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放心中把小说史放桌头——谈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温州二中吴积兴O初中小说教学内容及作业举要O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哈米顿)O“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红红火火的同时,文学鉴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含量却相当的贫乏,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几乎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瞿世英小说的三元素:人物、布局、安置倪文尖《重塑小说观建构新图式》O教主题变成套说法程式化O教人物变成教同义词区别O孤立教环境,支离破碎O教情节变成只复述概括 卡尔维诺的《黑羊》初中小说相关的点梳理(部分)O原文和改编(小说版本),长篇与节选O插叙,儿童视角、小弗朗士的口吻,改编为韩麦尔O刘绍棠乡土小说、孙犁(荷花淀派)诗体小说(写意小说)、曹文轩纯美小说、冯骥才津味小说、星新一科幻小说、吴敬梓讽刺小说、中国古典小说、西方现代小说小说体式范畴一、把握小说体式O小说,讲故事,O关注“故事”,关注“讲”。讲,就是叙述。O谁讲:叙述者O怎么讲:叙述视角……O从叙事学的角度打开小说教学的新视窗《孔乙己》“我”≠作者O仅仅把小伙计“我”当作一个次要人物打发掉,要么简单地以为设置这个“我”只是为了在形式上有新意O发现“小伙计”这样的一个叙述者,才能看到《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另外一大片风景,才能勘探到作家鲁迅蕴藏在《孔乙己》里更多、更大的秘密钱理群《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O三个层次的“被看/看”结构:O先是“孔乙己”与“酒客、掌柜”之间的即小说人物之间“被看/看”;O再是“叙述者”(小伙计)与“小说人物”(孔乙己、酒客、掌柜)之间的“被看/看”;O最后是“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小说人物”之间的“被看/看”。O而“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又形成了“读者”与“隐含作者”、“叙述者”、“小说人物”之间的“被看/看”。O在这样的多层结构中,同时展现着“孔乙己”、“酒客、掌柜”与“我”(小伙计)的三种不同形态的人生悲喜剧,互相纠结、渗透、影响、撞击,这正是显示了鲁迅非凡的思想与艺术功力。叙述的信度:《我的叔叔于勒》O于勒的故事都是谁说的?爸爸妈妈说的。O传统认识:侧面描写O新认识:叙述者角度思考,叙述者是否可信?O父母眼中的于勒O我眼中的于勒O同学眼中的于勒O删掉头尾和没有删掉头尾的区别。儿童视角O《爸爸的花儿落了》《心声》《我的叔叔于勒》《社戏》《孔乙己》等O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说:“西方现代小说非常注意观点(视点),视点的应用非常重要,因为视点决定了文学的风格,决定了人物的个性,有时甚至决定主题的意义”汪曾祺:要贴着人物O契诃夫听一个农民描写海,说海是大的。这很美。一个农民眼中的海就是这样。如果在写农民的小说中,说海是如何苍茫浩瀚蔚蓝,统统不对。O坝上草原,有几里地,开满了手掌大的蓝色的马兰花,我觉得真是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后来写一个孩子坐牛车通过这片地,他好像在一个梦里。O山里放羊孩子,到温室看西红柿哪有红,黄瓜那样绿,好像上了颜色一样。我这放羊娃的感受。如果稍微华丽一点,就不真实。因为缺少这种知识,学生作文就会小孩大人话,大人小孩话。O我们迫切需要拿起大学的文学史,放在案头。O需要小说理论知识。O高中有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单元。(来自曹文轩《小说门》)O不要下放新的术语,而应该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形成解读的视野,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感受的问题来教学。二、发现文本特质O所谓特质,就是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标志性属性,也即课文的独特个性。这篇文章O《心声》:互文O文章为什么要写到《万卡》这篇文章,去掉“万卡”的内容是否可以。如果换一篇别的文章,你会换哪篇文章,为什么?这位作家的这篇小说O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小西门外。O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碗。砂锅铁锅。焖鸡米线,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朝辣咸。———汪曾祺小说《钓人的孩子》O汪曾祺自己说:这不是作者在语言上耍花招,因为生活就是这样。O汪曾祺这种语言追求与其写作观念有关O他说写小说要像说话,要有语态。其次,他认为,语言之妙在于长短变化,现代小说的语言大都是很简短的。O一个是古文中“小桥流水人家”,这种语言可谓脱胎于此。同时,还有西方的意识流,便是如此。O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O——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OO我父亲答应了一声后,坐起来,下了床,他提着一把扫帚走到我们面前,先让我哥哥脱了裤子扑在床上,然后是我。我父亲用扫把将我们的屁服揍的像天上的彩虹一样五颜六色,使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法在椅子上坐下来。O——余华《医院里的童年》这一类的这篇小说O芦花荡(孙犁)写意小说O改编课后题。课后题三说道,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让大家摘抄体味,仿写表达。写意小说,意境是小说的核心,常花大量笔墨写景物。文章大量描写芦花荡景物,这和我们平常看到的一般小说不大一样,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芦花荡的景物呢?O写意小说初论三、学情解困O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者工具书也不费事。这和数理化或者英语课程不同,课本上那些难点、疑点,如果教师不加阐释,学生不可能凭着自发的感性理解悟透彻。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孙绍振)O不理解的——理解O没有感受的——感受深刻O习以为常的——领悟其妙《红楼梦》林黛玉进荣国府,第一次去王夫人的房里见她。小说中写到:“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三字有神四、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读小说的方法O猫(郑振铎)O小说读法:补白OA、从哪里可以看出“我”妄下断语了?(人物心理补白)OB、对猫的“凝望”,我们可以做哪些解释?(换角度,猫的补白)OC、为什么两个月来“我”一直没有补救过失?(情节补白)OD、“我”“永不养猫”的背后是怎样的伤痛所致。(作者情感补白)O小说读法:批注阅读O核心细节《杨修之死》性格核心细节O没有小说的后果O过早抛弃了虚构O真实叙述还是虚构的文体O小说即“人生”,读小说就是读世界读人生:这便是我们改变文学阅读的态度和方式、转换小说观念的第一要义,也是我们小说阅读新知识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