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西药的降糖地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中西药的降糖作用目前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绝大部分病人需要使用降糖药物,如何选择降糖药是病人最关心的问题,现在医疗市场药物名目繁多,其中不乏不实的、夸大其词的各种广告,使得病人如雾里看花、不知所措。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只能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还没有那一种药物能根治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也不存在疗程的问题。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胰岛素,另一类是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双胍类、糖酐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以及中药。具体到每个人应该选用那一种降糖药应由专科医生决定,糖尿病的病程、胰岛功能、血糖增高的特点及治疗情况、体形、并发症情况都是选择降糖药的参考指标。病人在用药过程中最担心的是药物的副作用,由于担心口服降糖西药伤肝伤肾,致使很多病人盲目使用胰岛素以及中药。不管使用什么药物,首先应了解经肾排泄和肾毒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药物代谢产物排出的多少,有赖于正常的肾功能及尿量多少。当肾功能不良、尿少或无尿时,肾脏排泄药物的能力大大减少,此时必须根据肾功能状况减少用药量或用药次数,甚至停用所有药物以避免过量药物在体内蓄积。肾毒性是指药物本身有肾毒性或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导致肾脏结构或功能损伤。比如抗菌素中的氨基甙类(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甘露醇、部分磺胺药、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汞等重金属制剂。某些中药如木通也有肾毒性。糖尿病患者对二甲双胍的偏见最大,认为它伤肾,其实二甲双胍90%经肾排泄,属于经肾排泄的药物,没有肾毒性,没有肾脏并发症的人可以放心使用。由于某些不负责任的宣传,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西药甚至产生恐惧感,认为只要吃上西药必定产生肝肾损伤,必定会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很多人因为对西药的偏见把治疗的期望转移到中药,认为中药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其实目前尚未发现降糖效果很好的中药。中医的优势在于通过辨证施治解决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治疗并发症方面更有特色。不法商家往往利用患者恐惧西药的心里误导消费者,患者在服用各种名称的“纯中药”时确实能很快降糖,甚至引起低血糖,实际是中药加上廉价西药,且过大剂量给药,临床中经常见到因为吃了这些神奇的中药出现严重的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的病例,给病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及肉体创伤,我们不主张有并发症的人群再使用这类“纯中药”。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治疗方案应个体化。众所周知,药物对人体具有双重作用,好比一把“双刃箭”,在带来正常治疗功效的同时,也会相应地产生某些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常见,是指在使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伴随出现的与治疗疾病目的无关而必然发生的其他作用,比如拜糖苹有些人用后出现腹胀、排气增多。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比较严重的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官组织病理变化的一种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瘙痒、各种类型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特异质反应是指应用某些药后产生与药理作用毫不相干的反应。致畸作用是指妊娠妇女服药后对胚胎和胎儿的不良反应,比如口服降糖药不能应用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准备怀孕或妊娠期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降糖。临床中选择什么降糖药医生会全面考虑个体情况因人而异,并且会交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中发现患者存在很多用药的误区,1、很多人认为药越贵越好,似乎用了最贵最新的药就能治好自己的病,而不注意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变,经常咨询最近有什么新药,其实,一个新药的研发需要几年的时间,我们经常见到广告中各种新药上市,几个疗程就能去根,还不用控制饮食,获得过什么国际奖项,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误导消费者,中药加上廉价西药,换个名就是新药!糖尿病患者应谨慎应用。2、药品说明书中列举的不良反应越多,这种药就越不安全。