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30页--打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应用:经儒家整理的古代经传中文学观点的基本倾向及他们对后世文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1、美刺说:出处《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表达了当时人对文学社会作用的朴素认识。2、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志”解释成与政教有关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左传》中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4、在《左传》中提出“三不朽”的观点,其中“立言”就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意义重大,但是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二、儒家的文学观1、孔子的文学观(重点)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理解:孔子的论诗主张:⒈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并对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影响,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⒉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它比前此《易经》象辞中所说的“言有物”及“言有序”要具体和系统。⒊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⒋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儒家文学观与其全部思想体系的关系.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仁是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礼”还要“乐”来配合。文学艺术在孔子的心目中,不过是修身明性、弘扬统治阶级教化的工具。孔子全部的文学观,都是从这样一个基本立场出发的。应用:翻译简评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思无邪‘说。“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是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可以观”是指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可以群”是说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增强了解的作用;“诗可以怨”是指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无邪”,包咸注曰:“归于正”,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这里的“正”和“无邪”固然有其鲜明的阶级内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诗经》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可以看到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2、孟子的文学观(重点)识记:以意逆志说:语出《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是说诗者不要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损害了对词句内容的理解,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损害对作者本意的理解,要用自己对作品通篇大意的体会去推测作诗者的本意,这才能正确地理解诗。孟子这段话对于如何按照文学艺术的特点去正确领会作品的内容是很好的意见,但后世一些儒家经学家把意说是说者的主观之意,这就是导致解说诗篇的主观武断和牵强附会。理解: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说。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较正确的批评方法。知言养气:孟子所谓养气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功夫,它需要配“义与道”,经过长期的蓄养,才能形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所谡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形成的一种理直气壮的精神状态。孟子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虽然他本人并没有说明养气和知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后人却可以从中领悟到知言的能力是根植于养气,并进一步从知言联想到立言,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提高了,自然善于辨别倔人言论的实质,并且自己出语高雅,显出大家气象,孟子这一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传统的为人与作文的关系问题奠定了基础。3.荀子的文学观与音乐观(次重点)。理解:荀子论言词辩说。应用:翻译简评荀子对音乐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荀子论言词辩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引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其乱,故修其行,正其乐,故天下顺焉。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东西,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它可以深深地感动人,可以改变社会和民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和睦相处,人民有喜爱的和憎恶的感情,却没有表达喜怒哀乐的途径,就会出现乱子,先王憎恶这种乱子,所以端正人民的品行,矫正人民的音乐而人民因此都归顺他。荀子在这里特别看重音乐感人至深的魅力和移风易俗、宣导民情的功能。它主张统治者应积极利用音乐对人民进行教化,使他们更驯服的接受统治。荀子的这些言论是对儒家诗教、乐教传统的理论概括,对后世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三)道家的文学观:1.老子(次重点):理解:老子对文艺的基本态度及其学说中与文学艺术有关的思想资料。老子提倡无功而治,希望回到原始社会的那种生活,因此他反对一切文化艺术并且反对主谈文化学术的圣人,他说为学自益,为道自损,损之又损,以致无为,这些言论对于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利用虚伪的礼教来欺骗和奴役人民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造成这种情况,并不是学术文化本身的罪过,老子一就地反对知识和文化,颂扬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乃是违背了历史前进方向的反动观点。有益文艺的思想资料:1老子认为自然之道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用语言和概念是不能概括和表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在艺术上提倡一种浑然天成的全美境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后来的文论产生积极的影响。2老子在阐发其唯心主义认识论时,提出了要改虚极,守静等,虽有消极出世的一面,但同时也包含着在认识道的过程中必须排除一切既有观念干扰的正确一面。3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观点,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中虚实相成,巧拙相济的主张也有直接启示,这一具有辨证思想的观点,对后来美学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老子主张复归于朴,这种思想虽本质上是违反历史发展进程的,但后人将其应用到文学批评上却成为反对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反对矫揉造作的思想武器。2.庄子(重点):理解:庄子自然天籁的审美理想。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一是人籁,二是地籁,三是天籁。认为最上等的是“天籁”,即自然自生、丝毫不受外界影响的自然之声。联系老子虚无主义的世界观和复古倒退的社会政治理想来看,这种自然天籁的审美理想无疑包含反动性在内的。然而,作为美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思想资料,后人用它来强调作品的自然之美,反对雕琢堆砌和矫揉造作却又产生过一些好的作用。《庄子•天下篇》对庄子思想和文章风格的描述。《庄子•天下篇》对庄子思想和文章风格的描述:以卮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和文章的概括,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关于浪漫主义精神论述。对后世据用浪漫主义精神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应用:翻译简评庄子的绝圣弃知说。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䲡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䲡、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在这里庄子提出了文艺否定理论,是有其阶级根源和实际的政治目的。一方面由于他们所属阶级的没落,昔日的享乐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于是就以无美为至美、无乐为至乐的理论来自我安慰;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人们有了知识和文化就会犯上作乱,因此提出了一套“绝圣弃智”的理论来推行愚民政策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思想又是针对儒家的礼乐之道提出的。作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思想派别的斗争,庄子对儒家的批判,确也触及到统治阶级利用虚伪的礼乐教化欺骗奴役人民的罪恶本质。翻译简评轮扁斫轮故事。庄子在这里表达的见解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说斫轮的方法不能用言语传授,但另一方面又说实际上将斫轮之术口授于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