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内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2014年第一版(动静脉內瘘)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我们认为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AVF。当自体AVF无法建立的时候,次选应该为移植物内瘘。CVC应作为最后的选择。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一些统计显示,自体AVF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类型,但CVC已经成为第二位的通路类型,移植物内瘘(AVG)所占比例最低。首次血管通路类型的选择: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研究分析表明,目前超过60%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第一次透析所采用的通路类型为各种CVC。造成这种状态的因素很多,我们认为肾内科医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强化血管通路领域的管理,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了解并遵循“内瘘第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CVC使用。未来5年内,力争使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的首次血管通路中的内瘘比例超过50%。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时机。GFR小于30mL/(min·1.73m2)(CKD4期)患者应接受各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包括肾移植)的宣教,以便及时确定合理的治疗安排,必要时建立永久性透析通路。如果患者选择血液透析作为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当预计半年内需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或者GFR小于15mL/(min·1.73m2)、血清肌酐6mg/dl(528umol/L)(糖尿病患者GFR小于25IIlL/(min·1.73m2)、血清肌酐4mg/dl(352umol/L),建议将患者转诊至血管通路医师接受相关评估,首选建立自体AVF。若患者需建立移植物内瘘(AVG)则推迟到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前3~6周。尿毒症症状明显,支持治疗难以控制者应尽早实施AVF手术,残余肾功能可不作为必须的界定指标。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上肢血管保护CKD4期、5期患者,如果前臂或上臂血管能建立AVF,则不要行上肢静脉穿刺、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CVC(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1ines,PICC)等。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患者评估:病史:糖尿病病史、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史、起搏器置入、充血性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静脉穿刺置管史、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或存在凝血系统异常病史、合并症如肿瘤或其他影响患者预期寿命的疾病、心脏瓣膜病、皮肤病、乳腺根治术、吸烟史、以及上肢、颈部及胸部外伤或手术史等。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患者评估:物理检查动脉系统:双上肢血压、动脉弹性、动脉搏动、Alen试验。静脉系统:流出静脉的连续性和可扩张性(止血带)、中心静脉(水肿、侧枝循环、既往中心或外周静脉置管疤痕)。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患者评估: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opplerultra-sound,CDU)动静脉直径、通畅性、静脉可扩张性、静脉距皮距离,建议手术医师参与检查。血管造影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对于动脉及中心静脉检查,血管造影优于CDU,对于存在病变者可进行(腔内)治疗。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患者评估:心脏系统通过相关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小于30%的情况下,暂不建议进行内瘘手术。动静脉内瘘的选择和建立AVF类型和位置的选择AVF类型首选AVF,其次AVG。AVF的位置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远端后近端;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动静脉内瘘的选择和建立上肢动静脉内瘘优先次序AVF(直接动静脉吻合、静脉转位、静脉移位)通常顺序是腕部自体内瘘(桡动脉一头静脉,贵要静脉一尺动脉)、前臂转位内瘘(桡动脉一贵要静脉转位,肱动脉一贵要静脉转位,肱动脉一头静脉转位)、肘部自体内瘘(肱动脉一头静脉,肱动脉一肘正中静脉,肱动脉一贵要静脉)。AVG前臂移植物内瘘(袢形优于直形)、上臂移植物内瘘。当前臂血管耗竭时,可选择前臂AVG或上臂任意类型的血管通路。建议先行前臂AVG,有助于增加上臂静脉口径提高后续建立上臂AVF成功率,并在建立上臂AVF或者使用长期导管前多提供l~3年的血液透析通路。上肢血管耗竭后可考虑选择躯干AVG、下肢AVF或AVG。