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议论段落升格一、考点解读高考议论类文体不仅是指那些有着严格的论证说理特点的议论文,它还包括以议论说理见长的随笔、杂感、哲理文等。(一)、语文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关于基础等级的要求是:(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从基础等级层面上看,除高考作文必备的共性特征外,高考议论文还应具备以下几点:1、议论文符合“文体要求”要具备议论文的基本特征,通过议论说理来证明自己的见解主张,要有完整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2、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文中的观点应该是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真实理解,要符合事实,更要合情合理,不要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解析:3、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观点一定要是非分明,不要含糊其辞;分析要透彻,不要就事论事;论据要详实齐备,不要泛泛而谈。4、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在结构上应该遵循议论说理得的基本规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若要说理使人信服,语言必须有条理,说话要有一定的顺序和逻辑,不能东拉西扯。(二)、语文大纲“写作”部分关于“发展等级”的要求是:(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想想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问具有表现力)(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鲜明,构思新巧,推理想想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三、金玉良言1、拟“一个”生动新颖的标题。2、“三行内”之内亮明观点。好的开头一般的标准:一是观点鲜明,统摄全文;二是讲究技巧,别出心裁。三是语言优美,夺人眼目。3、“三个”典型鲜活的事例论据选用注意的原则:一是喜新厌旧;二是厚古薄今;三是既要举例更要分析。4、学会“四个比”:对比、类比、比喻、排比。5、全文结构不少于“五个段落”。【薄弱环节】一忌偏离材料主旨。材料作文,首先须读懂材料,正确理解材料的主旨,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精髓,才能进入写作程序;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或把枝叶当主干,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以致行文偏离题意或完全脱题。【薄弱环节】二忌材料使用不当。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写议论文,忌开头不引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评卷老师不明白你的观点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用好材料,如果是议论文,除开头引述材料外,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此外,一般不要在开头用“读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薄弱环节】三忌不按“指令”写作。材料作文的试题,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材料,另一部分是写作要求。写作要求或以提示语的形式出现,或另外列出“要求”“注意”。审题时不仅要吃透材料,还必须看清具体要求,严格按照试题的“指令”写作。切忌不看要求,或未看清要求,就匆匆下笔。习作一存在不足:只有单纯的论据,缺少观点,缺少对材料的分析。他,为了完成《史记》,踏遍大江南北;他,为了完成《史记》,访遍老夫贤士,他,为了完成《史记》,奋笔疾书,忍辱负重。受宫刑后,他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克服重重考验,化悲痛为力量,呕心沥血,最终著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典章,他便是司马迁。习作二积聚力量,焕发人生光彩。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刘伟因十岁时的一场电击事故失去了双臂,但他并不为这羁绊,他想要成为一名音乐制作人。从十九岁开始,他便开始学习用脚弹钢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中国达人秀”上用双脚弹奏出了自己美妙的钢琴曲,感动了所有观众,我们再被他感动时,哪曾想到他背后付出的汗水与艰辛。积聚力量,焕发自己的光彩。存在不足:材料与观点无法圆和在一起。【例】知识就是力量。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让人自由思想。(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高考议论文指导写好一个标准的议论段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片段升格一:提出论点例:以“山外有山”为中心,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苏东坡少年时,对于自己的学问非常得意,于是他便写了一幅对联挂在门外,他写道:“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以示自己学识的渊博。过了几天,有一位老者见了这幅对联后找到苏东坡说他有一个字不认识,要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欣然答应。于是老者把字写在了地上,可苏东坡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什么字,羞愧地向老者道歉。老者留下了一句“满招损,谦得益”来教导年轻的苏东坡。苏东坡大受启发将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此后的苏东坡虚心向他人学习,终成中华文学史上灿烂的一颗星。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论点)议论段五步法(1)第一步,写观点句:段的首句设置本段的分论点。(或独立成段)开门见山,使阅卷老师明白你本段要论证什么问题。习作沉稳从志而来。