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其进展•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chronicorcongestiveheartfailure)是各种严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复杂,预后不良。病情严重者一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病死者中约有一半为心律失常所致的猝死,另一半死于进行性泵功能衰竭.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及其进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证实心衰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神经内分泌被长期激活所导致的心室重构有关。神经内分泌的激活,能在短期内维持循环及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对心功能起一定的代偿作用,但过度的激活却加速了心衰的进展,使心室重构持续进行,终致心衰。作用于RAS的药物•按作用药物靶点的不同,结合其在临床治疗中的进展分述如下:•1ACE抑制药•2AT1受体阻断药•3醛固酮受体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抑制药)•1981年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卡托普利问世以来,已批准上市的ACE抑制药有近20种。可用于治疗心衰的ACE抑制药有:•卡托普利(captopril),•依那普利(enalapril),•雷米普利(ramipril),•群多普利(trandolapril),•赖诺普利(lisinopril)等。临床试验•在80年代两个(CONSENSUS和SOLVD)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ACE抑制药能显著改善心衰者的预后,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奠定了ACE抑制药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使人们对心衰发病机制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转变,即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参与了心衰的发生、发展。临床试验•另SAVE,TRACE和AIRE等试验证实在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和心衰患者中,•ACE抑制药能显著提高生存率,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不论有无心衰症状(•NYHAI~IV级)所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者都•能从ACE抑制药长期治疗中获益。作用机制•还有:•抗氧自由基产生、抑制AngII对交感神经•冲动传递的易化作用;使胶原合成显著下•降,组织纤维化明显改善。•为目前治疗心衰的一线药,血管紧张素受体(AT1)阻断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ARBs)•如氯沙坦、缬沙坦(valsartan)、坎地沙坦(candesartan)、厄贝沙坦(Irbesartan)等,能在受体(AT1)水平选择性地拮抗循环和局部组织中的•AngⅡ,且对非ACE途径产生的AngⅡ同样有拮抗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AT1)阻断药•ARBs用于心衰患者,可产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能明显降低全身动脉压、肺楔压,增加心排血量。还降低患者血中•TNF-α、IL-6、黏附分子及醛固酮的血浆浓度,其血流动力学效应及降低病死率之效与ACE抑制药相同。血管紧张素受体(AT1)阻断药•一般ARBs不引起干咳,也有引起血管性•水肿的报道,特别是用过ACE抑制药且发•生过此类不良反应的病人。就目前而言,•ARBs可作为心衰患者因不良反应如严重干•咳或血管性水肿而不能耐受ACE抑制药时•的替代药物。醛固酮•醛固酮(Ald)在心衰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它除了作用于肾盐皮甾受体(MRs),发挥保钠排钾、排镁作用外,也作用于肾以外的靶组织如心、脑和血管的盐皮甾受体,而引起一系列的负面作用,即促进心衰恶化的作用。醛固酮受体拮抗药•心衰时,血中醛固酮浓度升高可为正常时的20倍,过多的醛固酮加速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易致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因此,心衰时加用螺内酯等拮抗药以拮抗醛固酮的有害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另研究证实,心衰者长期使用ACE抑制药后,会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表现为血中醛固酮水平的升高,针对这一问题,也有必要使用抗醛固酮的药物。