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卫生应急知识技能竞赛题库-是非题(精简)1.突发中毒事件风险分析技术是指突发中毒事件事前、事中及事后,依据相关资料,有效开展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交流的过程。2.美国科学院关于风险沟通的定义是个体、群体以及机构之间交换信息和看法的相互作用过程。3.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是确定毒物暴露水平与危害发生频率及其危害程度的关系。4.接触是指机体、系统或人群吸收某种因子(有害因素)的浓度或量。5.风险降低是指控制突发中毒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损害程度。6.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与更新、风险沟通等四个基本环节。7.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所有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水平。8.接触评价中接触和剂量与健康效应的联系依次是:接触剂量→应用剂量→潜在剂量→内剂量→送达剂量→生物剂。9.风险矩阵法是根据突发中毒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半定量评估其发生的风险程度以及是否可接受。10.现场调查食物中毒时,对已经服过抗生素的病人仍需采肛拭。11.经多种动物试验证实无毒的物质对人类也无毒。12.流行病学中的危险因素就是引起疾病的实体病因。13.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基于对疾病原因及发生发展过程的充分认识基础上开展的。14.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接触方式、接触途径、进入体内数量)进入人体,影响机体代谢过程,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器官性或功能性异常的外来物质。215.突发中毒事件中医疗救援区设在温区。16.突发中毒事件中对于有严重污染、大量摄入毒物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危重病人,应予以洗消、催吐和初步救治等现场医疗处理后,病情相对稳定再行转运。17.LOAEL是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18.NOAEL是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19.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毒物,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20.效应生物标志是反映机体对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21.疾病效应生物标志与物质导致机体出现的亚临床或临床表现密切相关。22.硫化氢是化学窒息性气体。23.苯达到一定剂量即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往往先有血小板减少。24.中毒事件二级响应时要求救援队接到命令后人员装备车辆可在6~8小时内出发。25.中毒事件相关信息一般可分为中毒源信息、中毒事件信息、中毒事件影响因素信息三类。26.突发中毒事件发生后的应急监测是发现中毒事件线索、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确保快速响应的重要途径。27.国务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中毒事件信息。28.突发中毒事件预警机制是有灵敏的中毒信息监测网络、成熟的风险评估和预测技术、完善的预警制度以及良好的保障条件组成的中毒事件预警体系。29.突发中毒事件的预警级别用红、橙、黄、绿标示。30.突发中毒事件的预警内容包括中毒事件类型、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3区域、人群、预防措施等五个要素。31.化工生产选择呼吸防护用品时,应该考虑有害化学品的性质、作业场所污染物可能达到的最高浓度、作业场所的氧气含量、使用者的面形和环境条件等因素。32.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是单纯性窒息性气体。33.亚硝酸盐中毒以青紫样紫绀为特点。34.吗啡中毒以瞳孔扩大、大汗和瞻妄为特症。35.铅中毒以贫血、铅绞疼、铅麻痹为特症。36.五氯酚中毒以高热、大汗、心率快为突出表现。37.汞中毒以脑、肾脏和周围神经损害最明显。38.在隐匿式中毒的诊断中,临床上对待一个可疑中毒的病例,首先用排除法排除内科常见病,考虑有中毒的可能。再根据所搜集的中毒线索,结合临床表现,得出某种毒物中毒的初步诊断。进而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获得明确的病因学根据后,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诊断。得出病因(毒物)和疾病确有因果关系的科学依据后,最后确立诊断39.用于采集有机化合物待测物的容器,在采样前应用铬酸浸泡,再用蒸馏水洗净晾干。40.待测物是无机金属和类金属化合物,可用高压聚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石英、硬质玻璃等容器。41.待测物为有机化合物,采用用的容器应选用玻璃或聚乙烯等塑料制品。42.直接采样法在采集空气中毒物时,不需要抽气动力和流量装置,而是利用毒物分子在空气中的扩散作用完成的。43.血液是确定摄入中毒的最好检体。44.疑为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血液可以用玻璃试管盛装。45.胃内容物的收集可用玻璃、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或金属器皿盛装。446.突发中毒事件现场检测一般要求不出现“假阳性”结果,尽量减少“假阴性”结果。47.以半数致死量为基础,对接触毒物的危害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48.判断剧毒采样的毒性判断界限是:大鼠实验,经口LD50≤200mg/kg,吸入LC50≤500ppm(气体)或2.0mg/L(蒸气)或0.5mg/L(尘、雾)。49.我国《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列入的剧毒化学品共335种。50.呼吸防护用品分为过滤式和隔绝式两种类型。51.呼吸器选择:应遵循所选呼吸器的指定防护因数(APF)高于危害因数。如果危害因数小于10,可选择半面罩;如果危害因数大于10,应选择全面罩。52.皮肤防护服:带有面罩的全封闭气密性防护衣为A级;全封闭非气密性防护衣为C级。53.对于氨气的呼吸防护,过滤元件应选绿色。54.突发中毒事件中的热区为IDLH环境,一级、二级、三级突发中毒事件现场的核心区域。55.突发中毒事件中的冷区为没有受到有毒物质沾染、或沾染浓度不能形成危害的区域。56.突发中毒事件的风险区域是基于对事件危害性、危害水平、人员可能受到伤害的风险及天气条件的综合评判,用以确定医疗卫生应急人员的防护状态。57.三级突发中毒事件防护原则是在维持处置作业的前提下,使医疗卫生应急人员承受最小化的风险。58.二级突发中毒事件区别于一级突发中毒事件的主要特点是各类风险区域的范围较小。59.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所致生物学改变程度之间的关系。