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主要内容: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活性形式主要用途维生素D的发现•1800年开始已了解儿童佝偻病与日光照射有关。•1922年,Mccollum发现在热鱼肝油中通入氧气仍有抗佝偻病作用,并进一步发现了在鱼肝油中存在对热稳定的而不能被皂化的甾体部分,这种物质后来被命名为VitaminD。•1930年成功分离得到VitaminD2;•1932年分离得到VitaminD3并确定结构;1960年全合成成功。•VitaminD是一类抗佝偻病维生素的总称,种类很多,目前至少有10种,重要是D2和D3。维生素D的种类•vitaminD的种类很多,目前至少有10种.以D2(麦角骨化醇,ergocalciferol)和D3(胆骨化醇,colecalciferol)最重要。维生素D2(vitaminD2)维生素D3(vitaminD3)来源•D3主要含于肝、奶、蛋黄中,–以鱼肝油含量最丰富。•人体内可由胆固醇转变成7-脱氢胆固醇,并储存于皮下,在日光或紫外线的照射下,后者B环裂开可转变为D3,故7-脱氢胆固醇为D3原。–多晒太阳是预防VitaminD缺乏的主要方法之一7-脱氢胆固醇在体内的作用过程VitaminD3的结构HOH910357•9,10-开环胆甾-5,7,10(19)-三烯-3β-醇•9,10-Secocholesta-5,7,10(19)-trien-3β-ol性状•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遇光或空气易变质•不溶于水,极易溶于乙醇、丙酮、氯仿、乙醚构效关系HO1220222425无取代基活性高侧链为羟基失去活性为游离羟基,成醚或酯后无活性,巯基取代也无活性24位引入甲基活性下降,引入乙基则活性更小,引入羧基活性丧失除在1位引入羟基及其3位引入羟基外,其它部位的结构改动都使其活性下降或失去活性VitaminD2•植物油和酵母中含有麦角甾醇,在日光和紫外线照射下,B环裂开转变为可被人体吸收的VitaminD2–麦角甾醇为VitaminD2原•VitaminD2、D3对人体有相同的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方式也十分相似。•在人体内起作用的是1,25-(OH)2-VitD2/D3VD3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两步氧化过程•第一步:VD3在肝内质网上被维生素D25-羟化酶氧化为25-羟vitaminD3(骨化二醇),它是VD的主要循环和贮存形式•第二步:在肾的线粒体中被VD的1α-羟化酶催化形成1α,25-二羟VD3(骨化三醇)——它才是真正起作用的“活性vitaminD3”现在认为骨化三醇是一种激素,而VD3是激素原VitaminD3的代谢途径维生素D3和阿法骨化醇•合成法引入1及25-羟基,即合成骨化三醇较难•在儿童及成年人中,肝及肾中的羟化酶的活性是足够用于转化VitaminD3为骨化三醇,使用VitaminD3已满足要求,且价格明显低廉。•老年人肾脏中的1α-羟化酶活性几乎丧失,对这类人群来说VitaminD3作用甚微,•合成阿法骨化醇开发成功用于临床1α,25-(OH)2vitaminD3的作用机制•VD3的活性代谢形式1α,25-(OH)2D3在靶器官范围内发挥作用,如肠、骨、肾和甲状旁腺中,与有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胞浆受体蛋白结合,•受体再把激素从胞浆转运到细胞核中,诱导钙结合蛋白的合成,促进Ca2+-ATP酶的活性,进而促进Ca2+的吸收,激发出生理效应。1α,25-(OH)2D3的作用机制DDBP游离1,25D结合型1,25DDDDVDR激素结合DVDRDVDRRXRVDRDVDRERXR1,25-(OH)2D应答基因mRNA二聚化激活转录mRNA蛋白质生物效应翻译1,25-(OH)2D3目标细胞胞浆细胞核作用•VD促进小肠粘膜、肾小管对钙磷的吸收,促进骨代谢,维持血钙、血磷的平衡•佝偻病、骨软化症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VD缺乏时儿童得佝偻病:骨骼畸形,骨质疏松,多汗成人骨软化,骨骼含有过量未钙化的基质,出现骨骼疼痛,软弱乏力等症状其他作用降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结核等。维持身体活力: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癌症发病率: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等。预防骨折副作用:高钙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