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保护绪论一、植物化学保护(化学防治):应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菌、杂草及鼠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的一门科学。二、化学防治的优点:对有害生物高效、速效、操作方便、适应性广、经济效益显著三、农药的发展:1.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高效安全方面取得进展。近20年来农药在对有害生物高效和对环境靶标生物安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除草剂所占比重最高,约占50.8%,杀虫剂占25.5%,杀菌剂占20.2%3.各大公司收购和兼并成为近十年来农药行业的一大景观4.农药产品结构调整:5.农药加工剂型及施药技术方面:第一章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一.农药的概念根据1997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农药的含义和范围,古代和近代有所不同,不同国家也有所差异。目前,中国与国际上的现代农药词意基本是一致的,但不包括天敌昆虫等活体生物,而包括微生物及生物体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物如鱼藤精、硫酸烟碱等,及人工模拟合成物,如昆虫保幼激素等。二.农药的分类可根据农药的成分、用途、防治对象、作用方式或作用机理等进行分类。1.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1)化学农药又可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2)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2.按用途分类按农药主要的防治对象分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杀虫剂对昆虫机体有直接毒杀作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可控制其种群形成或可减轻、消除害虫危害程度的药剂。(2)杀螨剂可以防除植食性有害螨类的药剂。(3)杀菌剂对病菌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毒代谢物,因而可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病菌危害或可消除病症、病状的药剂。(4)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线虫病的药剂。(5)除草剂可以用来防除杂草的药剂。(6)杀鼠剂用于毒杀多种场合中各种有害鼠类的药剂。(7)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控制、促进或调节作用的药剂。3.按作用方式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常指对防治对象起作用的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如下:(1)杀虫剂胃毒剂:只有被昆虫取食后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到达靶标才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触杀剂:接触到昆虫体(常指昆虫的表皮)后便可起到毒杀作用的药剂。熏蒸剂:以气体的状态通过昆虫的呼吸器官进入体内而引起昆虫死亡的药剂。内吸剂:使用后可以被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及种、苗等)吸收,并可传导运输到其他部位组织,使害虫吸食或接触后中毒死亡的药剂。拒食剂:可影响昆虫的味觉器官,使其厌食、拒食,最后因饥饿、失水而逐渐死亡,或因摄取不足营养而不能正常发育的药剂。驱避剂:施用后可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颜色、气味等)使害虫忌避或发生转移、潜逃现象,从而达到保护寄主植物或特殊场所目的的药剂。引诱剂:使用后依靠其物理、化学作用(如光、颜色、气味、微波信号等)可将害虫诱聚而利于歼灭的药剂。(2)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在病害流行前(即当病原菌接触寄主或侵入寄主之前)施用于植物体可能受害的部位,以保护植物不受侵染的药剂。治疗性杀菌剂:在植物已经感病后,可用一些非内吸杀菌剂,如硫磺直接杀死病菌,或用具内渗作用的杀菌剂,可渗入到植物组织内部,杀死病菌,或用内吸杀菌剂直接进入植物体内,随着植物体液运输传导而起治疗作用的杀菌剂。铲除性杀菌剂:对病原菌有直接强烈杀伤作用的药剂。