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都二诊考试作文•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2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3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4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5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这是一道典型的多则材料作文。材料紧扣当今“扶贫攻坚”时事热点,从观念、本质和目标三个方面,为考生呈现出材料的核心主体部分—“扶贫攻坚”工作。五则材料各自独立,言浅理明,内涵丰富:•①利用古代熟语指出“穷”与“志”的关系;•②要有脱贫意识;•③脱贫要脱双重贫;•④脱贫目标;•⑤影响人认知能力的因素。•同时几则材料又彼此关联,指向鲜明。试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这实际就是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命题思维•学生可以逐则分析,然后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最后自由叠加,形成彼此关联的内容。•如抓材料③④立意,可重点谈“扶贫当扶智”;•抓材料①②立意,则可重点谈“扶贫先扶志”。•选择不同的材料组合,可能得出不同的立意,这也正是作文题目开放性的体现。但考生应该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脱贫”,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因果、主次等关系。切忌抓住五个材料中的某个材料孤立思考立意。•立意方向1•改变思维,精准脱贫•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全国人民不断传递着共同富裕、脱离贫困的接力棒。大部分贫穷人民思想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共同进步。但是,仍有一部分人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他们拖着时代的尾巴,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帮助他们脱贫,政府千方百计替他们修房造屋,及时发放生产、生活物资。殊不知,这却使一部分懒惰分子自动为自己贴上了“我贫困,我骄傲的标签,高举社会助脱贫的旗帜,心安理得靠补助金生活。最槽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上的贫乏。为了精准扶贫,需要让贫困群众改变思维,让他们拥有自主脱贫的意识,才能让脱贫有内驱力。立意与选材选材进行时•{名言类}•1.人间总有那么多出其不意的突变,很难说我们怎样才算是到了穷途末路,人只要有一息尚存,对什么都可抱有希望。---蒙田《蒙田随笔全集》•2.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黑格尔•3.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亚洲首富李嘉诚•{事件类}•1.有个地方,为了让上级考察时看到自己的扶贫成绩,派一些小学生披着装化肥用的白塑料袋,趴在领导路过的山坡上。领导远远望去,山坡上尽是“美羊羊”,大加赞许。(《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1日)•2.《半月谈》记者曾在西部某县采访时发现一起扶贫造假案例,当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树典型,在数字上动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个普通养殖大户包装成“扶贫大户”,结果不但扶贫没啥效果,反而弄得该养殖户负债累累。•3.某省一扶贫工作团,做了件扶贫实事:向某个贫困山区赠送了一批优良种羊。几个月后去了解情况。村民们说,羊肉的味道很好,请再送些来。弄得扶贫工作团人员啼笑皆非。•/素材筛选/•被动地脱贫,依赖式脱贫治标不治本。三则名言均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阐述问题,可用。只是语言较为委婉、含蓄。三则事实材料均从反面出发讲述了扶贫中的几出闹剧。第一、二则材料讲述了扶贫工作中的走过场,第三则材料讲述村民观念落后,导致扶贫工作流于形式。三则材料均是意识不到位,扶贫治标不治本的反映。三则材料都可作为反面材料使用。•/运用点拨/•只叙不议、叙议处理失当、材料和观点游离是较多议论文存在的顽疾。在使用名言和事实材料时既需注意名言的剪裁、事实材料的转述,也需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段落结构,从而达到准确•使用论据、精准论证论点的目的。比如,上述三则名言在使用时,就需围绕“思维”“意识”,从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进行嫁接。三则事实材料在使用中需浓缩为一句话转述的形式,然后分析论证。•立意方向2•脱贫还需志与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领域。在过去的若干年里,我国致力于经济扶贫。而如今,我们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要实现扶贫目标,则需要扶志与扶智。俗话说:人穷则志短。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陷入金钱,时间,或精力的匮乏时,我们的认知能力会被削弱,它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这样就易形成穷—志短—更穷的恶性循环。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上的贫乏。如果单单有了脱贫的志向,可是缺乏智力,就好比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心想改变却总是无能为力。扶智才能让贫困群众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甚至是“我能脱贫”。扶志让脱贫有内驱,扶智让脱贫有外力。选材进行时•{名言类}•1.“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新论断•2.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习近平•3.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熟语•{人物类}•在扶贫帮困的路子上,浙江省松阳县的阙柳松认为“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如果让更多的残疾人学得一技之长,则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勤劳致富。于是,他想方设法开展送科技下乡扶贫活动,每年免费在乡镇举办3~4期残疾人科技培训班,组织残疾人进行香菇、名茶、干水果•蔬菜类的培育管理,畜禽类的养殖技术以及电器维修、缝纫、理发业和工艺品加工等内容的培训,广大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路,该县的残疾人开发的种养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事件类}•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第二个说:“赚钱。”