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之针灸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疗法之针刺基础针灸的起源针的种类毫针的结构、规格体位的选择进针法进针角度行针手法针刺基础得气的概念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针刺意外的处理针刺注意事项练针的方法中医急救针法针灸的起源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之醫?“醫”为合体会意字由四个相互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分拆之后,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匚”,“fang”(一声)表“按跷”,“按”指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是中国古代一种属于物理性质的疗疾祛病的方法。针灸的起源“矢”,表“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说文解字》注:“砭,以石刺病也”,主要用来破开痈肿,排脓放血。“殳”,“shu”表“针灸”,是中国古代治疗学的一大创举,它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由针法和灸法共同组成。“酉”,表“酒”,其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更能“通血脉”、“行药势”,还可用作溶剂,故《汉书》称之为“百药之长”。针灸的起源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如古籍记载伏羲氏“尝味百草而治九针”但真正产生时间应该是“砭石”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进去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致的石针。其后出现了骨针'竹针'金属针等。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针的种类“九针”临床常用针具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毫针的形状毫针的形状1.环柄针(圈柄针),即针柄用镀银或经氧化处理的金属丝缠绕成环形者;2.花柄针(盘龙针),即针柄中间用两根金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者;3.平柄针(平头针),即针柄也用金属丝缠绕,其尾部平针柄者;4.管柄针,即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不同形状的针具毫针的结构针尖--针前端的锋锐部分,又称”针芒”。针体--针尖与针柄之间的部分,又称”针身”。针根--针体与针柄的连接部分。针柄--针体之后,持针着力的部分,多用金属丝缠绕,有花柄、圈柄、平柄、管柄之分。针尾--针柄的末端。(二)毫针的规格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号(0.32~0.38毫米)和长短为1~3寸(25~75毫米)者最为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二)毫针的规格毫针的长度规格表毫针的粗细规格表寸0.511.522.533.544.5毫米13254050657590100115号数26272829303132直径0.450.420.380.340.320.300.28(三)毫针的检查在使用前,要对毫针进行检查,以免影响进针和治疗效果。检查时要注意:针尖要端正不偏,无毛钩,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针身要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要牢固,无剥蚀、伤痕;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四)毫针的保养保养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因此对针具应当妥善保存。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针夹等。若用针盒或针夹,可多垫几层消毒纱布,将消毒后的针具,根据毫针的长短,分别置于或插在消毒纱布上,再用消毒纱布敷盖,以免污染。目前多用一次性针具。毫针的选择和消毒(一)毫针的选择在选择毫针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临床上选择毫针应长于腧穴应至之深度,针身应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如应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毫针,应刺人1寸时,可选用1.5~2寸的毫针。毫针的选择和消毒(二)消毒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1)高压蒸气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2)药液浸泡消毒法(3)煮沸消毒法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治疗室内的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体位的选择选择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患者不致疲劳为原则。常用体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常用体位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常用体位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常用体位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常用体位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常用体位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进针针刺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手称为“押手”临床施术时,一般是右手持针,左手按压,故称:右手为刺手,左手为押(压)手。刺手刺手的作用——掌握毫针刺手持针的姿势——以拇、食、中指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再行捻转,刺向深层。押手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针能准确地刺中腧穴,另外可夹持针身,以助刺手进针,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快速进针法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左手的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尖紧靠在指甲缘速刺入。进针法夹持进针法以两手持针或持针身法刺入。多用于3寸以上的长针的进针。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指、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食、中指之间刺入。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按着所要刺输穴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多用于皮肤浅薄的部位,如面部输穴的进针。进针法快速进针法又称“飞针法”其特点为快速,微痛或无痛。进针角度进针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三种角度。进针角度(1)直刺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应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夹角倾斜刺入。此法适应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3)平刺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应于皮薄肉少的腧穴,如头部腧穴。针刺深度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的深浅度,针刺深浅要从患者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考虑。年龄:老、小;中青年体质:瘦弱盛强病情:阳证、新病;阴证、久病。部位:头面部、胸腹部、四肢部。针刺深度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标幽赋》行针手法毫针刺人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liftingandthrustingmethod是将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人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一)基本手法2.捻转法(twirlingmethod)即将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二)辅助手法1.循法(massagealongtherelatedmeridian)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二)辅助手法2.弹法(handle—flickingmethod)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有催气、行气的作用。(二)辅助手法3.刮法(handle—scrapingmethod)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二)辅助手法4.摇法(handle—shakingmethod)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二)辅助手法5.飞法(nyingmethod)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二)辅助手法6.震颤法(handlevibratingmethod)针刺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得气的概念得气(needlesensation)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得气的表现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得气的临床意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不得气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在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另外应运用催气、候气方法。补泻手法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仅几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引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补泻手法决定补泻效果的三个因素:1.功能状态2.腧穴特性3.针刺手法补泻手法功能状态:人体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产生不向的作用。如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的作用。而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实热,闭证的实证情况下,针刺可起到泻实的作用。补泻手法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例如补虚强壮的穴位有足三里等,泻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补泻手法提插补泻补法: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泻法: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补泻手法捻转补泻:补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泻法: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或:补法: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泻法:右转时角度大,用力轻补泻手法疾徐补泻补法:徐徐进针,少捻转,疾速出针泻法;疾速进针,多捻转,徐徐出针补泻手法迎随补泻: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泻法,出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

1 / 10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