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小说情节运行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情节运行的方式有•(1)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2)摇摆,即“一波三折”,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销售情节的生动性。摇摆是情节上的特点,是在叙述中由于不同事件的介入,使得小说呈现曲折有致,摇曳多姿。•摇摆:是适度偏离,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交代与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例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教员看到清兵卫在上修身课玩葫芦时,按照正常的情节发展,应该责骂并没收葫芦,然而作者却有意偏离轨道,介绍其武士道和对名伶的爱好,这种摇摆很是巧妙,因为这个内容与主题有联系,而且有揶揄的口吻,与主要事件即相辅,也相成。•“摇摆”的特征是: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摇摆”技法使得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出犹疑不定的状态。常见的小说结构模式:•(1)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2)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3)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小说中的延迟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展,拖延读者到达结尾的时间,这就是小说中的“延迟法”。“延迟”运用的主要是重复。这种手法在民间故事中运用较多。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了大量民谣、童谣、神话、民间故事之后,发现它们运用的一系列手法:反复、心理对照、延缓、重复叙事等,都在于尽量拉开读者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小说中的延迟延迟是结构上的特点。作用:是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使得小说不再平缓的前进,让读者不时的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从而造成因为不顺利而陡增的心里期待,一句话,即延迟是同一事件的重复,丰富内容,使得小说推进得更有层次;•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变色龙:反复在讲狗是谁家的牲畜林:六次准备(即六次延迟)就显得更加清楚了。《牲畜林》中,作者让朱阿手中的枪一次次举起,又一次次放下。可爱的动物有奶牛、粉红小猪、小羊、火鸡、兔子,阻止的人有朱阿自己、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白胡子的牧羊老人、戴红头巾的年轻姑娘、满脸雀斑的小姑娘。物与人虽有变化,但他们想的、说的都是:不要把我的动物打死。阻止朱阿开枪的理由是相同的。五次人物的问答、态度大都是一样的,构成平行并列。“摇摆”折直为曲,“延迟”化线为簧•《牲畜林》的结构充分展示了运用“延迟”技法的效果。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这是一段简短的线条,一步就能办到。但卡尔维诺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使得读者与终点的距离被拉开,故事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随着朱阿重复举枪动作次数的增加,加上有声有色的叙事表达,情节逐渐得到扩展。在重复的行动中,朱阿才不断地接近目的地。最后,一只不能再老、不能再瘦的母鸡出现L朱阿不再犹豫,果断扣下了扳机。故事结构被拉伸成了_一条富有弹性的弹簧。在一次次的反复中递进,,小说获得了结构运行的动力,这就是“延迟”技法所取得的效果。•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在情节中安排一些技巧,常见的技巧有:(1)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2)突转:即情节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3)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4)巧合: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是必然性的基础上出现的偶然,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5)串联:是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与电影中的“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算成功。(6)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