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2)内容:①农业:实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③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3)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3-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4)影响:①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②消极: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影响:①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②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5-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苏联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2.形成基础(1)工业化之路:①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②成果: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③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6-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2)农业集体化:①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②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③影响:a.积极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b.消极影响: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3.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7-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4.表现(1)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5.影响(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维,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8-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②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2)改革内容:①农业:a.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c.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9-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③政治:a.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评价:①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局限: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10-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2.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前期:①措施: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了“新经济体制”。②结果: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但是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改革后期:①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②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11-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①经济:制定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②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①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②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12-知识笔记疑难禅释一二三4.苏联解体(1)1991年8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2)“八一九”事件后,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独立。(3)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13-知识笔记疑难禅释121.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①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在;②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③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④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转变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14-知识笔记疑难禅释122.知识网络: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史料一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列宁史料二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史料三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1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论从史出:(1)根据史料一,分析列宁强调实施该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缺陷?(2)根据史料二,指出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什么。(3)史料三表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何变化?对此如何认识?答案答案关闭(1)提示:目的:在维持人们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缺陷: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提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这是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3)提示:变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策略。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不会改变苏俄(联)的社会性质,这是因为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过渡到社会主义。-1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项目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相同点背景两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直接目的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调整生产关系,符合两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项目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不同点根本目的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侧重点侧重于农业方面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实现手段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点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二斯大林模式史料一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摘编自《苏联史》史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论从史出:(1)根据史料一,分析苏联工业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史料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有何突出特征?答案答案关闭(1)提示:反映了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而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2)提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2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高投资。(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实行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2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史料一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摘编自《苏联改革史》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摘编自《苏联改革史》史料三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刺向了党的心脏。”——摘编自《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2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论从史出:(1)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着怎样的不足。说明了什么?(2)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结果如何?(3)根据史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重心的转移方向及结果。答案答案关闭(1)提示:赫鲁晓夫改革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说明其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实验。(2)提示:勃列日涅夫将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3)提示:转移方向:政治领域。结果: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导致后来苏联解体。-2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拓展升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项目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一新经济政策【例1】(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联的工业化措施,考点实际指向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出题意图在于考查探究、归纳和论证问题的能力。-26-考向一考向二解题思路:①审题干,找题眼:“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②联所学,排错误: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根据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苏联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③看关联,定答案:根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知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A、C两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27-考向一考向二对点训练1(2015海南单科,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