临床试验•RALES试验(随机的螺内酯评价研究)表明,对严重心衰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螺内酯(spironolactone,每日用量以不超过25mg)。可显著改善症状,减少心衰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其生存期,其中心衰恶化所致死亡与各种原因所致猝死都有所下降,但其引起性激素相关的副作用较多。目前尚未获得螺内酯有效治疗轻、中度心衰的确实证据。依普利酮•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eplerenone),对其他类固醇受体(如雄激素、孕激素受体)的作用极小。因此,其性激素样的副作用较螺内酯为少。早期报道,NYHAII~IV级心衰患者,用依普利酮可明显减轻心衰的严重程度;用心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也证明,它能改善内皮功能,减少胶原的堆积和抑制重构,对心、脑、肾等器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β受体阻断药治疗心衰•由禁忌到提倡使用是近年来心衰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心衰病人使用β受体阻断药存在顾虑,故其曾被摒弃于心衰治疗之外达数十年之久。曾认为心衰病人交感神经的激活是一重要的代偿机制,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并有助于维持血压;如阻断上述支助机制必是有害的。然而交感神经系统长期激活,对心脏的有害效应远超过其短期激活的有利效应。从这一病理生理作用出发,就为β受体阻断药治疗心衰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β受体阻断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是心衰发病中最敏感的•调节与代偿机制,在心衰早期即已出现,•血中NE明显升高,是心衰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之一。β受体阻断药能有效的拮抗交感神经活性,是治疗心衰的重要基础药。临床试验•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了β受体阻断药在NYHAII~III级心衰患者中,能降低所有死亡原因的危险达34%以上,对不同程度心衰患者能降低死亡率与病残率,它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已是心衰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β受体阻断药治疗心衰的机制尚未阐明,其临床效益的可能机制有:⑴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防止血管收缩、改善心肌缺血;•防止高浓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损害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减慢心率,改善心脏充盈与顺应性;•使衰心β1受体密度上调,恢复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防止细胞凋亡、心肌肥厚及逆转心室重构等;β受体阻断药治疗心衰的机制•⑵直接或间接抑制心衰时RAAS的激活,减少交感神经介导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释放及对心肌的损害,还能降低内皮素、TNF-α、IL-6等细胞因子水平及抗氧化损伤而改善心功能、延缓心衰进程;•⑶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减少猝死的发生,并能改善心衰的预后。那些β受体阻断药可用于心衰的治疗•目前,在标准治疗(利尿药+ACEI)的基础上,不论缺血性或非缺血性轻、中、重度心衰患者均可接受β受体阻断药的治疗,特别应合用ACE抑制药,可使两种神经激素系统同时受阻,产生相加作用。在心衰的治疗方面,非所有β受体阻断药都能从中获益,目前只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用于心衰的治疗,且后者的作用更为突出。卡维地洛的作用•为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其药理作用多样,阻断β1、β2和α1受体,但并不上调β受体,无内在拟交感活性;能拮抗α1受体所中介的外周血管收縮,抑制α1受体兴奋所致的后除极、触发活动;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量;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防止和逆转进展性心衰的重构。•提示其对多种受体的阻断能更有效地防止儿茶酚胺的毒性作用,发挥理想的临床疗效;卡维地洛的作用•⑵抗氧化作用有极强的亲脂性和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直接抑制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产生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凋亡,保护心肌,延缓心衰的进程;抑制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保护内源性抗氧化系统。也具有与金属离子如Cu(动脉壁受损时释放)螯合的特性。