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上午陈文忠)国学的人文品格与教师的文化使命(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学的人文品格与教师的文化使命陈文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年10月19日chwzh1952@126.com纲目引言:《论语》新读法一、20世纪三次“国学热”二、国学的人文品格三、国学的文化地位四、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日本学者论《论语》:桑原武夫:《论语》是“至上至极宇宙第一之书,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宫崎市定:“世界上被阅读得最多的书籍,在西洋无疑是《新旧约》,在东洋当然是《论语》。”引言:《论语》新读法孔子是诗人,《论语》是诗篇;一章《论语》,一首“哲理诗”。人生的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快乐论”:学习的快乐,友情的快乐,心灵的快乐!生命的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生命观”: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相辅相成。君子之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一、20世纪三次“国学热”(一)“国学”的由来与演变(二)20世纪三次“国学热”(三)国学热的实质:回顾“轴心时代”(一)“国学”的由来与演变1、作为学校的“国学”:始于周代1)“国学”,在周代是指国家所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2)作为学校的“国学”长久沿用韩愈:“教诲于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2、作为学术的“国学”:始于清末民初1)日本的“国学者”:儒学—国学—西学18与19世纪之交,日本出现了一批“国学者”,挑战传统的日本儒学,强调日本本土学术的主体性。2)清末民初的“国学”:清末民初从日本传过来的。章炳麟、梁启超、王国维、刘师培等都在学术的意义上使用“国学”一词。3、“国学”的涵义:“本国固有之学术”邓实论“国学”——最初“定义”“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国学讲习记》·1905年)(二)20世纪三次“国学热”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1917年为界划分1、清末民初:刘师培《国粹学报》(1905—)章太炎《国故论衡》(1910)2、五四以后:传统主义——“国故新知”科学主义——“整理国故”3、八十年代:从“人文精神”到“文化寻根”“国学热”的持续与扩张(三)国学热的实质:回顾“轴心时代”1、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时段: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找到这个历史轴心。—中国、印度、以色列、古希腊“轴心时代”的意义:“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历史的起源与目标》)2、历史上“儒学热”:回到“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的回顾或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中国历史上的“儒学热”:先秦儒学——原始儒学两汉经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唐代注疏——“五经正义”、韩愈“道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现代新儒学——从台湾到大陆3、现代“国学热”:寻求“精神动力”第一次“国学热”—“国粹学派”:寻求民族认同的象征。第二次“国学热”—“整理国故”:传统学术的科学改造。第三次“国学热”—“当代国学”:以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章太炎:“以宗教发起信心,以国粹激励种姓。”二、国学的人文品格(一)国学的经典与精粹(二)国学经典的现代选择(三)“六经”的人文品质(四)传统学术即“人文学”(五)五四反传统主义反思(一)国学的经典与精粹1、国学之经典:“轴心时代”文化1.中华元典:上古“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百家争鸣:先秦“七子”孔、孟、老、庄、墨、荀、韩3.中国圣经:“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国学之精髓:“五经四书”1.儒学的“四书五经”:“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正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集注》2.基督教的“四书五经”:“五经”:“摩西五经”(创、出、利、民、申)“四书”:“四福音书”(太、可、路、约)柳诒徵:“西方立国在宗教,东方立国在人论。”冯友兰:“东方的《四书》,如同西方的《圣经》。”3、《大学》:先秦儒家思想的结晶1.“大学之道”—“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为学次第”—“八条目”:“格物、知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大学核心”—“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先秦儒学综合:1.孟子的德性与荀子的知性的综合;2.道德主体与知识主体的有机综合。(二)国学经典的现代选择1、章太炎的“国学之统宗”(1933)“余以为今日而讲国学,《孝经》、《大学》、《儒行》、《丧服》,实万流之汇归也。”1、《孝经》:“爱国之念必由爱父母兄弟起”;2、《大学》:三纲八目,“平天下之原则也”;3、《儒行》:“社会腐败,至今而极,救之之道,首须崇尚气节”;(见《礼记》)4、《丧服》:慎终追远,“此事于人情之厚薄,至有关系。”(见《仪礼》)2、马一浮的“六艺一心论”—《宜山会语》19381、“国学者,六艺之学也”;2、“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诸子与四部;3、“西来学术统摄于六艺”:自然与社会4、“六艺统摄于一心”。