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述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发展中的人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心理科学,包括三个分支:儿童发展心理学只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的部分。原因:由此年龄段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对人影响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儿童发展的基本内容:1、认知的发展2、情绪和意志的发展3、个性的发展4、生理和动作的发展通常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发展二是社会认知发展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信念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指导和帮助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儿童2、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3、为与儿童有关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导4、丰富心理学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从中世纪开始,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1、主要效应模式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的复演说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华生2、相互作用模式皮亚杰心理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机制3、交互作用模式萨莫夫和山德勒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论强调发展上的量变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阶段论强调发展上的质变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体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儿童生来就能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主动与他人交往,认为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机体的内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劳伦兹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有两大因素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和进化论的影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世界图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普莱尔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格塞尔总结出三个重要的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2.儿童成长过程中,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的年头有序地交替;3.儿童的身体类型与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格塞尔推出了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发射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设计了“斯金纳箱”,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替代强化”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皮亚杰发展受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的共同影响,平衡化是决定性因素。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思维起源于动作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维果茨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PD)的概念。客观性原则: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者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育性原则(伦理原则):研究者在进行儿童心理研究时,必须以不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基本前提。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儿童心理研究要将研究内容更多地与儿童发展实际和教育实际紧密联系。矛盾性原则: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研究儿童心理的矛盾运动规律,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性。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研究者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时不能忽视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特殊性和个别差异。横向研究: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资料;样本易选取和控制。缺点:不足以确切反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描绘的心理发展曲线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不能说明发展的因果关系。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有助于探明个体的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缺点:周期长,费用大,样本的恒定非常困难,会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存在“时代变迁”效应。观察法的分类(一)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观察法的分类(二)根据观察内容的多少,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观察法的分类(三)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儿童的活动,分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观察法的分类(四)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接触儿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观察法的分类(五)根据观察者观察记录特点的不同,分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观察法的分类(六)根据观察过程的结构性质,分为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所得的结果相对真实可靠,操作相对简便易行。不足:易受观察者主观性的影响,条件控制比较困难,无关刺激影响太多,对心理现象的分析解释难有信度,观察的心理内容不能及时出现。第二章儿童的生理发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操纵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婴儿身高与成年后身高无密切关系。