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民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第六章人民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第一节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第二节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第三节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第一节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二、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第二节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二、人民战争的思想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一、建设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强大的人民军队二、大力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技术三、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第三节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并为其阶级利益服务,无产阶级的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我们军队的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人民军队同一切旧式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邓小平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型人民军队阶级本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军队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军队。它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担负着消灭一切剥削和私有制度,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代表最大多数的最根本利益,因而必然要把为无产阶级及其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作为自己建军的宗旨。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概括为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是适应中国革命战争的需要而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军队切实与人民打成一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二、人民军队建设的原则(一)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二)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原则(三)人民军队的民主制度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一)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早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毛泽东在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首创了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三湾改编在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这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反映“三湾改编”的油画1929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由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其中心思想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和军队的建设。《古田会议决议》确定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各项措施和制度。(一)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古田会议决议》记录古田会议的油画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首先是政治思想方面的领导。(一)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会大苦诉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军队内部又开展了以诉苦和“三查”为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使人民军队保持着正确的方向。党对军队的领导还表现在组织方面的领导。(一)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从组织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建立健全党在人民军队中的各级组织,发挥军队中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建立以党委为领导核心的一整套制度。此外,军队还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同时接受军事系统和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和监督。(二)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1937年10月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兰特的谈话中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明确地概括为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和瓦解敌军三大原则。坚持官兵一致的原则,是处理人民军队内部官兵关系、上下级关系的准则。坚持军民一致的原则,是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准则。坚持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政策,是人民军队从政治上动摇敌人军心,破坏敌军战斗力的策略和手段。(二)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原则(三)人民军队的民主制度人民军队的民主制度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政治民主是指官兵只是职务和分工不同,没有高低和贵贱之别,政治上一律平等,干部尊重战士,战士积极参加连队管理;经济民主,是指官兵有权管理和监督经济生活,由连队军人大会选出经济委员会协助连队首长管理伙食和农副业生产,监督经济开支,防止贪污浪费,不断改善生活;军事民主,是指在军事训练中,实行官兵互教,开展评教评学,在战时发动官兵讨论如何完成战斗任务,战后开展战评,总结作战经验;(三)人民军队的民主制度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一)战争的起源和性质(二)战争的本质和目的(三)战争与经济和科学技术(一)战争的起源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把战争看作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进行的暴力斗争,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产物。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一)战争的起源和性质(一)战争的起源和性质毛泽东根据战争的阶级实质及其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将战争的性质划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是:坚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支持并积极参加正义战争。所谓正义战争,是指一切符合人民利益、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革命的、进步的战争。如民族解放战争、阶级解放战争、反对外来侵略战争等。(一)战争的起源和性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谓非正义争,是指一切违反人民利益、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反革命的、退步的战争。如镇压人民革命的战争、对外侵略战争等。(一)战争的起源和性质日本对外侵略战争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二)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毛泽东战争与政治的一致性就在于他们的阶级性,在于它代表了一定阶级的利益,是一定阶级的意识、意志及政策的表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战争又有其特殊性。“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二)战争的本质和目的(三)战争与经济和科学技术战争就其实质来说,就是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经济利益产生的矛盾冲突。经济既是战争的根源,又是制约战争发展和结局的基本因素。战争作为流血的政治,也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大兵与难民(三)战争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取得战争的胜利也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指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没有这一点,是不能把敌人赶过鸭绿江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展览馆内展出的原子弹(左)和氢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模型二、人民战争的思想人民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依托、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并有其他斗争形式相配合,实行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全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个伟大创造。二、人民战争的思想(一)兵民是胜利之本(二)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三)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体制(一)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革命战争是中国革命扫除社会发展道路上障碍的一种特殊手段。毛泽东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动员和发动人民群众,依靠和武装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战胜中国革命敌人的力量,才能布下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一)兵民是胜利之本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无论是与国民党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还是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都是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最终取得胜利的。土地革命战争强调人的决定作用,并非否定物质条件,也不是片面强调人的精神作用,而是强调要全面发挥人的各种作用,认识战争规律,制定符合战争情况的战略战术,不断研制和熟练掌握以及使用各种武器装备,并不断提高人的各种能力。(一)兵民是胜利之本“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基本内容。它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二)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二)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形象地说明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作用。他指出:“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三)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体制进行人民战争必须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三)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体制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大力发展地方军和民兵,积极扩编野战军,形成了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据不完全统计,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各地参战的民兵和民工达到539万人,出动大车38万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一)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二)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三)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五)战略进攻的思想(一)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积极防御又称为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或进攻,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挫败进攻之敌的防御。积极防御在指导思想上,是以保存实力,创造有利条件,进行带决战性的战略反攻,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最终导致战略进攻为目的。而消极防御则不是为了反攻或进攻,而是为了单纯地挡住敌人的进攻,专以保守地方为目的。(二)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从敌强我弱的特点分析入手,阐述了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的思想。(二)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发展为实行战略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和在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战略方针。(三)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游击战是土地革命前三年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作战形式。运动战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作战形式。阵地战在解放战争后期成为重要的作战形式。(三)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三)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又进一步指出:“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作《论持久战》报告(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既是我军战役战斗的主要作战方法,也是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目的的重要手段。1936年,毛泽东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时,论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重要原则。他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五)战略进攻的思想战略进攻是对战略防御之敌所采取的全面进攻,是消灭敌人和夺取或收复领土的主要手段。1947年6月到8月间,为了实现歼灭敌之重兵集团、向全国进军,解放全中国的目标,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以期在取得战略进攻胜利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战略决战,取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五)战略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