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2011级财务会计20140902遵守纪律按部就班掌握方法事半功倍内容要有大概印象、掌握考核要求了解背景、把握特点、明确学习目标132课程背景、课程特点与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参考资料与考核方式课程概述课堂纪律、实验要求与学习方法一、课程背景、课程特点与学习目标(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发展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1、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_从概念上认识2、信息化社会发展特征_对会计的影响3、会计人员职责的转变_由核算到咨询4、会计学科面临的挑战_传统无法满足一、课程背景、课程特点与学习目标(二)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1、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课程2、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3、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课程背景、课程特点与学习目标(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2、熟练应用会计信息系统3、以信息化思维学习、适应乃至领导变革4、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方法5、用会计信息系统更好的为组织创造价值二、课程内容、参考资料与考核方式(一)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总体上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主要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对账务处理子系统处理流程、总体结构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如何被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并实现购销存及资金管理过程中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大家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会计;根据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正确地理解和评价会计信息系统,并为不断完善和创新会计核算与管理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内容、参考资料与考核方式章节教学内容学时1会计信息系统概述62账务处理子系统123报表处理子系统64工资管理子系统65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66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67会计信息系统审计68ERP概述6二、课程内容、参考资料与考核方式(二)参考资料:参考书目1、清华大学出版的工商管理优秀教材译丛《会计信息系统》2、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的王振武主编的《会计电算化》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瑞君主编的教育部推荐教材《计算机会计学》4、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商管理本科系列教材唐云锦主编的《会计电算化》5、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蔡立新主编的《会计软件应用》6、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视角》二、课程内容、参考资料与考核方式(二)参考资料:网络资源1、清华大学出版的工商管理优秀教材译丛《会计信息系统》2、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的王振武主编的《会计电算化》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瑞君主编的教育部推荐教材《计算机会计学》4、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商管理本科系列教材唐云锦主编的《会计电算化》5、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蔡立新主编的《会计软件应用》6、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视角》二、课程内容、参考资料与考核方式(三)考核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X(20%)过程性评价Y(80%)考核项目出勤率(X1)课堂纪律(X2)课堂互动(Y1)实验表现(Y3)团队实验(Y4)个人实验考核(Y5)理论知识考核(Y6)各项占比10%10%10%10%10%25%25%三、课堂纪律、实验要求与学习方法(一)课堂纪律要求1、不迟到、不早退2、不得干扰老师上课3、不得拷贝教学课件三、课堂纪律、实验要求与学习方法(二)实验实训要求1、按时完成实验报告2、遵守实验操作规程3、不得扰乱实验课堂秩序三、课堂纪律、实验要求与学习方法(三)学习方法1、正确的学习态度如果将字母A到Z分别编上1到26的分数(A=1,B=2...,Z=26)你的知识(Knowledge)得到96分;你的努力(Hardwork)也只得到98分;你的态度(Attitude)才是左右你生命的全部100分。2、科学的课外阅读深度理解“计算机”“网络”“信息社会”“化”“XX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等名词,大大有助于课程学习。3、合理的课程认知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课重在把握基本概念与理论,实验课重在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切勿认为计算机玩得好,我会计信息系统就一定好!!!努力了不一定得高分,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有高分;高分不一定代表高能力,但低分高能的情况也鲜见;高分未必很重要,但低分肯定会引起人的重视;那些认为高分没用却能考出60-62分的同学,最让我佩服,但真诚的建议不要尝试(你懂得)。据调查:上当受骗的人,并不是他们智商不高,90%以上是因为他们自认为比别人聪明。第一章会计信息系统概述第1节信息与信息系统第2节会计信息系统第3节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第4节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第一节信息与信息系统一、数据与信息1、数据2、信息3、数据与信息的联系4、信息的特征客观性可存储性可传递性可加工性共享性5、信息的质量要求完整性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可理解性成本二、信息系统1、系统: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2、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检索和传输,必要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信息的系统。3、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4、信息系统的特性开放性系统的集成性及信息的集成性人—机协作系统5、信息系统的分类数据处理系统(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第二节会计信息系统一、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1、会计数据:用于描述经济业务属性的数据,它是对企业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客观记录。2、会计信息:是指按一定的要求或需要,通过一系列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数据加工或处理后提供给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管理决策所需要的各项会计数据。3、二者联系:会计信息是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处理而产生的,会计数据也只有按照一定的要求或需要进行加工或处理,才能成为满足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但二者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4、会计信息的特点(1)会计信息量大、种类多、来源广、用户多(2)会计信息的处理具有周期性,每个周期的处理方法基本相同(3)会计信息要求客观、真实、公允(4)会计信息要求可追溯性及可验证性强二、会计信息系统1、概念:AIS是专门用于企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收集、存储、传输和加工各种会计数据,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提供财务信息的系统。