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影响老师学校环境课本同伴同伴对儿童的影响随着幼儿教育的普及,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同伴和睦相处了。孩子一大早就被送去幼儿园,下午父母下班后才被接回家,核心家庭(三口之家)的父母常常要买菜做饭、吃饭洗衣,接着就该给孩子洗澡哄睡觉了。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分配给孩子的时间也不如从前丰裕了,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时间远远多于与父母交往的时间。所以,从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那天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很有限了,过上了集体生活的孩子受同伴的影响就越来越可观了,一直到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同伴之间一般会相互模仿与学习、相互感染与熏陶、相互鼓励与激发;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了解、相互帮助;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潜能,强化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重友谊、重情感,热情、开朗、坦诚,避免害羞、多疑、恐惧、嫉妒等交往障碍。•一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二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三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首先,同伴并不能能够满足儿童的安全需要。他们能从同伴那里获得情感支持和帮助,这无疑减少了他们的孤独感和恐惧感。特别当儿童面临挫折时,同伴的帮助可以是他们减少无助感。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且经常被同伴拒斥,就会产生焦虑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其次,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归属于爱的需求。同伴群体是与儿童息息相关的非正式群体,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儿童逐渐发展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友谊。儿童可以从同伴处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再次,儿童成就感的需要同样可以通过发展同伴关系得到满足。学习行为对小学儿童择友的影响很大。小学儿童用学习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和在班集体中地位的高低。学习好的儿童容易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集体的承认,因而也容易成为同学们敬慕的对象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皮亚杰曾指出,年幼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和感情。然而,在同伴交往中,儿童逐渐建立起平等互惠的关系,同时他们也体验到彼此观点和意见的冲突。与同伴的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社会交往是通过合作而获得并维系的。皮亚杰也特别强调,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所必须的。因此,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真聪明”“你很内向”“他学习很差”“打击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等等。来自同伴的评价,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儿童听到或者从同伴的言行、表情上了解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整合多方面的反馈就形成了自我评价。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所必须的。当他人的评价不一致时,儿童经常运用社会比较,即把自己与同伴做比较。随着社会比较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我。•上述三方面可以看出,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也不要忽视它所带来的不利的一面。由于同伴群体鼓励服从,因而有可能压抑个体的独特性。群体成员对所属群体表现出的忠诚有可能使他们为自己划定交往的圈子,从而失去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这对个体的社会适应以及社会认可行为的获得反而不利。同时,还应该看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加入到某个同伴群体中去,有些学生可能会遭到拒绝,从而这部分学生的归属感难以得到满足,自我意识受到损害。另外,同伴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可能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如果个体盲目遵从,就会产生过错行为,甚至品行不良。案例•圆圆是一个4岁的小女孩,在一所民办的小型幼儿园读书,父母都是农民。她在班级中的表现为退缩,沉默寡言,缺乏交往能力。其他幼儿在活动时,她总是一个旁观者,回避与同伴交往,小朋友邀请她参与到活动中,她总是面无表情地摇摇头,当看到别人玩得很开心时,她偶尔会笑一笑。老师和她谈话,她也只是摇头或点头,基本不开口说话。她只有在她妈妈来接她时才会跟妈妈说上两句。刚接触到圆圆时,以为她是刚入园,和班上幼儿和老师不熟悉才出现上述情况。经过和老师、家长交流才了解情况并非如此。原因分析:•第一、亲子关系、师幼交往质量低下圆圆的父母都是农民,整天忙于农活,所以才把小圆圆送到幼儿园,由母亲接送。在访谈中,母亲说:“我们都是农民,没有时间带孩子玩,也从来不和小孩子一起玩。而且圆圆的爸爸脾气暴躁,只要圆圆一哭,他就会打孩子。”圆圆的老师也说:“因为圆圆不爱说话,有什么问题或是需要也不会跟老师讲,每次和她谈话她只会摇头或是点,最多就是‘嗯’一声,所以久而久之,我也就不怎么关注她,只要看到她在,保证她的安全就行了。”从与圆圆的母亲和老师的交谈中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老师之间的交往频率较低,质量低下。亲子关系不仅取决于亲子交往的频率,更取决于亲子交往的质量,而圆圆的父母缺少对孩子交往需要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使孩子在家庭中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这就非常不利于孩子同伴关系的发展。而圆圆和老师之间也缺乏交往,在班上不仅被其他小朋友忽视,也被老师忽视。•第二、父母对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不够重视圆圆的父母整天忙农活,“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而且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没有认识到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也没有教给孩子适当的交往技能和交往策略。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困难、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当幼儿努力后还是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时,成人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给予幼儿引导和支持,以帮助退缩性幼儿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采取教育对策•1、家园沟通,“对症下药”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老师要和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发现幼儿的交往问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老师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人际环境等对幼儿的积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2、创造交往条件,帮助幼儿结交一两个相对稳定的朋友家长和老师应创造交往条件,如和自己家住得近的家长一起接送幼儿,鼓励幼儿交往,老师可将他们安排坐在一起或一起开展合作活动等,帮助幼儿结交一两个相对较稳定的朋友。