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自南宋以来的近千年里,诗歌领域中充斥着颓废、萎靡的风气。兵魂销尽国魂空:民族的战斗精神已消磨殆尽,国家、民族的活力几乎枯竭。集中什九从军乐:陆游诗集中十分之九是描写从军的快乐,抒发战斗豪情的。亘古男儿一放翁:从古至今称得上男子汉大丈夫的只有陆放翁一人。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童年•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王安石的弟子,父亲陆宰是经学家和藏书家。他自己也是神童。十二岁能写好诗文。•他从小也刻苦习武,擅长骑马射箭。•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陆游的仕途•三败考场16岁科考失败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宋孝宗赐进士出身•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免•45岁:夔州通判陆游的仕途•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下,开始了他在南郑的军旅生活。八个月后,王炎被宋朝廷召回,陆游改任。•52岁时:因“燕饮颓放”被罢官•……•84岁:因支持韩佗胄北伐,被去除一切职务和俸禄•85岁: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检查预习:1、陆游,字,号,山阴(浙江绍兴)人。(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3、解释加点的词: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楼船夜雪瓜洲渡渡: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务观放翁南宋剑南诗稿七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气概渡口兄弟,引申不相上下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解题•书:写。•愤:悲愤,愤懑。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朗读注意:1、节奏2、重读3、情感注意: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所愤之三:鬓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前两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具体化,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总结•诗人“书”了哪些事?•首联(“书”。)•颔联(“书”。)•颈联(“书”。)•尾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A.忧愤: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作者忧愤了什么?国家朝政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年华空老无人领军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时代的悲剧英雄的悲愤艺术特色•除了用典,这首诗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比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诸葛亮积极进取——投降派苟且偷安。对比阅读:比较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篇名功绩个人情感表现手法《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痛。情景交融用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对比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