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章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一、概况与自然条件1、南京市概况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处于北纬31°54′~32°16′,东经118°32′~119°24′之间;东邻仪征、句容、溧阳3县,北与安徽天长县交界,南接安徽郎溪、宣城二县,西面自北向南与安徽来安县、滁县、全椒县、和县、马鞍山市和当涂县相邻。南京市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主要的中心城市。南京建城于公元前472年,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朝定都,史称“十代故都”。南京市现辖10个区、五个县,面积6516平方公里,其中10区是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区;5个县是江宁、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县。长江由西南到东北流贯南京市中部,分全市为江南、江北两个部分。江南有8个区和江宁、溧水、高淳3县,江北有浦口、大厂2区和江浦、六合2县。2.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地貌区域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长江南京段长度约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为南京市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其河谷平原为重要农业区。水面占全市总面积11.4%,平原、洼地占24.08%。南京山脉主要由3个背斜组成,地貌上形成宁镇山脉西段的3个分支:北支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包括栖霞山——乌龙山——幕府山——狮子山,海拔130~286米;中支至南京东边城墙,脉延伸入市区,包括钟山——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海拔32~486米;南支绕城东南、南部,包括青龙山——方山——牛首山——三山——云台山,海拔95~382米。江北部分,西南为老山山地,海拔442米;南部是滁河河谷平原,北部为大片岗地和零星分布的丘陵。南京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滨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种类型。河谷平原主要有秦淮河沿岸的秦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于鼓楼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于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于高淳东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滨湖平原为南部石臼湖与固城湖湖滨地区,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沿江洲地分布在上新河——板桥一带,江浦、浦口沿江,六合瓜埠以南和江宁营防乡等;江心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济洲、兴隆洲等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海拔大部在4~7米。(2)水系:①河流:南京城内主要河流有长江和秦淮河.长江南京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境内长约95公里。秦淮河全长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门外分两股,一股为干流,称外秦淮河,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又一股称内秦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内桥至张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南京市北部有滁河,干流全长110公里,河道弯曲,集水面积7900平方公里。南部有淳溧运河和天生桥河。②湖泊:南京市区主要有玄武湖和莫愁湖,湖泊水面积分别为3.7平方公里和0.37平方公里;城市南部有石臼湖和固城湖,湖泊水面积分别为201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3)气候:在气候区划上,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南京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较深,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受欧亚大陆低压区影响,天气炎热,雨水充沛。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历年平均气温:14.4℃,年均最高气温20.4℃,平均最低气温11.6℃,极端最高温43℃(1934.7.13),极端最低气温-14℃(1955.1.6)。日最大降水量:198.5毫米(1931.7.24),小时最大降水量68.2毫米,最长连续降水日177.3毫米/12日。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大月均相对湿度为81%,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3%,年内变化6、7月大,4、5、8、9月小。风向、风速:年均风速3.6米/秒,最大风速27.8米/秒(1934.7.1N.W),极大风速39.9米/秒(1934.7.1N.W),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霜冻期:全年无霜期达200~300天。灾害性气候:台风:南京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可有1~2次,多在6~10月,其中8月最多,7月次之。寒潮:入侵南京的寒潮(即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的天气)平均每年5.5次,以12月出现次数最多。南京从10月到4月均可有寒潮天气出现。冰雹:以3月和5月出现机率较高,各为33%。炎热高温: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全市从6月上旬至9月中旬都可能出现,并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现较多。(4)土壤:南京地区64.52%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分布随地形起伏呈现一定规律。随着山坡由砾石含量渐少而土层渐厚,依次分布着砾石质薄层黄棕壤、中层黄棕壤和厚层黄棕壤。黄土岗地比较平缓的坡地则分布着经旱耕有新熟化而形成的黄刚土,也叫耕作黄棕壤。在平原、低洼圩区和丘陵、冲田等处,则为大面积的水稻土。在城镇附近有部分菜园土。沿江冲积平原分布着灰潮土。(5)生物资源: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我国现代植物资源最丰富、植物种类最繁多的地区。又以山丘、河湖兼备,气候温和,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繁多,其动物种类,足以代表长江下游地区。南京在江苏省的植物分布区划上,属于长江南北平原丘陵区,是落叶阔叶林逐步过渡到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区。