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__全课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学人生的分期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幼儿期(3岁------6岁)5.童年期(6岁------12岁)6.少年期(12岁------15岁)7.青年早期(15岁------18岁)8.青年期(18岁------30岁)9.中年期(30岁------60岁)10.老年期(60岁------死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四部分)总概述认知和语言的发展情绪、个性和社会化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要求听课:记笔记,主动学习知识点:多积累,该记的记住,该背的背下来实践:多观察多思考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和心得考核=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期末考试成绩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学概述第二节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第四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什么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信息加工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心理特性系统1、个体心理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产生的心理现象。——社会促进现象:由于他人在场,增强了个体竞争动机的现象。2、团体心理(社会心理)一个人在教室学习和多个人在教室学习,那种情况学习动机更强?——社会遵从现象:从众。著名的阿希(1951)的实验。责任分散3、行为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行为与心理的关系: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的活动。联系:(1)心理支配行为。心理不同,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2)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更多研究个体的心理。认知心理现象情绪、动机能力和人格二、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案例】印度狼孩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案例】珍珠翡翠白玉汤第二节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0~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我国最早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许多科学家证实,在幼儿的最初几年中,大脑有一系列的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或敏感阶段,被称为“关键期”(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首先是为培养人才的早期教育服务(2)学前心理学在其他领域也具有很大意义儿童医务工作方面儿童文艺工作方面想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应该估计到读者年龄的一切特征。不然,他写的书会成为儿童和成年人都不需要的无着落的东西。——高尔基《论主题》儿童社会工作方面如儿童广播电视工作、儿童期刊报纸工作、儿童玩具设计工作、儿童服装设计工作、儿童食品制作工作、动画制作工作、儿童游戏软件设计者等。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学习,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收获: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做好家庭教育工作。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第四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与方法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必须按现实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发展性原则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教育性原则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行为研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活动(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等)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其主要策略有:时间取样策略事件取样策略参与观察策略行为核查表(二)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学前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某种心理活动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三)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来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研究中,主试向幼儿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要求幼儿回答,从中收集资料,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四)测验法测验法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法。一般是用一套标准化了的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进行测量,并将测量与常摸相比,从而确定被试心理水平或特点。《儿童心理学》部分课外读物1.陈帼眉主编:《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王振宇主编:《学前儿童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3.方富熹,方格著:《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英)朱莉亚贝里曼等著,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周宗奎编著:《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6.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包括《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婴儿心理学》《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7.周念丽、张春霞编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25。11.陈帼眉、沈德立:幼儿心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12.陈帼眉:幼儿心理漫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3.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4.利伯特等著,刘范等译: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5.林崇德:学龄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16.刘范、张增杰: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7.欧美心理学译丛,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创新课堂:儿童创造力开发主题活动62例/(美)JudyHerr,(美)YvonneR.LibbyLarson著;程黎等译,200319.学前心理学参考资料[专著]/陈帼眉,冯晓霞编,1991.1120.幼儿心理的发展/朱智贤主编;丁祖荫,李山川选编,1982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同时,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的前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天发展的基础,而后天的发展是先天发展的基础;二是指心理的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被高一级的水平所整合和包容。也跟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即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辨证统一的。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但幼儿初期仍保留直观行动思维的特征,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儿童心理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在: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关键期(敏感期、临界期):危机期: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虽然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儿童发育早,心理成熟早,有的就晚;在个性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兴趣、性格及能力等方面也都有不同。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历史上的争论由来已久。客观因素(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如: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二)社会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1遗传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遗传决定论的论点是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代表人物: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F·Galton),他通过著名的家谱调查得出了一条“遗传定律”,认为人的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美国心理学

1 / 3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