这类药剂常为植物生长期不能忍受,故一般只用于播前土壤处理、植物休眠或种苗处理。(3)除草剂输导型除草剂:施用后通过内吸作用传至杂草的敏感部位或整个植株,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触杀型除草剂: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移动,只能杀死所接触到的植物组织的药剂。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一.毒力与药效的含义1.毒力: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体的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2.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不同生物体的性质和程度。二.毒力与药效的表示单位(一)毒力的表示单位1.死亡率与校正死亡率死亡率=死亡个体数/供试总虫数校正死亡率=对照组生存率-处理组生存率/对照组生存率条件:对照组死亡率与处理组死亡率不相关,对照组死亡率5%-20%之间需进行校正2.致死中量与致死中浓度用来杀死群体中50%的个体所需要的剂量,用LD50表示,若用浓度表示就叫致死中浓度。3.有效中量与有效中浓度指抑制50%病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剂量,用ED50来表示。4.相对毒力指数指几种农药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分批进行试验、每次都用一标准药剂来做对比,以该比值进行毒力比较,这个比值就称相对毒力指数,用TI表示。(二)药效与防效计算(见书P8-9)1.杀虫剂2.杀菌剂3.除草剂三、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一)药剂因素:药剂种类、剂型、浓度、使用量、药剂颗粒大小、分散性、稳定性等(二)生物因素:生物种群、生长阶段、生理状态、生活习性等(三)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风、光、土壤等第三节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一、农药对作物对药害(一)产生药害的原因1.农药因素(1)同一种类药剂对不同植物产生药害不同,例如有机氯对茄科、瓜类;敌百虫、敌敌畏对高粱易产生药害;(2)药剂浓度愈大,药害愈严重(3)与农药剂型及加工质量有关(4)不正确使用农药安全性指数K=药剂防治病虫害所需最低浓度/植物对药剂能忍受的最高浓度K值大,说明药剂不安全,易产生药害2、植物因素(1)与作物种类、品种及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有关(2)与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有关(3)与植物的长势及健康状况有关3、环境因素(1)温度高易产生药害(2)湿度大有利于药剂溶解、渗透、药害愈严重(二)植物药害的症状1、急性药害:喷药后短期内表现出来,症状明显。如叶片或果实出现斑点、黄化2、慢性药害:施药后较长时间或多次施药后才出现,症状难以诊断。3、残留性药害:施药后当季作物不发生药害而残留在土壤中的药剂对且茬敏感作物产生药害,或者分解产物引起药害(三)补救措施1.水洗法2.排灌法3.喷药法4.增肥法5.加强管理6.及时补种、补栽二、农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刺激作用除植物生长调节剂外,一些农药能刺激植物的生长,如菊酯类农药使烟草、茶叶、蔬菜增产第四节农药的毒性毒性:指农药对高等动物和毒害作用一、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二、农药中毒类型(一)急性中毒1、概念:一些毒性较大的农药由于误食或皮肤接触及从呼吸道进入体内,短期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头昏、恶心、呕吐甚至昏迷等。2、衡量或表示农药急性毒性的方法和分级(1)常用大白鼠经口致死中量来衡量或表示急性中毒程度(2)毒性分级(单位:mg/kg)高毒中毒低毒口服<5050-500>500经皮<200200-1000>1000吸入<22-2010(二)亚急性中毒中毒症状与急性中毒类似,但在中毒前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农药接触史,从接触农药到中毒症状出现需数天或数月。(三)慢性中毒有的农药虽然急性中毒不高,但性质较稳定,使用后不易分解消失,污染了环境及食物,长期少量被人、畜摄食后,在体内结累引起内脏机能受损,阻碍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三、农药中毒急救方法第四节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一、据有害生物的特性合理选用农药二、分发挥和利用农药的潜能三、充分利用农药的选择性四、掌握影响农药效果的环境因素五、农药的安全使用第二章农药的剂型和使用方法第一节农药分散度与药剂性能关系一、几个基本概念1、原药:未经加工的农药产品,2、农药剂型:是原药经加工因形态与用途不同而区分为各种剂型,如乳油、粒剂等。