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文化符号论”马一浮的文化哲学:“六艺一心论”3、梁启超:“最低限度必读书”(1922)经部: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子部: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史部: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元明史记事本末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梁启超:“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三)“六经”的人文品格:人文教育1、“六经”的学科性质:“人文学科”《诗经》:文学;北大“四门”:《尚书》:政治学;1、中国哲学《乐经》:音乐学;2、中国文学《易经》:哲学;3、中国历史《三礼》:伦理学;4、英语文学《春秋》:历史学。本田成之的“经学”定义: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经学”的定义:所谓经学,乃是在宗教、哲学、政治学、道德学的基础上加以文学的、艺术的要素,以规定天下国家或者个人的理想或目的的广义的教育学。儒家有“以六艺造士”传统,《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2、“六经”的人文理想:“人文化成”《礼记·经解》论“六经”与人性结构:深于《诗》者,温柔敦厚而不愚——不愚钝深于《书》者,疏通知远而不诬——不失实深于《乐》者,广博易良而不奢——不奢侈深于《易》者,挈静精微而不贼——不伤害深于《礼》者,恭俭庄敬而不烦——不繁琐深于《春秋》者,属辞比事不乱——不乱伦(四)传统学术即人文学:“为己之学”1、传统学术的人文品格:东方与西方经—宗:信仰史—史:事功人性是一切学问“四部”的基础!子—哲:智慧集—诗:情感“六艺”与原始儒学:“为己之学”“七艺”与希腊哲学:“认识你自己”!戴逸:《中国的四库全书和法国的百科全书》(1773—1751—)2、先秦儒道的心灵价值:“心的文化”仁义礼智之心儒家:心的塑造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诗教的终极功能“心的文化”纯明虚静之心道家:心的逍遥给尘俗的心放一个假审美的直接功能“心的文化”:心灵关怀与心灵升华!(五)五四“整体性反传统”的反思(一)何谓“整体性反传统主义”?1、意指:要求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进行全面而整体性的抨击和摧毁。2、特点:对传统的思想文化的抨击和摧毁优先于社会规范和政治秩序。3、口号:“打倒孔家店”!(“打倒秦始皇”!)4、目的: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只要摧毁了传统思想文化的禁锢,就能获得自由和解放。(二)“整体性反传统主义”的成因1、“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相信思想与文化的变迁必须优先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反之则非是。反传统知识分子或明或暗地假定:最根本的变迁是思想本身的改变,而所谓最根本的变迁,是指这种变迁是其他变迁的源泉。”2、一个至今未变的“追问”:“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没有关系?”“应当到传统文化中去找原因”!(三)“整体性反传统主义”的谬误1、“文化化约主义”的谬误:反传统主义知识分子未能分辨他们所憎恶的传统社会规范、政治体制和经济落后与传统文化符号和价值之间的差异。“凯撒的归凯撒,耶稣的归耶稣”《马太。廿二。21》文化具有自身的超越性、独立性和永恒性。秦始皇的“独裁”专制体质,并非儒家“仁政”理想的结果。2、对“个人自由”理解的谬误:1.西方的“个人自由”:源自个人价值在伦理上的基本设定,从卢梭“天赋人权”到康德“人是目的”。2、中国的“个人自由”:从传统社会和文化压抑下求得解放,冲决“三纲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缺乏“个体觉醒”,重落“新的罗网”!三、国学的文化地位(一)国学的人类文化地位:空间的(二)人类的三大精神原型:结构的(三)国学的现代文化意义:时间的(一)国学的人类文化地位1、欧亚文明的三大精神结晶莱布尼兹:人类文化中心—欧洲与中国“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支那(人们这样称呼它),我相信,这是命运的特殊安排。大概是天意要使得这两个文明程度最高的(同时又是地域相隔最遥远的)民族携起手来,逐渐地使位于它们两者之间的各个民族都过上一种更为合乎理性的生活。”(《中国近事》“序言”·1697)2、从“两希文明”到“三xi文明”1.《论语》:东方文化精神的最高体现;——“西周文明”2.《理想国》:欧洲文化精神的最高体现;——“希腊文明”3.《圣经》:中亚文明与欧洲文明的融合。——“希伯来文明”(二)人类心灵的三大精神原型1、林语堂:“人类观念”三元结构:“关于人类的观念,世上有好几种:即传统的基督教观念,希腊的异教观念和中国人的道教和孔教观念。”(《生活的艺术》1937)2、贺麟:儒学复兴与基督教精神“民族文化的复兴,其主要的潮流、根本的成分就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儒家文化的复兴。……我敢断言,如中国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精华而去糟粕,则决不会有绝有力的新儒家思想产生出来。”(《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41)3、人类心灵的三大精神原型《论语》“孝敬”—“君子”:宗法家庭——道德哲学温情的艺术人生—“家”《理想国》“正义”—“公民”:城邦文明—政治哲学理性的公民人生—“国”《圣经》“博爱”—“圣徒”:普世宗教——宗教哲学热忱的神圣人生—“天下”(三)国学的现代文化意义1、人类文化的超越性2、历史是教育的核心3、历史的“未来性”4、“历史从我开始”的误会1、文化的超越性:生命重复与文化重叠人类文明五千年,个体生命一百年;个体生命是重复,文化生命是重叠。五千年哲学史,百年人生问题反思史;五千年文学史,百年人性情怀咏叹史。五千年的人类文化,一百年的生命长度。以个体百年生活史,理解五千年人类哲学史;以个体百年情感史,体验五千年人类文学史。2、历史是教育的核心:“未来”只能询问历史罗马哲人西塞罗说:“如果你对你出生之前的事情一无所知,这就意味着,你永远是一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