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常用临床检验结果分析基本概念参考范围:指参考组内所有参考值的集合,以最小的和最大的参考值为界限。参考区间:是参考值的一部分,是经统计学处理后95%或97.5%区间的限值,分为低参考限和高参考限。注意:超过参考区间的不一定是异常。基本概念危急值:指实验室检查中发现某项结果出现异常,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的检验数据,需要引起临床医生及护士的高度重视,避免贻误诊治。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配套材料《临床实验室检查表》*13.1检验报告内容是否完整13.2报告文字是否符合要求13.3平诊、急诊有无明确的报告时限及执行情况*13.4有无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执行情况13.5有无非临床实验室向临床科室出具检验报告(不包括床旁实验)血常规检查(bloodroutineexamination)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包括RBC、Hb、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DC),同时注意观察血涂片中红细胞及白细胞形态有无异常,某些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有无异常细胞或寄生虫等。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一.红细胞的生成二.红细胞的代谢及功能三.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四.红细胞形态学改变五.血液分析仪及应用一、红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BFU-E和CFU-E)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此外红细胞生成直接或间接受睾丸激素及其它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出体外。这一切功能主要通过其内所含Hb来完成的。红细胞的代谢及功能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成年男性(4.0~5.5)×1012/L120~160g/L成年女性(3.5~5.0)×1012/L110~150g/L新生儿(6.0~7.0)×1012/L170~200g/L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有无改变—大量失血早期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失水或水滞留病人的性别、年龄及居住地海拔的差异结果判断的影响因素单位容积血液中RBC数及Hb量高于参考值高限(一)RBC及Hb增多RBC及Hb增多RBC及Hb减少临床意义因血浆容量↓使RBC容量↑,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出汗、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和酸中毒等。相对性增多1、继发性RBC增多促红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新生儿、高原、严重的心肺疾患促红素非代偿性增加,Epo↑与某些肿瘤或肾病有关如肾癌等2、真红红细胞增多症,原因未明,RBC持续增多,可达7-10×1012/L,HB可达180-240g/L,血容量、WBC、血小板亦增加。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数、Hb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二)RBC及Hb减少轻度Hb低限—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临床上根据Hb↓程度将贫血分为按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将贫血分成三大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2.红细胞破坏过多3.失血病理性减少: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贫血分类一、红细胞生成不足(一)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复制和分化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障碍性贫血异常细胞或组织骨髓浸润骨髓病性贫血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慢性肾病、肝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二)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所到的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二、红细胞破坏过多(一)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缺陷)(二)红细胞外来因素(获得性因素)三、失血急性失血急性失血后贫血慢性失血同缺铁性贫血通过血涂片Wright染色观察RBC大小、形态、胞浆的着色及结构方面有无异常改变,对诊断的病因有帮助。四红细胞形态学改变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血涂片中见到圆形,大小较一致,直经6-9um,平均7.5um,边缘部厚度约2um,中央约为1um,染色后四周呈浅桔红色,面中央呈淡染区(又称中央苍白区)约占RBC直径的1/3-2/5。正常红细胞1.大小异常2.形态异常3.染色反应异常4.结构异常RBC形态异常①小红细胞(microcyte)见于缺铁性贫血②大红细胞(macrocyte)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一)大小异常③巨红细胞(megalocyte)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④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病态造血(一)大小异常①球形细胞(spherocyte):见于遗传球,20%有意义亦可见自免溶贫②椭圆形细胞(elliptocyte,ovalcell)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高达25-50%有意义(二)形态异常(二)形态异常③口形细胞(stomatocyte)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少量可见于DIC,酒精中毒④靶形细胞(targetcell)见于海洋性贫血,异常Hb病,占20%以上。⑤镰形细胞(sicklecell)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⑥泪滴形细胞(dacyocyte,teardropcell)细胞呈泪滴状或手镜状,见于骨髓纤维化⑦棘形细胞(acanthocyte,burrcell):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二)形态异常(二)形态异常⑧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poikilocytosis)RBC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哑呤形、逗点形、三角形、球形、盔、靶形等,见于RBC因物理或机械因素破坏所致如DIC、TTP等⑨RBC缗钱状形(rouleauxformation)RBC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巨球蛋白血症(三)染色反应异常①低色素性(hypochromic)RBC染色过淡、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Hb↓,见于缺铁性、海洋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三)染色反应异常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球形细胞亦呈高色素性.