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由Cu引起的LDL氧化成ox-LDL,其IC50为7μmol/L,而其他β受体阻断药即使浓度高达300μmol/L也无此作用。与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作用的主要区别:⑴.对进展性心衰者,卡维地洛在用药早期及在用药开始8周逐渐递增药物阶段,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因心衰症状加重而停药的情况,患者一般能较好地耐受。卡维地洛的反激动剂活性较弱•根据受体激活的三元变构复合模型,可知β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处于激活态,只有激活态受体才被β-AR激酶磷酸化,与Gs脱偶联,使受体去敏和下调。而反激动剂(有降低基础β-AR活性的能力)如美托洛尔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处于失活态;此态抑制β-AR激酶对受体的磷酸化,使β-AR密度上调,恢复心衰者β-AR的敏感性,而卡维地洛的这一特性较弱。对心率的影响•美托洛尔可剂量依赖性的减慢静息或运动时的心率,抑制夜间褪黑素的释放,而卡维地洛对静息时的心率影响较小。•(此与其阻断α受体后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可能有关)。•而在交感张力较高时如运动及心衰者,它•能剂量依赖性地减慢心率,对夜间褪黑素•的释放也无影响,故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卡维地洛可明显减少活性肾素的分泌,•心衰者在全程使用ACE抑制药的同时加用卡维地洛,可见活性肾素的分泌明显减少(p=0.04),ACE活性也有降低的趋势(p=0.07),与之相比较,对照组ACE的活性则有升高倾向。提示卡维地洛可防止长期单用ACE抑制药后所产生的ACE“逃逸”现象(表现为血中ACE水平的升高);也可进一步增强ACE抑制药对RAS上游部位的抑制作用。利尿药•利尿药是心衰传统治疗药之一。•低、中、高效能的利尿药均可治疗•心衰,常与ACE抑制药和β受体阻•断药合用。其中托拉塞米更具特点,托拉塞米的优点•t1/2较长,生物利用度较高为76~96%,且吸收不受药物的影响。其利钠利尿活性是呋塞米的8倍,而排钾作用却弱于呋塞米;还能抑制AngII的收缩血管和促生长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它抑制大鼠、母牛、豚鼠肾上腺细胞分泌醛固酮,并抑制醛固酮与大鼠肾胞浆部分受体的结合。托拉塞米抗醛固酮的作用可能是其降低严重心衰者病死率的原因。利尿与利水的不同意义•除螺内酯外均为排盐利尿药(利盐药),即它们原始抑Na+再吸收而后排水,排水是继发于排钠所致。它们在缓解心衰的容量超负荷和充血症状的同时,常伴有RAS和交感神经的激活、并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对低钠者(Na+低渗透性)少效,甚至进一步促其低钠。在此情况下,袢利尿药将使电解质障碍进一步恶化利水药•其原始作用是促水排泄,能留电解质而排水。如精氨酸加压素(AVP)受体阻断剂能留电解质而排水,此有助于机体动员过多体液,又增加血Na+的渗透性,此类药物又称利水药(aquaretics),它可能是治疗低血Na+症的有效药。•AVP为一肽类激素,它通过激活V1a、V2受体•而调节各种生理过程,包括调节体液、血管张力•及心血管的收缩性。AVP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水潴留、增强NE、AngII及致心室重构等作用,是心衰恶化的因素之一。心衰患者血中AVP的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增加,短期应用AVP受体阻断剂tolvaptan、conivaptan能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低钠血症。精氨酸加压素(AVP)受体阻断剂conivaptan•其中口服有效的V1a、V2受体拮抗剂-conivaptan,对心衰患者,•能增加水的排出和血浆渗透压,扩张血管,降低肺楔压,改进左室功能,正在进行的III期临床试验将评价其对心衰的作用。强心苷•目前,常用的强心苷是地高辛,其久用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其正肌作用较弱,并具有多种正肌以外的作用,即对神经激素的调节作用。强心苷的作用•正性肌力作用其正肌作用有三种模式•⑴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使胞内Na+一过性•增加,继而通过Na+/Ca2+交换而使胞内钙增加,再通过•肌质网的Ca-ATP酶(SERCA)使较多的Ca2+贮存在肌•质网内,当除极时,Ca2+释放而使心收缩力增加;Na+-•K+-ATP酶受抑后,也可通过信号转导系统激活MAPK,•增加胞内Ca2+。•⑵通过增加与利诺丁受体(ryanodinereceptor,RyR)的相互作用(增加RyR单通道活性),增加肌质网释钙;•⑶通过诱导钠通道的一种滑动模式传导(slip-modeconduction,SOC),允许Ca2+通过钠通道进入胞内,强心苷的作用强心苷的作用非正肌作用:心衰时,心外Na+-K+-ATP酶活性高。•强心苷也抑制心外Na+-K+-ATP酶,如恢复心衰患者窦弓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直接抑制交感神经、增强迷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