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评点:如果能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阐述,做到理论+事实,会使文章更有理论深度,使文章展现出理性色彩。示例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议论段五步法(2)第二步,写阐释句:可引用(或化用)名人名言,或借用自然万物,或引入自己深刻见解等,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理论论证)。要注意名人名言、自然万物与分论点要有关系,如没有联系,则不能起论证作用。例:以“山外有山”为中心,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苏东坡少年时,对于自己的学问非常得意,于是他便写了一幅对联挂在门外,他写道:“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以示自己学识的渊博。过了几天,有一位老者见了这幅对联后找到苏东坡说他有一个字不认识,要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欣然答应。于是老者把字写在了地上,可苏东坡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什么字,羞愧地向老者道歉。老者留下了一句“满招损,谦得益”来教导年轻的苏东坡。苏东坡大受启发将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此后的苏东坡虚心向他人学习,终成中华文学史上灿烂的一颗星。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论点)片段升格二:阐释论点例:老子曾说:“夫惟有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山的伟大在于它深谙山外有山,无意去争夺那虚名。正因如此,山便守住了自己的谦逊。(阐释论点)苏东坡少年时,对于自己的学问非常得意,于是他便写了一幅对联挂在门外,他写道:“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以示自己学识的渊博。过了几天,有一位老者见了这幅对联后找到苏东坡说他有一个字不认识,要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欣然答应。于是老者把字写在了地上,可苏东坡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什么字,羞愧地向老者道歉。老者留下了一句“满招损,谦得益”来教导年轻的苏东坡。苏东坡大受启发将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此后的苏东坡虚心向他人学习,终成中华文学史上灿烂的一颗星。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论点)议论段五步法(3)第三步,写材料句:列举典型事例,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所举事例要紧扣分论点。写法上简要叙述即可,突出与论点相关的关键信息,不要过多叙述,。例:以“山外有山”为中心,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论点)老子曾说:“夫惟有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山的伟大在于它深谙山外有山,无意去争夺那虚名。正因如此,山便守住了自己的谦逊。(阐释论点)苏东坡少年时,对于自己的学问非常得意,于是他便写了一幅对联挂在门外,他写道:“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以示自己学识的渊博。过了几天,有一位老者见了这幅对联后找到苏东坡说他有一个字不认识,要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欣然答应。于是老者把字写在了地上,可苏东坡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什么字,羞愧地向老者道歉。老者留下了一句“满招损,谦得益”来教导年轻的苏东坡。苏东坡大受启发将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此后的苏东坡虚心向他人学习,终成中华文学史上灿烂的一颗星。片段升格三:科学用例不要细节描写;删除无关情节例:以“山外有山”为中心,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论点)老子曾说:“夫惟有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山的伟大在于它深谙山外有山,无意去争夺那虚名。正因如此,山便守住了自己的谦逊。(阐释论点)年少时的苏轼对自己的学问非常得意,曾在自家门外挂了一幅写有“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一位老者看到这幅对联后上门请教他,苏轼竟被问得哑口无言。最后老者送给苏轼一句话“满招损,谦得益”。于是他把门外的对联改为“立志识尽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举例)桐城六尺巷六尺巷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它,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据《桐城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六尺巷已经是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宽容有花开后的芬芳,有阳光普照后的温暖,有细雨滋润后的清爽。清代张、吴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吴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宽容让世界开满文明之花。◆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细节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片段升格三:科学用例用例照应点题即咬住论点句中的关键词来写例:以“山外有山”为中心,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山外有山,提醒我们要谦虚。(论点)老子曾说:“夫惟有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山的伟大在于它深谙山外有山,无意去争夺那虚名。正因如此,山便守住了自己的谦逊。(阐释论点)年少时的苏轼对自己的学问非常得意,曾在自家门外挂了一幅写有“识尽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一位老者看到这幅对联后上门请教他,苏轼竟被问得哑口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