③嗜多色素(多染色性Polychromatic)细胞呈淡灰兰色或紫灰色。刚脱核未完全成熟的RBC,见于增生性贫血如溶贫。(四)结构异常①嗜硷性点彩(basophilic)stippling)RBC胞浆内见到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的深兰色颗粒称为嗜硷点彩,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贫、骨纤、铅中毒等。②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紫红色圆形小体,见于成熟红或晚幼红胞浆,一个或多个,见于溶贫、巨幼贫、红白血病等。③Cabot环在RBC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常与H-J小体同时出现。④有核红细胞(nucleatederythocyte)见于增生性贫血,红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及其它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四)结构异常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参考值百分数成人0.005~0.015(0.5%-1.5%)新生儿0.02~0.06(2%-6%)绝对值24~84×109/L临床意义: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2.作为贫血治疗疗效判断和治疗性实验的观察指标。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临床意义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循环中的WBC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WBC计数是求得单位体积血液中内各种WBC的总数通常mm3or109/L;而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数)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临床意义WBC>10×109/L称WBC增多;低于4×109/L称WBC减少;WBC↑or↓,主要受N的影响,WBC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有变异。各种类型白细胞变异的临床意义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它的生成受多种因素调控CFU-SCSFCFU-GM多种调控因素CFU-GGCSF干细胞分裂池(原始早幼中幼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成熟的粒细胞)循环池(外周血功能池)成熟池贮存池边缘池,附于小静脉及Cap壁各种类型白细胞变异的临床意义粒细胞在功能池贮留时间10-12hr,半衰期仅6-7hr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1、中性粒细胞(N)增多1)生理性N增多:饱餐、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可使N暂时性↑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可增高,生理性增多都是—过性的,不伴有白细胞质量变化2)病理性N增多:原因很多,大致归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或边缘池粒C进入血循环。因此,增多的粒C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C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C,而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C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C。反应性增多①急性感染或炎症:N↑最多见原因,尤其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或全身性感染,此外,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真菌等,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狂犬病,立克次体如斑诊伤寒,螺旋体如钩体病,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有关。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大面积烧伤、心梗、肺梗……③急性溶血RBC大量破坏导致相对缺氧,以及RBC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存池中的粒C释放反应性增多④急性失血,可能与大出血所致的缺氧和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血细胞释放有关。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有时可出现持续性WBC增高,以N为主,可能的机制为:a.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b.某些肿瘤如肝Ca、肾Ca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c.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粒C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AML、CML2、中性粒细胞减少N<1.5×109/L称粒细胞↓;N<0.5×109/L称粒缺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流感、麻诊、风诊、肝炎细菌:伤寒,严重的细菌感染如粟粒性TB年老:慢性消耗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伴感染→预后差②血液系统疾病AA、粒缺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贫血、PNH③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核素、毒物、药物④单核-巨噬C系统功能亢进,脾亢⑤其它SLE过敏性休克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N核象是指粒细胞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时,N分叶以3叶居多,可见少量杆状核(1-5%)、杆/分为1/13,比值↑,即杆状粒C↑,称核左移;如分叶核↑,分叶在5叶以上>0.03称核右移。①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0.06,仅有杆状核↑称轻度左移;>0.10伴少数晚幼粒称中度核左移;>0.25并出现更幼稚粒C称重度核左移,后者常见于粒C白血病或中性粒C型类白血病反应。再生性核左移退行性左移:核左移而WBC不增高,甚至减少者,如AA,粒C↓、严重感染、败血症,表示机体反应低下。②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贫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时,在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核右移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使DNA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4、N常见的形态异常①N的中毒性改变a.细胞大小不均,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b.中毒性颗粒,N胞浆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深紫或兰黑色颗粒c.空泡形成可能是细胞受损后,胞浆脂肪变性d.核变性固缩、溶解、碎裂4、N常见的形态异常②巨多分叶

1 / 3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