症状再燃:患者体温尚未降至正常而再度上升,再次出现初发症状。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情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1.潜伏期:(1)定义(2)意义①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②协助临床试验诊断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2.前驱期:从起病至典型症状出现这一段时期。特点: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具有传染性。3.症状明显期(临床期):症状典型、病情危重并发症多、传染性极强特点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规律性4.恢复期特点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机体免疫力建立传染性逐渐消失相关检测指标恢复正常(二)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发热与热型许多传染病共有、最突出的症状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马鞍热,不规则热热型是鉴别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发热与热型稽留热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但24小时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发热与热型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超过1℃,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等。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1℃,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发热与热型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间。临床常见于疟疾,败血症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发热与热型回归热(再发热)•骤起高热数日,随后间歇无热数日,如此循环,即高热期与无

1 / 1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