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刘小凤实验诊断概念——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实验诊断目的——检验结果应用于临床实验诊断内容——血液学检验体液与排泄物检验生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学检验与临床护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大部分实验室检查的标本需护士去采集另一方面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作为客观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可协助和指导护士观察、判断病情,作出护理诊断护士必须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标本采集要求、方法以及结果的临床意义。全血:血常规检查或测定血液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血清:测定血清酶、脂类、电解质和肝功能等。血培养:查找血液中的病原体血液标本采集的目的(1)静脉采血(普通检查)(2)毛细血管采血(3)动脉采血(血气分析)血液标本的采集部位(1)采血后要及时充分混匀,动作要求轻柔,防止溶血(2)及时送检,以免影响检验结果(3)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用专用培养瓶采集血液标本采集后的处理1.根据条形码选择合适真空采血管2.严禁在输液、输血的针头处采血,以免影响检验结果。3.动脉采血作血气分析时应防止空气进入,阻止气体交换4.一般采血量为5ml,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为提高阳性率,采血量为10-15ml。采血的注意事项1.采血用的注射器或试剂潮湿2.静脉穿刺血流不顺利3.用酒精消毒未干即采血4.把血从注射器推出时用力过大、过快5.用力摇荡试管时引起溶血的原因1.病人的个体差异:包括人种、民族、性别、年龄、月经周期和妊娠、精神状态、采血时间等生理因素;以及运动、休位、进食或禁食、吸烟、饮酒和咖啡等生活因素的影响;还可受到居住条件、居住地区和海拔高度等环境影响2.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等因素的影响3.药物的影响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血常规检查什么血常规是医院常规检查: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但在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22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参考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成年男性(4.0~5.5)×1012/L120~160g/L成年女性(3.5~5.0)×1012/L110~150g/L新生儿(6.0~7.0)×1012/L170~200g/L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百分数成人(4~10)×109/L中性粒细胞(N)杆状核0~5分叶核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淋巴细胞(L)20~40单核细胞(M)3~8血小板计数成人(100~300)×109/L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体液丢失过多情况。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见于长期缺氧、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慢阻肺、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伴有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的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见于婴幼儿、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白血病等。3、红细胞形态改变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9μm,中心淡染区约占1/3①大小异常:小细胞低色素巨幼细胞②形态异常:球形细胞椭圆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状红细胞红细胞形态不整③染色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④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4、白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妊娠、分娩、经期、剧烈运动、体力劳动、饭后等;病理性增多见于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和炎症、类白血病反应、酸中毒、严重烧伤、手术后、恶性肿瘤、白血病等。减少: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接触射线或化学药物、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5、中性粒细胞(N)①增多:生理性增多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可有一过性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尤其是化脓性球菌)、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失血或溶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②减少:见于感染(尤其是伤寒、副伤寒或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严重贫血、白血病等)等。5、中性粒细胞(N)③核象变化:核左移:见于急性感染、中毒、溶血、失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贫及造血功能减退。④形态异常:细胞大小不均,胞浆内有中毒颗粒或空泡,胞核固缩、溶解及碎裂。6、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主要见于过敏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传染病(如猩红热)。减少:临床意义不大,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7、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恶性肿瘤、铅及铋中毒。减少:无临床意义。8、淋巴细胞(L)增多:儿童期可有生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淋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接触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异形淋巴细胞:见于病毒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原虫感染、药物过敏、免疫性疾病。9、单核细胞(M)增多:婴幼儿及儿童可有单核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疟疾、结核、黑热病)、血液病(单核细胞白细胞)、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减少:无临床意义。10、血小板(PLT)检测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生成障碍: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IC)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稀释。