不少病人拿着说明书来找医生,认为里面写的很可怕不敢用,其实,一个药品在上市之前,必须有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负责任的厂家会把所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实写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这样做是对患者的负责和真诚,不写任何副作用的药品不可能没有副作用,反倒不是安全的药品。3、有不少患者喜欢打听别人用什么,认为别人好使对自己一定有效。糖尿病的治疗是讲究个体化治疗的,包括用药的种类和剂量。糖尿病的治疗是一辈子的事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加重,可能会同时用几种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很多情况下病人对药物的了解非常有限,但也不要对自己所用的药一无所知,不能只知道药物的数量和剂量大小,一定要对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2、治疗糖尿病应重视血糖监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不管采用什么治疗办法,治疗目标都是把血糖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在治疗过程中糖尿病病情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甚至情绪、睡眠、合并疾病如胃轻瘫、腹泻、肾病。每一种因素对血糖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甚至在不同的时期内影响血糖的程度也会不同,需要患者通过监测,摸索出自身病情变化的规律。经常监测血糖既能了解自己的病情,又能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前血糖仪使用已非常普遍,但很多病人还没有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要么只凭感觉,很少测血糖;要么过于集中地监测某一固定点血糖而忽略其他点血糖,还有一些人测完血糖从不找医生。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各个点血糖的临床意义:空腹血糖:反映胰岛素分泌水平。空腹血糖大于11.1mmol/l,说明胰岛素分泌量很少。化验时应注意:禁食、禁药8小时以上,不宜过度消耗体力,采血时间宜在早晨6—8点。门诊常遇见病人用药后不吃饭,这样做低血糖的风险大大增加。餐后血糖:占人一生2/3时间,比空腹血糖意义更重要,有以下优势:A、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B、能够抓住可能存在的高血糖C、能更好的反映吃饭及服药是否合适D、测餐后血糖不影响正常服药和打针。化验时注意:测餐后血糖必须和平时一样用药,吃饭的质和量不变,否则就不能真正了解平时血糖控制情况;应从进食第一口饭记时,包括早、午、晚三餐后。患者存在的常见问题是吃饭而不用药,这样做就观察不到药物疗效,还有人只注意早餐后血糖,而从来不查午、晚餐后血糖,糖尿病和其他疾病不同,每餐前用药量都是根据血糖决定的。夜间血糖:(睡前、凌晨2—3点血糖)。用于鉴别空腹血糖增高的原因。空腹血糖增高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晚餐前药量不足致凌晨高血糖,空腹血糖增高,我们称为黎明现象;另一种是晚餐前药物过量致凌晨低血糖,空腹血糖增高,我们称为索马基效应餐前血糖:早餐前血糖:等同空腹血糖;午餐前血糖:用于早餐前用药效果观察(包括选择的药物是否正确,剂量是否准确);抓住可能存在的不易觉察的低血糖,此种低血糖往往造成午餐后高血糖,造成盲目增加药量。晚餐前血糖:用于午餐前用药效果观察(包括选择的药物是否正确,剂量是否准确);抓住可能存在的不易觉察的低血糖,此种低血糖往往造成晚餐后高血糖,造成盲目增加药量。糖化血红蛋白(HbAc):是葡萄糖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之间形成的非酶催化的稳定糖基化产物。数值与血糖浓度成正比。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因此HbAc的浓度可以反映120天的血糖平均水平。血糖达标的患者应每年检测2次HbAc,血糖控制未达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的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1次HbAc。HbA1c相似的DM患者血糖稳定性可能不相同,血糖波动范围大者发生DM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更高,预后更差.HbA1c只反应量的效应,而不能反应血糖不稳定的质的效应,所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互相取代。血糖测定的频率取决于病情,治疗目标,治疗方式及经济条件。胰岛功能差,使用胰岛素治疗,尤其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初期,妊娠糖尿病更频繁一些。同时患其他急性疾病、酮症酸中毒、手术的病人随时监测。强调口服降糖药时也应检测三餐后及空腹血糖自备血糖仪的人使用时应注意:用温水和皂液清洗手指,或用酒精棉签消毒。不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记住:手指一定在干燥状态下取血,保证测试的准确性。不宜用含碘消毒剂(如碘伏、碘酒)消毒皮肤,碘可以与血糖试纸中的酶发生反应产生误差;尽量在室温下;避免将仪器置于电磁场附近(移动电话、微波炉等);采血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建议将采血点选在手指侧面,这里的神经分布较少,痛感较轻。但也不要太接近指甲边缘,否则不易消毒,不好挤血。多数人选择大拇指以外的其余8指。采血笔刺破手指后,应从指根向指端方向轻用力挤血,不要用大力挤血,否则挤出的血浆中组织液占了较大比例,影响准确性。要想保证测试结果准确,血糖试纸的保存也很重要。要求在干燥、10-40C温度下放置,不能放置在卫生间或厨房,更不能放进冰箱保存,以免受潮。如已经放进冰箱,则需在使用前将密封的试纸筒放在室温中缓慢升温,直至达到室温。打开一筒新试纸尽量在3个月内用完。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