主要分布树种有马尾松、麻栎、栓皮栎、枫香、化香、糯米椴、青刚栎、苦槠、冬青、石楠等。还有部分外来植物如:雪松、火炬松、广玉兰等。动物资源随着城市化过程加快,从南京城镇及郊区后退的现象相当突出,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中。生物资源可以通过科学地利用与管理而自我更新,反复地利用,属于可更新的资源,是生物多样性发展的重要依据。二、城市园林绿地现状与分析(一)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南京自然条件优越,名胜古迹众多,城市生态良好,素以绿化著称。经过许多年的园林绿地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使城市园林绿化得到了迅速发展。至1997年底,全市各类绿地总面积达9684公顷(不含五县),是解放初期的5倍,其中公共绿地有1872.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40%。已基本形成了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各类绿地有机结合,风格独特的国家园林城市。(二)园林绿地类型:南京市园林绿地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公共绿地(2)居住区绿地(3)单位附属绿地(4)道路绿地(5)园林生产绿地(6)防护绿地(7)风景林地1.公共绿地:公共绿地包括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市民广场。(1)公园:至1997年底,全市已建成公园共40个,其中:玄武区12个,鼓楼区6个,建邺区1个,栖霞区3个,白下区6个,雨花区3个,秦淮区3个,下关区2个,浦口区3个,大厂区1个。(见南京市区公园统计表)(2)街头绿地、小游园:至1997年底,市区街头绿地、小游园共44处。总面积159908平方米。其中玄武区10处,白下区4处,建邺区3处,鼓楼区13处,下关区6处,秦淮区1处,浦口区2处,大厂区5处。(表三)(3)市民广场:至1997年底,市区建设36083平方米,市民广场共34处,其中:玄武区5处,雨花区6处,鼓楼区7处,建邺区3处,秦淮区2处,白下区1处,下关区3处,栖霞区1处,大厂区6处。(表四)2.居住区绿地:全市共有小区119个,其中绿地率达25%以上有56个小区;25%以下有63个。按建设部标准,达标小区为56个;占全市小区的47%。(表五)3.单位附属绿地:据统计,1997年底全市达到省绿化标准庭园单位共有1306个。其中10个区为744个,五县为562个。南京市单位附属绿地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共有162家;面积1075600平方米,占单位附属绿地的52%。(见表六)4.道路绿地:南京市区共有道路445,其中主干道75条,次干道77条,支路303条,总长为734公里,已绿化670.10公里,道路绿化率为91.29%。(见表七)5.园林生产绿地:南京市区至1994年底共有面积522公顷,其中园林系统内342公顷,系统外180公顷。主要分布在除白下区外的9个市区。(详见表八)6.防护绿地:南京市区现有420.25公顷,主要分布在白下、秦淮、下关、栖霞、雨花、浦口、大厂等七个区。(详见表九)7.风景林地:南京市区至1997年底共有风景林地4309.95公顷,其中鼓楼区有21.2公顷,下关区609公顷,栖霞区6公顷,浦口区753公顷;园林局系统有2911.75公顷。(三)绿化水平与国内外城市的比较作为园林城市,南京的“三项指标”是比较好的,尤其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水平在全国是处于比较领先的;但作为贴近市民活动的公共绿地水平,南京与国内外高水平城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南京人均公共绿地与国内相比:深圳为35.2m2/人,珠海20.7m2/人,威海为14.9m2/人;这些城市都是南京现有水平的2~4倍。如与国际相比:洛杉矶18m2/人,巴黎24m2/人,堪培拉70.5m2/人,其水平都是南京的2~9倍。(四)存在问题分析:虽然南京已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但在城市绿地建设力度、保护措施、发展水平和服务市民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绿化特色保护不够:近年来,城市的自然山体、绿地、水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侵占和破坏;新建道路绿化达标率低,功能单一,城市原有“绿色隧道”已部分消失。滨江、滨河、滨湖绿地发展缓慢,滨江城市特色尚未得到充分体现。2.公共绿地分布不均,搭配不合理:现有公共绿地在分布和搭配上存在着外围绿地多,老城区和河西新区绿地少;集中绿地多,均匀分布少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河西新区和老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分别为4.5m2和1.0m2,远远低于现有8m2/人的平均水平。3.居住区绿地偏少:据调查,城区中居住区绿地率在25%以下者为53.8%,最低的绿地率只有1.65%,低于国家规定新建小区绿地率30%,旧城改造居住小区绿地率25%的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居住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投入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4.尚未健全城市绿地保护法规:由于城市绿地保护法规不健全,造成已有绿地系统规划执行不力,以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蚕食、破坏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二章国内外城市绿化发展动态一、关注城市绿化发展已成为国际趋势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共同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创造健康未来”的重大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更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全球共同采取一致行动,保护生存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大事。我国亦把环境保护、绿化祖国作为基本国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步提高了对城市绿化功能、作用的认识;从单纯需求城市绿化的美化、观赏功能,演进为以足够数量、科学合理的布局、发挥改善城市环境、协调和平衡城市人造生态系统的作用。城市绿化与城市投资环境、城市管理水平、现代文明程度紧密结合,作为自然的、生态的重要标志直接进入了人们的生存圈。没有绿化的城市被视为无生气的城市,不重视绿化的城市被看作缺乏文化的城市。二、城市绿地在城市建设中已列入应有的地位世界各国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都十分重视城市绿地的发展,把绿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部分。联合国生物圈与环境组织就首都城市提出了“城市绿化面积达到人均60m2/人,为最佳居住环境”的标准后,不少西方国家的城市努力实施、卓有成效。如波兰的华沙,三十多年前还是个缺乏绿化的城市,经过全国造园绿化,人均绿地已达73.5m2/人;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七十年前是一片荒原,如今人均公园绿地已达70.5m2/人;弹丸之地的香港、人口稠密的东京,政府对绿化都有明确的、强制性的要求,努力增加绿化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