2、物理构成: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由会计人员、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以及系统运行规范等要素组成。3、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异同点:(1)两者的共同点①系统基本目标相同②遵守相同的会计规范及各项政策制度③遵守相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④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2)两者的区别①运算工具不同②信息载体不同③会计信息的表示方法不同④信息处理方式不同⑤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方法不同⑥信息输出的内容和方式不同⑦会计档案的保管形式不同⑧系统运行环境要求不同第三节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一、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的设计原则1、可拆装性原则: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应允许用户方便的挂装或卸掉某些子系统或模块,而不影响其他子系统的正常运行。2、高内聚低耦合原则:尽量把联系密切的功能放在一个子系统中,尽量减少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包括功能调用和数据传递关系。3、通用化原则:尽量把能通用的子系统和功能模块独立出来,把不能通用的尽量独立出来,而对通用的模块采用外挂的方式和其他子系统联系起来。4、与管理职能相适应原则:各子系统的划分要以管理职能为基础,尽量适应管理业务流程要求。二、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功能结构通常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财务、购销存、管理分析,每部分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1、财务部分:主要由账务处理(总账)、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付管理、应收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等子系统组成。2、购销存部分:以库存核算和管理为核心,包括库存核算、库存管理、采购计划、采购管理和销售管理等子系统。3、管理分析部分:一般包括财务分析、利润分析、流动资金管理、销售预测、财务计划、领导查询和决策支持等子系统。三、会计信息系统结构选择1、财务应用方案:只希望使用会计信息系统解决企业会计核算与资金管理的企业。系统构成:财务处理、应收管理、应付管理、报表。其扩展子系统为: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财务分析。2、工业企业购销存一体化应用方案:可以全面解决企业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和购销存管理的问题。3、商业企业购销存一体化应用方案:商业企业由于没有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商业企业解决方案除了没有成本核算子系统外,系统构成和工业企业解决方案没有区别。4、行政事业单位解决方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的制定和预算的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第四节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1、国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1)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薪金的举动,开辟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新纪元。(2)随着第三代计算机的大规模生产以及软件开发工具的不断完善,到20世纪70年代,会计信息系统已开始普及,主要用于核算系统。(3)微机出现后,随着软硬件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网络发展,会计信息系统长足发展。单一核算型——管理、决策型;应用平台也从单机版——网络版发展。2、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概况(1)起步阶段(1979-1983)1958年我国出现第一台计算机,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1982年以前,计算机在我国还不普及,计算机应用还仅限于少数单位和少数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在财会部门的计算机应用还未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而广大财会人员又缺少必要的计算机知识,所以计算机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期的国外会计领域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国内部分专家学者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巨大优势,开始注意研究如何在我国推进会计领域的计算机应用。1979年财政部拨专款500万元给长春一汽用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试点,1981年的“研讨会”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召开的。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探索和试验。(2)第一批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阶段(80中—90初)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试点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成效激发了大批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信心和决心,会计电算化工作迅速推进。据财政部对当时全国3万多家单位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在这一阶段,企业大多是通过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或软件工程师,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自主开发专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缺乏规范化,标准化。国家尚没有专门法规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统一组织管理,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完全是自发的,各自为政,所以又称自由发展阶段。80年代末期,在总结了前一阶段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稳步发展阶段。国家各部委和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财政部于1989年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后于1990年进行修订,逐步使会计软件的开发向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也开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的应用开始由单机版向网络发展。(3)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成熟阶段(90年代中期)在第一批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推广应用过程中,技术开发人员在怎样实现计算机处理技术与会计业务处理有机结合方面的认识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单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也愈来愈明确,这为进一步完善商品化会计系统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与运行平台来看,90年代中期推出的商品化软件与第一批商品化软件相比,使用的是Windows环境下的开发工具并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开发工具与开发技术的提升,大大缩短了软件的开发周期,增强了软件的稳定性。而且,90年代中期的商品化财务软件基本上都具有网络功能,网络结构主要有F/S和C/S两种,网络操作系统有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