动静脉内瘘的选择和建立血管吻合方式AVF推荐静、动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的选择和建立术后注意事项将术肢适当抬高可减轻肢体水肿;密切监测血管杂音、伤口有无渗血及肢端有无苍白、发凉等;不建议常规使用抗菌素及抗凝剂,但AVG术后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AVF术后7天应进行握球等肌肉锻炼。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机及穿刺方法AVF成熟的定义指内瘘透析时易于穿刺,穿刺时渗血风险最小,在整个透析过程中均能提供充足的血流,能满足每周3次以上的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不足定义为:透析时泵控实际血流量达不到200ml/min。其他(略)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处理血管狭窄干预指征:狭窄超过周围正常血管管径50%伴以下情况如:内瘘自然血流量500ml/min;不能满足透析处方所需血流量;透析静脉压升高,穿刺困难;透析充分性下降。干预方法: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外科手术。发生在动静脉吻合口或近吻合口静脉侧者可选择外科手术或经皮血管成形术;发生在穿刺部位优选PTA。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处理急性血栓形成好发部位:吻合口、内瘘流出道。干预措施:一旦发现血栓应尽早干预,措施包括:手法按摩;药物溶栓;Fogarty导管取栓;手术切开取栓;内瘘重建等。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处理静脉高压征如果内瘘术后2周仍有肢端水肿,或内瘘使用过程中出现内瘘侧肢体水肿、胸壁静脉曲张等,应行影像学检查评价中心静脉是否通畅。可选择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等,DSA是金标准。中心静脉狭窄首选的治疗是PTA,在以下情况时可以考虑支架植入:①血管成形术后弹性回缩(狭窄超过50%);②3个月以内狭窄复发。PTA失败可结扎内瘘缓解静脉高压症状。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处理动脉瘤定义自体内瘘静脉在内瘘手术后数月或数年发生扩张,伴有搏动,瘤壁含血管壁全层。定义为超过相邻正常血管内径3倍以上,且内径2cm。发生部位吻合口、穿刺部位、非穿刺部位的静脉流出道、全程。处理指征皮肤受损如变薄、破溃、感染、疼痛;继发血栓影响内瘘流量;静脉压增高;穿刺区域受限;手部出现缺血症状;出现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等。处理措施治疗需考虑瘤体大小及破裂风险:小于3cm或无破裂风险者可严密观察,避免穿刺,佩戴护腕。大于3cm或具有破裂风险的动脉瘤可结合发生部位及患者自身血管条件选择处理方法。①吻合口部位:推荐外科手术重建。②穿刺部位:外科手术包括切除瘤的部分血管壁并在狭窄部位补片、切除瘤后与邻近静脉吻合、切除瘤后间插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③非穿刺部位的静脉流出道:多与解剖原因(如静脉瓣、静脉穿刺史等)、高血压及内瘘流量高有关。如合并瘤后狭窄,可首选PTA,弹性回缩时行支架置入;再狭窄时应行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处理高输出量心力衰竭:AVF会增加心脏负担,高流量内瘘在合并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可能会导致高输出量心力衰竭。高流量内瘘定义:临床可利用内瘘自然血流量(Qa)与心输出量(CO)比值评估内瘘相关的心血管风险Qa≥1500ml/min,Qa/C0≥20%为高流量内瘘。透析通路相关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处理方法:减少内瘘流量方法包括缩窄内瘘流出道(环阻法、折叠缩窄法和插入较细移植物血管)和建立旁路减流、结扎内瘘等。对于Qa≥1500ml/min,Qa/CO≥20%暂无心脏负荷过大相关症状患者应常规每3月1次胸片、心脏彩超评估左心室参数(如左心室收缩与舒张末内径、左心室体积和射血分数),如果患者心胸比例、左心室容积、心输出量进行性增加,应采取干预措施。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处理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AVF建立后,局部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造成远端肢体供血减少,出现缺血性改变的一组临床症状综合征,主要表现有肢体发凉、苍白、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坏死。临床分级依据临床缺血程度将DAIIS分为4级。0级:无缺血症状;1级:轻度,手指末端发凉,几乎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2级:中度,透析或运动时出现肢体缺血性疼痛;3级:重度,静息状态下出现疼痛或组织出现溃疡、坏疽等症状。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处理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保守治疗:症状较轻、临床分级为1级者。手部保暖及功能锻炼及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缺血症状严重、临床分级为2~3级者需手术治疗。可采用如下方法:①吻合口远端桡动脉结扎术(适于存在窃血现象者);②PTA:应用于内瘘动脉存在狭窄者;③内瘘限流术:适用于内瘘流量过高者,包括环阻法、折叠缩窄法、MILLER法等;④流入动脉重塑术:包括吻合口远心端与近心端动脉旁路术(DRIL)、内瘘静脉与吻合口远心端动脉旁路术(RUDI)、内瘘静脉与吻合口近心端动脉旁路术(PAI)等术式;⑤结扎内瘘。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处理AVF感染较少见且较易控制,遵循外科感染处理方法。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