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乔文彪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第二节五脏第三节六腑第四节奇恒之腑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本节主要内容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二、脏腑的分类三、藏象学说的形成四、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的解剖形象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物象。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一、藏象与藏象学说“象”,是这五藏的生理现象、病理征象及外在物象,其涵义有三:一是指脏腑的解剖形象;二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现象、病理征象;三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五脏藏─具有不同活动─六腑规律的内脏奇恒之腑藏象内脏的解剖形象内脏的生理现象象─内脏的和病理征象外现表象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采用“以象测脏”的方法,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脏腑与体、华、窍、志、液,以及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脏腑形态结构功能特点五藏实体性脏器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府中空性脏器受盛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腑中空性脏器藏精汁二、脏腑的分类《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究其实质,当为:五脏藏精气而兼泻,但不可外泄、妄泄;六腑传化物(水谷)而兼藏,但不可久藏。五脏可被精气充满,但不可被水谷充填;六腑可被水谷充实,但不可被精气充满。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和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般而言,五脏贮藏精气,精气易于耗散,故“脏病多虚”;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饮食物一旦在人体久留,即成为有形实邪,故“腑病多实”。在临床治疗中“脏病宜补”、“脏实泻其腑”,如清心泻小肠;“腑病宜泻”、“腑虚补其脏”,如温肾固脬。(一)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二)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三)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三、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论体系。影响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藏象的概念和结构源于古代的解剖观察内脏的部分直观功能源于其藏象学说形态学的认识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的形成而赋予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哲学思想的渗透(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1.脏腑通过经络联系和功能配合,构成整体。2.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精气血津液与五脏密切联系。3.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联系-“五神藏”心藏脉,脉舍神,在志为喜;肺藏气,气舍魄,在志为悲;脾藏营,营舍意,在志为思;肝藏血,血舍魂,在志为怒;肾藏精,精舍志,在志为恐。4.五脏通过体窍、精神与外环境密切联系。四、藏象学说的特点(二)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重宏观思维(轻微观研究)重功能联系(轻结构探索)重外象推测(轻内脏实质)重整体联系(轻局部差异)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的微观机制的研究);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与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本节主要内容: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第二节五脏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外应:虚里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一、心自明·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分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1、主血脉(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血液的生成,并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浊气归心)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指心气鼓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脉管的舒缩,推动血液运行。心主血心主脉心、血、脉三者密切相连,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心与血—心行血,血养心;心与脉─构成闭合系统,心气鼓动脉搏;血与脉─脉为血府,血养脉;心气—推动;心血—濡养;心阴—制约;心阳—温煦,激发。心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2)血液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舒畅)。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映的部位。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4)心主血脉的病理表现心气虚-心悸(鼓动无力),脉虚、面色淡白、舌淡,自汗。心血虚-心悸(心失所养),面、唇、舌色淡,脉细弱。心阳虚-心悸,胸闷或痛,形寒畏冷,舌淡胖或紫暗,脉弱或结代。心阴虚-心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2、心藏神(心主神明)(1)含义:心藏神,是指心有调节全身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主宰和调控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以及性格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2)机理:心生血、行血主宰和调控人体的精神活动。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血生神、养神、藏神血者,神气也血养脏神御脏心藏神(3)心藏神的表现心藏神的正常与否,常通过精神状态、睡眠、意识思维、情感反应以及语言等反映于外。心气虚-精神不振;心血虚-失眠,健忘,头晕;心阴虚-心烦失眠;心阳暴脱-神志模糊,昏迷;痰蒙心包-神志淡漠,喃喃独语,或痴呆,或发为癫痫;热扰心神-神昏谵语,或成狂证。(二)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体——脉——其华在面;脉为血府手少阴心经别络通舌窍——舌—心行血以濡养舌体舌功能与心主神相关液——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志——喜,“喜则气缓”(涣散)心在二、肺位置: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为“华盖”。形态:肺叶白莹,虚如蜂窠。外应:胸膺生理功能: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外在联系: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在毛,在志为悲。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别称:肺为“娇脏”、“气之本”、“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特性-肺喜润恶燥经络: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宣发、肃降(1)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特点。具体包括:通过肺的宣发,呼出体内浊气布散脾气水谷精微濡养头面转输的津液滋润皮毛宣发卫气于皮毛温养肌肉皮毛向外周布散血液调控汗孔开合肺主宣发(2)肺主肃降是指肺气有向下沉降、向内收敛的特点。具体包括:通过肺的肃降,吸入自然界清气脾转输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下布散肺吸入的清气下纳于肾多余水液及代谢产物肃清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使外周血液汇聚于肺肺主肃降2、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含义: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宣肃作用,吸清排浊,吐故纳新,完成呼吸功能,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维持生命活动。(2)主一身之气含义: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并可调节气的运行。肺的宣肃可调节人体气之升降出入肺宣发卫气,以固护肌表肺藏气舍魄——“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肺参与气的生成肺吸入的清气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宗气在肺中生成积于胸中“气海”肺主一身之气(3)肺主气的病理表现宗气生成不足-少气短息,语声低怯,脉弱卫气失于宣发-自汗、畏风、易感气机宣肃失司-胸闷,咳喘无力,动则益甚。故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气机不畅,则津液不布-吐痰清稀3、通调水道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的水液输布和排泄。头面诸窍肺主布散脾转输的水液肌表皮毛宣发输布到肌表之水液汗液肺主向下布散脾转输的水液濡润诸脏肃降将脏腑代谢后的水液转输到肾肺为“华盖”,诸脏中最高,主调节水液,故称“肺为水之上源”。卫气三焦肺主通调水道的临床意义肺的通调水道正常,保证了人体津液代谢的正常;若肺的宣发肃降失司,则可引起人体津液代谢紊乱,轻则形成胸闷咳痰(故称“肺为贮痰之器”),重则发为水肿、小便不利,故《素问·汤液醪醴篇》提出治疗水肿的方法为“开鬼门,洁净府”。4、朝百脉,主治节(1)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肺气助心行血: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全身血液肺清浊之气交换肺生成的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宣发肃降肃降宣发(2)肺主治节肺可治理调节全身之气、血、津液的代谢。肺主呼吸:肺气全身气机:调控气的升降出入,保证气机条畅。血液:辅佐心脏,推动调节血液的运行。津液:肺气宣发肃降维持呼吸,保证体内外气体交换调节肺朝百脉宣发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主治节(二)肺的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称华盖。可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2、肺喜润恶燥。3、肺为娇脏:外邪皮毛口鼻肺失宣肃内伤病因气血津液失调息道(三)肺与体、窍、志、液的联系体皮华毛窍鼻喉为肺之门户液涕志悲和忧,“悲则气消”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调控体温,辅助呼吸,感觉功能。金实不鸣金破不鸣功能肺在三、脾位置:位于膈下,腹腔左侧。形态:形如刀镰,色如马肝紫赤。外应:大腹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外在联系: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其华为唇,在志为思。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特性——脾喜燥恶湿别称: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经络: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1)含义: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促进胃肠消化吸收饮食物,并将其吸收的水谷精微转化为精气血津液以输布全身的功能。水谷精微津液脾转化转输心肺食物水饮气血运化食物: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促进胃肠吸收水谷精微转输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运化水液:脾气的吸收、转输津液,调节水液代谢。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大肠吸收的水液肾气的蒸化回吸收的水液运化谷食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血,濡养脏腑组织,以促进生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