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瓷器制作人:王胤卿、翁洋、彭禹•瓷器是古代生产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原料和处理,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对比陶器,它坚硬耐用,器表有釉易洗,美观等特点。•瓷器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是外国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扇窗口。进入目录一、瓷器制作的条件二、中国历代瓷器的生产1、历代的瓷器烧制及其特点2、古代中国瓷器的出口三、关于古瓷研究的专著四、瓷器精品欣赏商周瓷器秦汉瓷器两晋南北朝隋代瓷器唐代瓷器宋代瓷器元代瓷器明代瓷器清代瓷器返回目录烧瓷的条件*烧制瓷器一般都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用瓷石或高岭土作胎体坯料。2、在1180℃或以上的温度烧成。3、在器物胎体上施釉,釉胎结合紧密。BACK商周瓷器商代原始瓷制坯原料多数不作处理,胎质较粗,用泥条盘筑法成形。器形不规整,胎体厚薄不匀,器物内外施有薄釉,常见流釉现象、釉、胎结合较差,容易剥落,釉色有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茶黄等色。器形有尊、瓮、罐、豆、钵、簋、盆、碗等。周代原始瓷胎质较细密,呈灰白或土黄色,成型方法是拉坯成型,胎体厚薄均匀,器型规整。返回秦汉瓷器汉代的瓷窑和瓷器一、汉瓷窑:越窑越窑位于浙江省慈溪县,以生产青瓷为主,德窑德窑位于浙江德清县,主要生产黑瓷。窑的构造为较原始的龙窑。二、汉代瓷器汉代瓷器以青瓷和黑瓷为主,青瓷所占比例很大,黑瓷较少。青瓷和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釉料中含铁量低于3%时烧成青瓷,釉料含铁量在4%-9%时烧出黑瓷。汉代瓷器器类很多,有碗、盏、盘、钵、耳杯、尊、簋、罐、壶、等。到东汉中晚期,成熟的瓷器出现,以生产青瓷为主,并有少量黑瓷,并且都是以铁作呈色剂,返回两晋南北朝的瓷窑和瓷器1、越窑越窑自东汉创烧以来,发展极快,窑场数量比汉时增加数倍,两晋越窑青瓷、胎质细密坚硬,呈灰白色,吸水率低、后期胎色渐深.。两晋南北朝时期越窑瓷器实用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器型由早期的矮胖端庄逐渐向后期纤瘦清秀发展。2、瓯窑瓯窑位于浙江省温州一带,瓯窑瓷胎质坚硬,呈白色或灰白色,釉色有淡青和青黄,器类与越窑大致相同,但明器品种较少。3、婺州窑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衢州一带,烧制年代由汉至明,生产年代很长。婺州窑瓷器胎体较薄,含铁量高,烧成后胎呈深灰色或紫色。4、德清窑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汉代之创烧,是我国最早烧制黑瓷的窑场。5、南山窑位于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这里是紫砂陶的著名产地。6、洪州窑洪州窑位于江西省丰城县,洪州窑瓷胎体较厚釉面多冰裂纹。7、湘阳窑住于湖南省湘阳县,湘阳窑胎体呈土黄或灰色,釉色深浅不一,胎釉严重。两晋南北朝pictures返回隋一统天下,瓷业大发展,为唐代瓷器生产提供广阔前景。名窑有:河南安阳窑、巩县窑、河北磁县窑、安徽淮南窑、湖南湘阴窑等。隋瓷的特点:较南北朝,造型变化,型体瘦小,秀气精致,器物底小而平,部分出现浅圈足。白瓷烧造趋于成熟。纹饰有:花卉、动物、几何纹、图案安排以动物、莲花、人物为主体,其他花纹陪衬,主体鲜明。护胎釉已普遍使用。隋代瓷器返回唐代瓷器作为封建盛世,陶瓷业成就突出,尤其是武周以后,瓷器取代了金银器,得到人们的喜爱。瓷器“南青北白”的局面形成,“南青”即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北白”即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它们代表瓷器生产的主流和最高成就。唐瓷窑分布甚广,如越窑、寿州窑、长沙窑、曲阳窑、巩县窑、铜川窑等,北方白瓷普遍生产。器型:遵循矮圆到高瘦的规律,保留隋朝大而厚重的特征,武周后更向瘦长秀气发展,纹饰有花草、动物、人物、图案。釉下彩(以铜铁做呈色剂,覆以釉,烧后自釉下显现美丽色彩)出现。返回宋代,官窑和民窑分道扬镳,竞相发展。在釉瓷生产上,打破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多色釉瓷发展起来了。各地窑场多具各自的特征。有名的窑场品质精良,成为附近窑场仿效的对象。形成各大窑系。如定窑白瓷系统、耀窑青瓷系统、磁州窑白底黑花瓷系统和景德镇青白瓷系统。吉州窑、建安窑、德化窑、涂山窑等也各具特色。众多瓷窑相互辉映,共同培育了宋代瓷器这株绚丽的花朵。宋代瓷器元代瓷器生产开始向景德镇集中,元代瓷器重要的品种有被人称为“枢府瓷”的卵白釉瓷,闻名遐迩的青花瓷,还有刚刚在元问世的釉里红,以及各种单色釉瓷,蓝地白花瓷等等。