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研读教材服务课堂说课流程:一.说教材编排意图二.说课程标准三.说全册内容结构四.说教材处理五.说单元解析3跳跃式版块式结构本册编写意图和特点5对学生进行意识的培养4解决问题与双基学习相融合一.说教材编排意图1.素材选取生活这些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2.情景串引发问题串情景图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数学课程。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探究知识的境界。3.跳跃式版块式结构跳跃式版块式的编排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4.解决问题与双基学习相融合。教材通过解决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融合在统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5.对学生进行意识的培养。教材设置一个开放的大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6.多样化学习方式重视个性发展。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在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学习方式多样化.1.学科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说课程标准2全册内容标准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认识图形(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四大领域”分类与整理找规律3.本册教学要求: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会比较大小。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加减法,并解决简单的问题。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5.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6.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难点: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3.用数学。4.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4.全册教学重难点:一年级下册知识结构图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第八单元总复习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找规律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十几减9、十几减几、解决问题找规律三.说全册内容结构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数学的重点之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目标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要把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教材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教材处理教学准备与设计方面教学组织与实施方面1.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的分解为环节目标.2.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3.实现因材施教,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4.在问题的设计上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1.课堂调节注意动静搭配.2.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精练、规范.3.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或调整教学目标及进程.4.重视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板书设计。学生评价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说教材处理一、认识图形(二)本单元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由于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儿童认识几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即容易掌握和发现形体或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而常常忽略形体或物体的主要部分、局部和细微部分,难以掌握形体的定义。这与儿童的观察力是密切相关的。如,儿童说皮球、车轮是圆形的;积木、盒子是正方形的。日常生活中,说一个物体是“圆的”“方的”没有严格区分清平面与立体。因而,学生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也正因此,教材在修订中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了一年级下册。五.说单元解析单元知识结构例二用同样的图形进行简单的拼组例三解决问题: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认识图形(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目标认识图形(二)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编排情况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认、拼、画“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合并编排,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为什么增加平面图形的认识例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在了解立体图形各表面的特征的同时,引入了平面图形的认识。隐含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例2设计的是拼组活动。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例二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一定要求学生按书上的拼。可以按照一定的要求让学生分组拼,既可以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完后,交流一下各组拼的情况,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例2:平面图形的拼组(除多了平行四边形、删掉小棒摆外,其余与一下例2相同)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探索,组合图形的认识等)积累一些感性的经验。注意:这里只让学生直观地、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平面图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严格的证明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例3•知道了什么?•怎样拼的?•谁拼的多?通过三个层面的问题让学生从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到动手实践,综合提高学生抽象能力。例三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使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对七巧板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七巧板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七巧板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玩具,而且制作也非常简单(只要用一张较厚的纸,照七巧板的图样剪成7块就可以了)。因此,教材在例题之后在“你知道吗”版块里介绍了七巧板,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本单元练习的编排情况:提供了丰富的练习,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平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等等。这些习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总体上练习的变化:针对实验中老师们提出的练习量少的反馈,对练习进行了调整,为了方便老师的教学,按课时来编排练习题,层次很清楚,通过教材就能看出来。此外,丰富了练习的形式,尽量使练习不重复,同时做好铺垫及相关知识的渗透,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本单元练习的第6、7、8题。教学建议:1.注意通过画、说、涂、拼、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2.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所以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拔高要求。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素材(主题图,练习第6、7、8题),让学生去体验、去区分。教学感悟:•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开放”。•2.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上要做到“多维”。•3.教师在讲台上要做到三结合:教材、教师和学生。•4.教师所采用的模式要有效,真正让学生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5.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6.课堂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主题是学生,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数学老师,我愿使学生插上跨越的翅膀,在数学的王国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