血小板增多:①反应性:见于感染、肿瘤、外伤及手术、剧烈运动;②原发性: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尿标本的送检及保存(1)尿标本除特殊规定外,一般需留取10ml左右(2)尿标本收集后应及时送检,以免有型成分破坏和有机物分解(3)常用防腐剂:40%甲醛:固定尿中有机成分,12小时尿沉渣(Addis计数),每30ml尿液加一滴。甲苯:用于检查尿蛋白、糖定量、电解质等,防止细菌污染。第一次排尿后加入10ml。浓盐酸:防止激素氧化,共加5-10ml。1、尿量【参考值】1000~2000ml/24h多尿:超过2500ml,见于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糖尿病、尿崩症、肾炎、肾衰。尿量减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低于100ml/24h称为无尿。见于有效血容量减少(休克、心衰、脱水)、各种肾脏实质性病变、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2、颜色①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②血红蛋白尿:酱油色,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③胆红素尿:深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④脓尿和菌尿:尿中含有大量脓细胞,呈白色混浊(脓尿)或云雾状(菌尿),见于各种泌尿系统感染。⑤乳糜尿:乳糜样,见于丝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周淋巴管梗阻。3、气味氨臭味:见于尿潴留、慢性膀胱炎;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蒜臭味:有机磷中毒;鼠臭味:苯丙酮尿症。4、酸碱度:【参考值】PH约为4.5-7.5PH增高:见于碱中毒、泌尿系统感染、应用碱性药物及利尿剂、素食为主者;PH降低: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痛风、糖尿病、进食大量肉类。5、比重【参考值】1.015~1.025增高:见于脱水、休克等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降低:见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崩症等。6、尿蛋白【参考值】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15g/24h生理性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寒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病理性蛋白尿:见于各种肾脏(肾小球肾炎等)及肾外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假性蛋白尿: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粘液或阴道分泌物。7、尿糖:【参考值】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56~5.0mmol/24h尿血糖增高性糖尿:糖尿病、甲亢、嗜铬细胞瘤、胰腺炎等;血糖正常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暂时性糖尿: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8、酮体【参考值】阴性酮尿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高热、严重呕吐、腹泻等。9、尿胆红素与尿胆原【参考值】阴性尿胆红素增加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尿胆原增加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10、红细胞【参考值】0~3/HP血尿见于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石、肾结核、泌尿系肿瘤等11、白细胞【参考值】0~5/HP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妇女可因白带混入尿液导致白细胞增多。12、上皮细胞【参考值】正常人尿液仅见少量上皮细胞。扁平上皮:尿道炎时大量出现,妇女白带污染尿液亦可增多;大圆上皮:偶见于正常尿,膀胱炎时成片脱落;小圆上皮:来自肾小管,急性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时多见;尾形上皮:炎症时可成片脱落。13、管型【参考值】无或偶见透明管型透明管型:正常人清晨浓缩尿、发热、麻醉、运动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时出现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颗粒管型: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动脉硬化等。14、结晶【参考值】无或仅见少量结晶。经常出现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怀疑结石可能。患者的准备1、患者应于治疗之前留取标本。2、留作隐血试验的标本应于3日前禁食肉类及动物性食物,并禁服铁剂及维生素C等药物。粪便标本的采集与送检标本采集方法1、自然排便采集法:自然排便后,挑取有脓血、粘液部分粪便2-3g,若稀水样则应取约2ml,于适当容器中送检。若作虫卵检查则不少于20g。阿米巴或其它原虫滋养体检查,标本必须新鲜,立即送检,冬天需采取保温措施。2、指肠指诊法:可由直肠指诊时所用手套取得粪便,于适当容器中尽快送检。3、粪便掏管采集法:如不易获得粪便时或排便困难的患者及幼儿,可用采便掏管采集。粪便标本的采集与送检1、颜色与性状正常大便为黄色,成形(软)鲜血便:见于肛裂及痔疮、直肠息肉、直肠癌;柏油样便:粪便粘稠、黑亮呈柏油样,消化道出血;粘液便: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脓性及脓血便:多见于菌痢、溃结、结直肠癌;稀糊状或水样便: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细条样便:提示直肠狭窄,多见于痔疮与直肠癌;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米泔样便: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霍乱、副霍乱;乳凝块: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婴儿腹泻。2、粪便量【参考值】100~300g/日进食粗粮及多量蔬菜后,胃肠、胰腺病变或肠道功能紊乱时,排便量增多。3、粪便隐血试验(FOBT)【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阳性见于消化性溃疡、肿瘤、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出血性疾病、消化道肿瘤等。4、白细胞【参考值】无或偶见肠道炎症、细菌性痢疾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5、红细胞【参考值】无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肠息肉、痔疮、肛裂等可见红细胞。6、巨噬细胞【参考值】无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7、真菌【参考值】无肠道菌群失调时可大量出现。8、寄生虫和虫卵【参考值】无见于各种寄生虫感染。1、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①总蛋白【参考值】60~80g/L增高:血液浓缩(脱水、休克),合成增加(多发性骨髓瘤)。降低:水钠潴留,营养不良、消耗增加,肝功能障碍,蛋白质丢失(肾病综合征、急性失血)。②白蛋白【参考值】35~55g/L增高:常因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降低:原因与总蛋白降低相同,大量失血或严重烧伤,肝脏合成障碍、丢失或消耗增加。1、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③球蛋白【参考值】20~30g/L增高: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见于慢性肝脏疾病;M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