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位置: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汇也,水谷汇聚之所也,为人体内消化器,形如囊,左大右小,横卧于膈膜下,上端为贲门,接于食道,下端为幽门,连于小肠。”胃的结构•胃从上到下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幽门四个部分。•胃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层组成。胃粘膜表面层是上皮柱状细胞,在收缩状态时布满褶襞,但由于缺乏绒毛,吸收面积有限.•贲门•贲门是胃的最上端,上接食道管,下面直接进入胃。食管中的食物是通过贲门进入到人的胃里面。作为胃的“把关者”,贲门处的肌肉有很强的收缩性,主要是防止已经进入了胃里面的食物和胃酸的倒流回食管中。•胃底•很多人都可能被它的名称误导了,虽然它叫胃底,它却是位于胃的上端。分布着大量的胃底腺。•胃体•胃体是胃的主体部分,占胃的大部分,食物主要是在胃体中被消化的。•幽门•胃的最下端,下与十二指肠相连,被消化了的食物通过这里进入十二指肠。胃的功能•1、胃液•胃液中含有各种促进食物消化的物质。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值约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胃液分泌量约1.5~2.5L。胃液所含的固体物中的重要成份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1﹚盐酸•盐酸由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分泌,在人体内又称胃酸。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有:(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2)为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3)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质,易于分解;(4)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5)盐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6)盐酸进入小肠后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主要是由泌酸腺中的主细胞分泌的,在盐酸的作用下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转换成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胨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2.0~3.5。随着pH值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当pH值超过5时失活,大于6时发生不可逆变性。•(3)粘液•黏液是由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颈黏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黏多糖,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厚约1.0-1.5mm的凝胶样保护层,为细胞表面提供了一层保护层。•(4)内因子•内因子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其不受小肠中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另外它与回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2、胃的生理功能•胃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5个:•(1)接受功能•﹙2﹚储存功能•胃是一个舒缩性很强的器官。当我们进食的食物进入胃内,胃壁随之扩展,以适应容纳食物的需要,这就是胃的储存功能。•﹙3﹚分泌功能•胃液是由胃黏膜内不同细胞所分泌的消化液,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以及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等•﹙4﹚消化功能•在胃黏膜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共同作用下,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消化,而且还能杀灭食物中的细菌等微生物。•﹙5﹚运输及排空功能•食物一旦进入胃内可刺激胃蠕动,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使与胃粘膜充分接触,有利于胃中药物的吸收。小肠的结构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肠绒毛的示意图★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绒毛(villi)内含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和乳糜淋巴管。而每一根绒毛的外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epitheliumcell),起顶端细胞膜的突起称为微绒毛(microvilli)。★每一柱上皮细胞的顶端约为1700条微绒毛,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区域,处在微绒毛上的细胞膜约厚10nm。小肠微绒毛图小肠的功能★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由于环状皱褶、绒毛、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圆筒形内面积增加约600倍。因此,小肠粘膜拥有接触药物的巨大表面积,约达200m2。药物通过微绒毛后进入毛细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纤维的固有层。★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后,即开始在小肠内的消化,这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通过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将营养物质最后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并在小肠被吸入血液或淋巴循环。药物进入体循环的方式1、药物可经毛细血管间质部分及毛细血管壁上的细孔吸收,进入体循环。2、药物也可经中央乳糜淋巴管到达淋巴管,并转运进入体循环。◆由于绒毛中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比淋巴液快500到1000被,故毛细血管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但淋巴管的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大,因此是乳糜小滴和大分子药物吸收的主要通道。◆小肠液的pH约为5---7,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大肠(largeintestine)是消化管最后的一段,长约1.5米,起自右髂窝,终于肛门,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段。盲肠(cecum)盲肠是大肠的开始部,位于右髂窝内,左接回肠,上通升结肠。回肠末端以回盲口开口于盲肠,内有回盲瓣。回盲瓣的深部有增厚的环形肌,既能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使之充分消化,又可防止大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结肠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结肠的吸收功能以后半结肠为最强,主要吸收水分与钠◆结肠粘膜内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碱性液体,保护结肠粘膜,润滑大便,以助排便.◆结肠不产生酶,无消化作用,但有细菌消化作用.结肠(colon)直肠(rectum)◆位于盆腔内,全长约15-16厘米,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有肛门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粘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粘膜被吸收,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直肠给药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肠的功能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粪便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如氨、胆汁酸等),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同时大肠还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如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使粪便易于下行,保护肠壁防止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药物在大肠的吸收大肠比小肠短而粗,黏膜上虽有皱纹但没有绒毛,有效吸收面积比小肠小得多,不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运行到结肠部位的大部分是缓释制剂、肠溶制剂或溶解度很小的药物残留部分。直肠下端近肛门处,血管丰富,是直肠给药的良好吸收部位。大肠中药物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和吞噬作用。部位pH长度(cm)表面积转运周期胃1~3——small30~40min十二指肠4~620~30biggish6s空肠6~7150~250huge2~8h回肠7200~350huge结肠890~150less24h胃肠道生理特征和药物吸收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