560.变青、发芽的土豆中含有一种有毒物质叫龙葵素,也叫马铃薯素。61.食用未煮熟透的黄花菜,易中毒,毒性物质是秋水仙碱。62.最常见的砷化物为三氧化二砷,俗称砷盐,是一种剧毒物质。63.样品的采集应尽可能完整、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样品采集时应同时采集样品空白、容器空白和对照空白。64.承担中毒样品预处理和检测的实验室应符合安全要求,实验室应有通风排毒设施,操作人员应配备相应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但无机物和有机物预处理实验室无需分开。65.质谱分析法是通过对被测样品离子的质荷比的测定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66.个人防护装备主要分为:皮肤防护装备、呼吸防护装备、配套防护装备。67.桐油的测定方法有三氯化锑-三氯甲烷界面法、亚硝酸法、硫酸法、苦味酸法。68.一般食源性化学中毒发病时间为接触可疑毒物8小时以后,以呕吐、昏厥等典型临床特征为生命体症现象,基本无发烧发热、腹泻等微生物中毒现象。69.毒鼠强又名没鼠命,三步倒,四二四等,是一种剧毒鼠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完整的皮肤吸收。一种神经毒素。70.突发中毒事件常见毒物分为有毒气体、腐蚀性物质、有机溶剂、金属及类金属、农药、军事毒剂、有毒生物、药物。71.常用的空气采样法可分为直接采样法和浓缩采样法两类。72.用于采集有机化合物待测物的容器,采样前应用铬酸洗液浸泡,再用蒸馏水洗净晾干。73.玻璃容器也可以储存需要冷冻保存的样品。74.在应对突发中毒事件的样品分析检测中,我们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基质,更为多样化的样品,常需要综合应用多种分析手段进行更为准确6地系统分析。75.突发中毒事件包括慢性中毒事件、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异常照射事故以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等。76.气体采样时应在同一地点同时采集至少两个平行样品。77.若待测物完全未知情况下,选用溶剂萃取法时,应当将样品通过酸性、碱性以及中性条件进行萃取处理并分别检测。78.在处理含有活性氯、氟等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样品时,若采用酸性试剂,则可能造成目标物水解生有机磷酸。79.碱式消化法只能用于过渡金属、重金属和镧系元素的分析,不能用于碱金属的分析。80.现场快速检测箱一般是根据特征性化学反应进行的现场快速定性或半定量检测技术,主要用于中毒原因的筛查,一般不可作为中毒原因的确证依据。81.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进行监测。82.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83.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84.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85.食品安全事故是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86.食品安全事故采样应本着及时性、针对性、适量性和不污染的原则进行,以尽可能采集到含有致病因子或其特异性检验指标的样本。87.食品安全事故送检标本和样品应当由调查员提供检验项目和样品相关信息,由具备检验能力的技术机构检验。标本和样品应当尽可能在采7集后24小时内进行检验。88.事故涉及市场流通食品,且食品销售范围较广或流向不确定,或事故影响较大等,应通过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分析相关病例报告,或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设立咨询热线,通过督促类似患者就诊来搜索病例。89.在流行曲线上标注某些特殊事件或环境因素,如启动调查、采取控制措施等。90.标点地图可清晰显示病例的聚集性以及相关因素对疾病分布的影响,适用于病例数较多的事故。91.根据访谈病例、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布,应当提出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结果分析,并由此对引起事故的致病因子范围、可疑餐次和可疑食品做出初步判断,用于指导临床救治、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建议。92.氧气最小允许浓度为10.5%。93.B级防护可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防护对象:防护高蒸气压、可经皮肤吸收,或致癌和高毒性化学物;可能发生高浓度液体泼溅、接触、浸润和蒸气暴露;接触未知化学物(纯品或混合物);有害物浓度达到IDLH浓度,缺氧。94.D级防护: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环境或现场支持作业区域防护对象:非皮肤吸收有毒物,毒物种类和浓度已知,浓度低于IDLH浓度,不缺氧。95.D级呼吸防护:防护对象:适用于现场冷区或冷区外的人员。96.按卫生部《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为一般事故。97.按卫生部《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为重大事故。98.按卫生部《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8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为特大事故。99.对存在腐蚀性气态物质(蒸汽、粉尘、烟雾等)的现场,应选择耐腐蚀、隔离效果高、具有一定防水性的衣裤连体防护服;对非挥发性固态或液态化学物,可选择具有一般隔离效果的防护服。100.在处理食物中毒中,索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报告,调查应包括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资料、事件现场处理措施等。101.对于《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没有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不能在食品中使用,属于禁用品种。102.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和处理的基本任务为尽快查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经过,提出和采取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指导医疗机构对中毒患者进行救治,提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和建议。103.某单位十余人吃了某冷饮店的冰棒后感染了痢疾,同时疾控中心从冰棒中分离到痢疾杆菌,从而确定冰棒是传染源。104.在样品处理过程中,应防止外来污染的引入,因此,样品处理需在专门区域中进行,对于所用器皿及用具均应彻底洗净。105.样品检测筛查分析的目标是选择出具有特征性和相关性、能够明确指证中毒原因并和现场调查结果及临床表现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