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元青花的呈色剂主要是用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作呈色剂,青料的主要有效成份是钴,青花瓷出现后即占据了我国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尽管此时其它种类如青瓷,白瓷,单色釉瓷和其它彩绘瓷也在生产,但它们都无法和色彩幽雅、釉面洁白,生产工艺相对简单,适宜大量生产的青花瓷抗衡。釉里红瓷在元晚期出现,虽然釉里红器真的发展和成熟并不在元代,但它为后世制作釉里红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瓷器明代瓷器生产由宋的百花齐放,窑口林立,经过元代的过渡,变成了几乎由景德镇一枝独放的局面,时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明代景德镇瓷器,以青花为主,也有其它釉下彩,釉上彩,釉下釉上结合的斗彩和单色釉瓷等品种,釉是红瓷在明洪武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青花瓷的青料在明代已有很多不同产地的钴料,如进口的“苏麻离青”国产的“回青”“平等青”“石子青”等。以低温烧成的釉上彩,釉上三彩、五彩、多彩在工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并创烧出了斗彩瓷。明代开始,仿古瓷制作成风,有仿宋各名窑的器物,也有仿本代前朝的器物,有仿写假款也有同本朝款的仿古瓷,仿古器物的制作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力求在器型,釉色上均仿得维妙维肖,也有的仅从造型式釉色上下功夫,求其神似,这些品种,多用的是本朝年款。明代瓷器返回清代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官窑得到了恢复,康熙的官窑恢复了明中期永乐,宣德以来的各种品种,并且创烧了不少新的品种,康熙朝从外国引进新的彩料,为粉彩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明中期衰落停烧百余年的铜红釉到康熙时又得到了恢复,雍正朝的制瓷成就达到了清代官窑的高峰。雍正时瓷器仿古与创新都共同得到发展,单色釉瓷、斗彩、粉彩瓷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陶瓷史上不少有影响的品种都在雍正年间发展成熟或达致最高的制作水平。乾隆朝瓷器生产继续保持前两乾鼎盛的情况,此时瓷器的特点是以奇、巧、新、精取胜,在器型和釉色上都有大量不同于以前朝代的产品,如大量的仿木纹、仿竹器等象生瓷,器型的选择一扫以往中规中距的形态,造型怪异,同时大量生产仿古假款瓷。乾隆以后,由嘉庆直到宣统,瓷器生产基本已走向衰落,此时瓷器生产的特点主要是生产生活和祭祀用瓷以及仿古瓷,清末时由于西方和外国先进技术的进入,使瓷器生产亦得到一定的进步。返回九世纪下半叶起,中国瓷器已输出至国外。唐代便已到了日本、巴基斯坦、印尼、马来西亚、阿拉伯甚至埃及。宋设市舶司于广州,并派内侍去海外招徕贡市贸易。并有了远涉重洋的海船。元代输出的瓷器主要是东南沿海烧制。景德镇瓷也开始输出海外。明代一度海禁,官方出口瓷器多位赠与形式。给元代的海外贸易一定的打击。但永乐宣德后,大规模的远洋贸易发展起来,民间贸易也一度兴盛。瓷器大量远销欧洲。到清代,中国瓷器已经风靡世界。普鲁士皇帝选皇后,特地用一队萨克逊骑兵换一批中国青花大瓶;法国上层社会流行把中国瓷器作为适宜的装饰品。中国瓷器的出口中国瓷器在外国出土的地点返回三国青羊瓷尊盛酒器。江苏南京林山梁代大墓出土。高79厘米,口径21.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南朝青瓷大莲花尊东晋瓯窑牛形灯盏,造型别致,底盘正中有一件形油管,顶上和末端后壁均有方孔,可插入灯芯,后面有一弯曲把手,象征牛尾,牛四肢上下排列,嘴及双眼略施褐彩,更为传神。越窑瓷香熏香熏因盖雕镂成山形、亦称博山炉,始创西汉,盛行于汉严明,多用青铜制,也有用陶式瓷制。东晋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范粹墓出土,高20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白釉四系罐返回白瓷长颈瓶(丰宁公主墓出土)隋射手坐骑绞胎瓷俑唐唐此枕长十八点四厘米宽十二点五厘米高八点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瓷枕为唐寿州窑的产品,造型小巧,四周圆角,枕面外高里底呈斜状,黄釉布满枕面,底部露胎。瓷枕始创于隋而盛行于唐,宋代最为发展。返回青白瓷(刻花注碗)北宋南宋清白瓷透雕香薰清白瓷刻花(三足蟾形水注)南宋返回元龙泉窑三足炉返回明万历,紫彩双耳三足炉明嘉靖,钒红描金缠枝莲碗返回釉下彩山水圆笔筒清康熙清乾隆珐琅财竹菊鹌鹑图画瓶清同治粉彩黄地梅鹊图碗返回瓷器研究专著举隅中国硅酸盐协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傅振伦:《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三联出版社1955年版。冯先铭:《中国瓷器》。董书业:《中国瓷器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李知宴:《中国瓷器文化史》。方业森:《中国瓷器矿物原料》。三上次男:《瓷器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