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题目录1.1.心理1.2.学前儿童心理学1.3.观察法1.4.测验法1.5.作品分析法2.1.年龄特征2.2.儿童年龄特征2.3.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2.4.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2.5.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2.6.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2.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2.8.最近发展区2.9.手眼协调动作2.10.五指分工3.1.注意3.2.定向性注意3.3.选择性注意.3.4.无意注意3.5.有意注意3.6.注意的选择3.7.注意的范围3.8.注意的稳定性3.9.注意的分配4.1.感觉4.2.知觉4.3.视觉敏度4.4.颜色视觉4.5.弱视4.6.色盲4.7.触觉4.8.适应现象4.9.对比现象5.1.记忆5.2.幼年健忘5.3.记忆广度5.4.工作记忆5.5.表象5.6.延迟模仿5.7.机械记忆5.8.意义记忆5.9.保持5.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5.11.干扰说6.1.想象6.2.无意想象6.3.有意想象6.4.再造想象6.5.创造想象7.1.思维7.2.客体永久性7.3.类比推理7.4.“展开式”8.1.语言8.2.言语8.3.内部言语8.4.语音意识9.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9.2.情绪丰富化9.3.情绪深刻化9.4.道德感9.5.理智感9.6.美感10.1.从整体到局部规律10.2.首尾规律10.3.近远规律10.4.大小规律10.5.无有规律10.6.坚持性10.7.意志行动10.8.外部障碍10.9.内部障碍11.1.个性11.2.自我意识11.3.需要11.4.动机11.5.兴趣11.6.气质11.7.性格11.8.能力11.9.智力分化论11.l0.智力复合论11.11.智力内容变化论12.1.社会性发展12.2.亲子关系12.3.性别角色12.4.性别行为12.5.男女双性化12.6.亲社会行为12.7.攻击性行为12.8.社会性12.9.挫折13.1.生理成熟13.2.早期隔离(剥夺)实验13.3.遗传决定论13.4.环境决定论13.5.二因素论13.6.相互作用论名词解释题答案1.1.心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体现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1.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3.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1.4.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1.5.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2.1.年龄特征: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2.2.儿童年龄特征:儿童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3.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2.4.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2.5.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2.6.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2.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2.8.最近发展区: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不断变化,因人而异。2.9.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2.10.五指分工: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有利于它的发展。3.1.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特点。3.2.定向性注意:由婴儿与生俱来的定向性反射发展而来,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3.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3.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3.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3.6.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它的发展依赖于生理的成熟,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兴趣、情绪有关。3.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于对象的特点以及注意者本人的知识经验。3.8.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的状态都有关系。3.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即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4.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4.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4.3.视觉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4.4.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4.5.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4.6.色盲:一般是先天遗传的,男性多,女性少,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4种。4.7.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4.8.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4.9.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5.1.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5.2.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和幼小儿童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也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突触的功能成熟水平有关。5.3.记忆广度:指单位时间内能够识记的材料的数量,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为7±2个信息单位,其增长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局限。5.4.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5.5.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还可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5.6.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儿童的延迟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5.7.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应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5.8.意义记忆:指根据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运用一定的记忆策略进行的记忆,因此又称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5.9.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即把感知过的事物,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绪情感,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的中间环节。5.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遗忘规律的图像表示方法,基本内容是: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5.11.干扰说:是揭示遗忘原因的一种理论学说,内容是: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干扰因素很多,主要是学习材料、疲劳和紧张情绪等的干扰。6.1.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6.2.无意想象: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梦和幻觉都是特例。6.3.有意想象:是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6.4.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其新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6.5.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7.1.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7.2.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7.3.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7.4.“展开式”:指儿童的推理是一步步进行的,进行缓慢,主要通过外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8.1.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8.2.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8.3.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8.4.语音意识:对语音的意识,指对语音的自觉态度,儿童语音意识的发生,使儿童把语言活动作为自觉的活动,能够有意地控制自己的发音活动,对于幼儿学习正确发音、普通话以至于外语,都有重要作用。9.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提出的情绪分化论:她通过对一百多个婴儿的观察,提出的关于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o~2岁儿童情绪分化的模式。她认为,初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泣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