•3、及时关注幼儿的微小进步,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强化对于这一类特长表现不明显的幼儿,老师和家长都要及时关注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强化,使其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赞许和认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无形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资本。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一)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件。•从学校的物理环境来说,宽敞明亮优美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具有熏陶的作用,使儿童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但是拥挤的环境和学习压力对人来说都是严重的应激源,在这些应激源的刺激下会使人出现情绪烦躁、焦虑、注意力涣散、感情迟钝、操作能力下降等心理异常反应。”同时,有资料显示,如果学生每人在教室中所占面积小于1.10m2,则意味着CO2浓度可能超过标准,这对学生身心也会有损害。脏、乱、差的校园环境必然导致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从学校的文化环境来说,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途径,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够感染儿童,促使儿童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而消极的校风、班风会使学生情绪低落、压抑,纪律涣散,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水平也必然降低,这对儿童心理健康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可喜的是,虽然校园文化的主流是智力开发,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关注。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提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儿童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所以,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通常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心理也会健康发展;而一个师生关系紧张,经常遭到同学排斥、否定、冷淡、不平等对待的儿童,往往产生更多的敌对、自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必然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二)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首先,教师对儿童的认知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儿童的理解、态度和期望上。在学习生活中,教师的知识、观念、态度和价值观,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教师期望效应”影响儿童,促使儿童产生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教师对不同的儿童会有不同的期待,这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选择一所小学的学生进行所谓的“智力发展前景测验”,实质上是一般的智力测验。他们把随机选取的20%的学生名单交给教师,有意称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要求教师注意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结果8个月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更大!教师预料某个学生有潜力,结果这位教师就真的证实了这个学生有潜力。这个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依据他对儿童的印象产生内部期望,并通过教师的态度、表情、行为等传递给儿童;儿童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期待,并根据期待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儿童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坚信或修改、放弃自己原来的期望,从而使这个过程得到循环。于是教师的高期望可以对儿童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促使儿童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而教师的低期望则可能导致儿童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并严重影响课堂气氛。教师期望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成就动机、自信心,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意志等人格因素。教师对不同儿童的期望是儿童最终在心理和人格发展方面出现差异的很重要的原因。•其次,教师的言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任意使用不当语言,以及在批评孩子时使用过激言行。教师不良言行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损,产生焦虑、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人格扭曲,留下终生的人格缺陷,如某些成绩差而又长期遭受教师言语伤害的儿童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教师的教学管理行为和日常行为表现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惩罚是教师中的一种常见行为,这种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第一,经常受惩罚的儿童很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丧失自信心和自尊心。这种情况不仅会对儿童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儿童出现退缩行为、精神疾病和生理性病变等。第二,过多的惩罚易导致儿童产生恐惧心理或逆反心理,变得内向、自闭或憎恨社会与人生,玩世不恭。有的儿童就是因为受到了个别教师的经常性惩罚,对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第三,惩罚易导致儿童的说谎、隐瞒等虚假欺骗行为,极易使儿童养成粗暴、冷酷、霸道的作风,容易走入歧途。•总之,学校的重要性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机构,是社会的雏形,对儿童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培养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各种环境及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