从产前期开始,儿童身体的生长遵循两条原则: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A脑重的增加新生儿脑重300-390g,是成人(约为1400g)脑重的20%-25%,此时新生儿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出生后儿童脑重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随年龄的增加持续增长。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B头围的变化神经元的发育:神经元生长迅速,1岁时数量相当于成人水平。儿童成长过程中,神经元发育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突触联结的复杂网络结构。神经元发展会出现用进废退现象,及时向婴儿提供合适的环境刺激对大脑的发育至关重要。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大脑内部结构成熟的主要标志大部分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在儿童出生后1-2年内完成,少部分的神经纤维要到2-3岁以后才能完成髓鞘化,与高级思维活动直接相关的额叶和顶叶的髓鞘化大约到7岁时才能完成。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A脑电的变化新生儿脑电出现α波,α波是成人在正常安静状态下主要脑电波,称为脑电活动的基本节律。儿童3岁时,脑电活动渐趋成熟。B大脑皮质的发育儿童大脑各区成熟顺序是由后向前分别进行,发展线路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C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机能婴儿大脑皮质的兴奋机制随年龄增长逐渐加强D大脑半球的单侧化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在解剖和功能上存在差异,如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的欣赏。动作发展的规律:1、整分原则2、首尾原则:头部—躯干—下肢3、近远原则或中轴—边缘4、由粗到细的原则:大肌肉—小肌肉5、从无意到有意的原则。大动作的发展:头颈部和躯干部的动作爬行动作行走动作精细动作的发展:五指分工双手配合重复连锁动作自主够物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①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②幼儿的认知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与开始发展。③幼儿形成了最初的个性倾向。身体的生长发展:幼儿的身高是成年期身高的一个较好的指标,两者相关约为0.70。身体外形的变化:女孩体重加速增长的高峰出现在11-12岁,男孩出现在12-13岁。第三章儿童的认知发展视觉的产生:儿童视觉(光线感觉)最初出现在胎儿中晚期(即怀孕5个月左右)。视觉敏度:视觉敏度是指个体精确地辨别物体细节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觉察物体在体积、形状、大小方面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婴儿期尤其是半岁以前是儿童视力发展的关键期。颜色视觉:区别颜色是通过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来完成的。冯晓梅等人(1988)采用去习惯化对新生儿所进行的研究2—3岁,有了明显的颜色偏好。儿童对颜色的辨认能力,一般是女孩强于男孩,听觉:不仅新生儿有听觉,而且胎儿也有听觉反应。魏瑟墨(1961)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具有听觉定位能力弗里曼(1971)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对人的说话声敏感新生儿还能辨别不同人的语言儿童对高频声音敏感且感到安全幼儿的听觉能力发展教育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人的衰老通常是从听力开始的。在儿童触觉中,对心理发展作用最大的是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罗恰特(1983)把婴儿无规律的口腔触觉活动称为口腔探索活动拉夫(1984)研究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婴儿对物体探究的情况,发现半岁后口腔探索逐渐减少,手的触觉更加发展,尤其是手的触觉与视觉、动觉相结合。痛觉与人的情绪有关新生儿有明显的嗅觉偏好。儿童出生两天以后已经能够分辨气味的不同。空间知觉包括两种知觉,一种是对物体本身的空间位置和关系,另一种是对主体与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知觉结果表明:婴儿偏爱复杂的和社会性的形状刺激,即喜欢复杂图形。喜欢人脸的图案。喜欢轮廓多有动感的图形,喜欢曲线。婴儿的形状知觉出现在生后3个月左右,形状恒常性出现在婴儿8个月以前。生后6周的婴儿已经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杰布逊和沃克在20世纪60年代初设计了视崖实验,用被称为“视觉断崖”的装置对婴儿进行实验。6个月的婴儿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知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并且在这一发展顺序的每一相对方位中,是一个方位先发展,相反的另一个方位再发展。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具有年龄特征。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发展还不完善。研究者认为7岁可能是时间观念发生质变的年龄。小学生观察过程中也有较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小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细致性、理解性都有了较好的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注意的发生机制是一种定向反射,即心理对某一刺激物进行指向和集中的一种反射活动。这是一种先天具有的保证人一出生就能有效获得刺激信息的能力。这就是儿童最早的注意,又称为定向性注意。新生儿空间定向反射发生时有一系列的反应:心率、血流、瞳孔、脑电波等都有变化。国外研究证实儿童3个月前后就有明显的注意选择性:(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图形;(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非集中的刺激;(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7)从注意局部轮廓向有组织注意全面轮廓发展;(8)从注意形体外周向注意形体内部因素发展。范兹发现出生两天的新生儿对人的面孔有特别的兴趣,新生儿注意的特点:纯粹的无意注意和短时间的不稳定注意。纯粹的无意注意:新生儿时期,儿童对事物的注意都是在刺激物的作用下而发生的一种定向性反射。大约在出生后3个月时,儿童才会出现条件反射性的定向反射。从5个月左右开始,儿童的注意具有了社会性婴儿的注意:婴儿期(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表现有:(1)注意时间延长。(2)注意过程中的有意性增强。(3)注意的范围扩大,但只能注意到事物的外部变化。(4)注意受经验的影响。儿童更多更积极地注意自己熟悉的事物。(5)注意受成人的影响。总之,3岁前的婴儿,注意水平还是很低,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时间不太长,经常变换注意的对象。但此时的婴儿已经出现了有意注意的萌芽,只是这种有意注意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的注意:幼儿的无意注意范围广泛,但不稳定,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影响,不断地变换自己的注意对象,心理活动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注意的转移和分散:注意的转移是有意识地将心理活动改变到另一个应该注意的对象上,是一种积极的注意品质。注意的分散则是由于无关刺激的作用,使心理活动变换到不应该注意的某个对象上,是一种消极的注意品质。如何提高幼儿有意注意质量?1.掌握好幼儿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2.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3.为幼儿排除干扰因素。4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