在一种农药剂型中按其有效成分含量、用途不同等可生产出很多种产品,这称为农药制剂。3、农药制剂:原药经加工制成有效成分含量、用途不同等的加工产品。4、有效成分:指原药或农药制剂中起活性作用的化学成分5、农药命名(1)少数农药不需加工可直接使用,其名称可用该药的通用名称,如溴甲烷。(2)多数农药命名包括三个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有效成分的通用名称、剂型名称,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二、农药分散度与药剂性能关系(一)农药的分散体系原药或制剂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农药分散体系,如液体制剂分散在气体中的分散体系为雾。(二)分散度1、概念:指药剂被分散的程度,是衡量制剂质量或喷洒质量的主要指标2、表示方法:(1)用分散质的直径表示,分散度大,直径小(2)用比面表示,比面=颗粒总面积/颗粒总体积,比面大,分散度大三、分散度对药剂性能的影响(一)提高分散度对药剂性能的影响1、可提高药剂覆盖面积,使药剂与病虫草等接触机会增多2、可增强药剂颗粒在处理表面上的附着性3、改变药剂颗粒的运动性能4、提高药剂颗粒的表面能5、提高悬浮液的悬浮率及稳定性6、颗粒小有利于进食和吸收(二)适当控制分散度对农药分散体系的影响1、可减少农药损失,延长持效期、减少施药次数、充分发挥农药当中有效成分的作用2、提高药剂在着药部位的沉降量,提高使用药剂的安全性第二节农药助剂农药制剂加工或使用中,用于改变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本身无生物活性,但能提高防效一、常用农药助剂填充剂、润湿剂、乳化剂、溶剂、分散剂、稳定剂、增效剂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1、定义: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化合物,溶于液体中,低浓度时也能在气体或其它表面定向吸附,使表面张力明显降低。2、表面活性在农药中应用(1)乳化作用:(2)湿润作用(3)其它作用:增溶、渗透、起泡和消泡第三节主要农药剂型一、粉剂主要是指供喷粉用的具有一定细度的粉状剂型,是由原药、填料和少量分散剂、抗分散剂等经混合、粉碎混匀而制成。(一)粉剂的加工方法1、直接粉碎法2、母粉法3、浸渍法(二)质量标准1、有效成分含量不低于标明的含量2、95%通过200目筛,3、含水量1.5%4、PH5-95、正常条件下贮藏不结块、不分解、保持原有分散度(三)种类(四)影响粉剂药效的因素(五)粉剂特点它适用于山地,干旱地区。粉剂的粘着性差,漂移污染环境严重,药效期比较短,稳定性差。在使用时,如叶面较湿润,可提高药剂在叶面上的沉积和粘着性,提高药效和持效期,因此在早晨和傍晚及雨后使用效果好。(六)未来粉剂发展趋势二、粒剂由原药、载体和助剂加工而成的粒状剂型,使用简便、安全、持效期长。(一)加工方法1.挤出造粒法:2.包衣造粒法:3.吸附造粒法:(二)种类与规格要求(三)质量标准1、有效成分含量达到剂型规定的标准2、90%重量达到粒度规格标准3、水分<30%4、破解率<15%5、有效成分从载体上的脱落率<50%(包衣法)(四)特点三、可湿性粉剂是指易被水润湿并能在水中分散、悬浮的粉状型。由原药、填料、润湿剂、分散剂混合经粉碎而成。(一)可湿性粉剂的加工方法(二)质量标准1、水分<3%2、PH=5-93、悬浮率:中国,老品种40%,新品种70%4、润湿时间:老品种5-15分种,新品种1-2分种5、热贮稳定性:54+2℃,14天(三)特点四.、可溶性粉剂由原药溶于水或可溶于的固态盐与填料、助剂混合而成(一)加工方法:热熔融喷雾干燥法、粉碎法、干燥法(二)质量标准:水分含量<3%溶解时间:2-3分种(三)特点1、外观象可湿性粉剂2、有效成分含量高60%-90%3、药效与乳油相近,但对环境安全五、悬浮剂与胶体剂悬浮剂:是一种可流动的悬浮状制剂,由不容于水的农药原药与分散剂、乳化剂和水等,经超微粉碎制成。可与水混合形成稳定的悬浮液,悬浮率和稳定性高,耐雨水冲刷,药效一般与乳油相近而残效较长。.胶体剂:加水后形成胶体状或类似胶体状悬浮液的剂型。比可湿性粉剂分散度大,但不耐贮存,易结块六、.乳油入水后可分散成乳状液的油状均相液体剂型。是目前生产上使用数量最多的剂型之一,其药效和粘着性能都比粉剂,可湿性粉剂的效果好。乳油加水后成乳状液,可用着喷雾、泼浇、拌种、浸种、制成毒土、毒饵、毒谷和涂茎杆等。(一)乳油分类1、溶性乳油:2、胶状乳油:3、浊状乳油:(1)淡蓝色乳浊液:加水稀释后乳液外观呈淡蓝色,油珠直径0.1-1(2)牛奶状乳浊液:稀释后像牛奶,油珠直径1-10(3)粗奶状乳浊液: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