第三个说:“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人还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素材筛选/名言一具有典型性能从不同角度论证扶贫与扶志(智)的关系。名言二则离题意较远,使用较为困难,可不用。人物类材料则从扶智角度详尽显示了扶贫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论证此次的论点非常的妥帖,只是语言过于详尽。事件类材料中的对话虽然简单,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能论证“志当存高远”,但要论证扶贫先扶志,还需注意分析。•/运用点拨/一篇议论文如果没有丰富的材料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很难说服人的。事实胜于雄辩,大量接地气的材料使用切中肯綮的分析,引经据典的论述,无疑是解决思想单薄、论证乏力的不二法门。名言的使用要注意,紧扣论点,无缝连接,过渡自然,或引用,或化用。事例论证可以一段个,条分缕析;也可一段两个,正反对比;还可一段多个,一句一个,力图以磅礴之势征服读者。而这些都需要考生抓住与观点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转换、加工。立意方向3•说贫需要合力•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脱贫成了一个要话题。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可是,不只是政府要帮助,贫固人员自身也要有脱贫的意识和认知。所以,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脱贫需要党和人民共同努力。若是群众毫无走出贫困的意识,党的辛勤付出也会付之一炬;若充满激情的群众期盼走出贫困的深渊,而得不到党的关怀与支持也绝不会成功,有了众脱贫的想法,还需要政府在物质的、精神的,政策的、方法的等方面的引领。所以,只有共同努力,才会真正地脱贫,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选材进行时•{名言类}•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早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息,至于幽暗昏感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衰禅山记》•2.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各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于,贯榴精准扶黄要求。---习近平•{事件类}•重庆万州长坪乡的朱小林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靠做清洁工维持生计,因多年前丈夫病逝,生活十分困难。此前,朱小林的儿子无固定工作,女儿初中刚毕业就到理发店当了学徒。而今在政府的帮助下,儿子学会了修车,有了一技之长,女儿则回到了学校继续上学。朱小林说,等女儿有出息了,就将低保名额让给更有需要的人。•/素材筛选/•名言一从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讲述成就一件事情的因素,名言二则是讲述扶贫攻坚工作对群众、党委、政府的要求。两则名言均可用,但名言一的使用需要简化,可以使用转述的方式,重新概括志、力、物的关系,以切合需要。名言二可以直接用。事件类材料通过一个成功的案例讲述了扶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但不具有典型性,可将其化为一个故事写记叙文,作为论据则不具有典型性。•/运用点拨/•材料的使用,最忌讳不加审核,随便粘贴,照搬照用。材料选取既需要能论证观点,还要求绝不旁逸。如果材料和观点若即若离,那么最好放弃。否则就要动一动手术,果断截去和观点无美或美联不大的部分,保留甚至强化最能论证观点的部分。然后再用分析语言架起论据与观点之间的桥梁。比如,事件类材料就需保留扶贫前后对比,强化扶贫措施,删除其余内容,在对比中突出怎样合力让朱小林一家脱贫致富的。•结构一:深挖关系,层层深入•❶开篇化用名言,点出穷、智、志的关系:人是能思想的芦草。有志,可看清穷;有智,可远离穷。•❷本论部分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论证中心论点。•①分论点一:人穷不短志,是立足之本。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旁征博引杜甫、陈涉、毛泽东诗句。然后得出结论。•②分论点二:人穷不缺智,是立人之心。列举实例,引用十九大报告中内容,阐述人穷不能穷智,要用智远离穷。•③分论点三:人穷不失心,是立国之基。引用《尚书》、纪伯伦、《华严经》等有关内容陈述政府不忘初心,一如既往扶贫,助人民脱贫。•❸结论部分回应文章开头,用富有文采的语言阐述穷与智、志之间的关系。结构与表达•结构二:列举现象,对比结合•❶运用比喻描述中国在发展的同时,贫穷一直没能得到根治的现象。然后用设问自问自答,没能脱贫的原因在于贫困人口自身缺少“智”与“志”。•❷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有志的好处和无志的坏处,在鲜明对比中得出结论:想要真正脱贫,“志”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若没有“志”,就算先天不贫,也会逐渐入贫。•❸通过引用、正反对比,分析“智”的作用:个人拥有了智慧才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脱贫更是不在话下。•❹运用因果分析,阐释脱贫还需“智”与“志”。•❺再次回应开篇,强调提出:脱贫还需“智”与“志”。片段一•立意方向:改变思维,精准脱贫拭亮辨别真贫的双眼,在真正意义上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汇聚脱贫的焦点,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脱贫口号格外响亮的今天,未免出现一些心怀不轨的非贫人士。他们拿着政府的扶贫金,享着不错的工资待遇,过着道遥自在的闲适生活。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一直贫穷。因此,要实现真脱贫、精准脱贫,就要对不同的家庭进行调查。按照不同家庭的不同状况施行不同的补助政策,使真正贫穷的人得益于社会,遏制私享补助金的行为。对装贫现象加以整治,从而各方合力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真贫,真脱贫。点评:片段语言精美而简洁,简短的句子里既有正反现象的对比,也有抓住核心的因果分析。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片段二•立意方向:脱贫还需志与智志”是志向,是一种意识,意识到目标,意识到问题。在脱贫工作中许多人都是被动脱贫,而不是主动地讲“我要脱贫”,都认为脱贫是政府的工作。所以要脱贫首先要立志。如何立呢?我想:“人生而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要让他们感受到脱贫后带来的美好,就像湖南十八洞村扶贫一样,由内因帮助脱贫,而不是一味求助于外因。•当人们树立了“志”,却没有“智”,脱贫依旧困难。而最槽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单有志向,缺乏智力,脱贫只能是乌托邦似的幻想。点评:片段从脱贫还需志与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论证中既有名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