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西游记》的哲理意蕴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单位:xxxx年x月1内容提要《西游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它是四大名著中最受孩子们青睐的一大名著,是我国古典名著中充满神话色彩与浪漫主义情怀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经艰难险阻,求取真经的故事,《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去西方遥远的途中与妖魔鬼怪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艰难险阻的形象幻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九九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妖魔鬼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山川的险阻,并以师徒四人降服妖魔鬼怪的故事情节赞颂了取经路上师徒四人不怕万难,斩妖除怪,坚持不懈的战斗精神。他们凭借虔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以及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勇敢的追求自由、保卫尊严、团结进取、奋力抗争,最终取得了西天取经的胜利。我们在《西游记》中可以找寻很多同当代社会的相似的情境。从中体会丰富的哲理意蕴。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如来哲理意蕴2《西游记》的哲理意蕴《西游记》作为四本的中华古代名著之一,是每个自诩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翻开了《西游记》,读者就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有人欣赏色彩鲜明的人物性格;有人欣赏它气势磅礴的整体形象;有人欣赏它幽默诙谐的语言;有人把它作为道德修养小说或政治寓言。而在我看来,《西游记》是一部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走好人生的拥有丰富哲理蕴涵的人生工具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部《西游记》,孙悟空是其主人公。中心事件是取经,取经是孙悟空的主要事业。因此,取经的内容和意义是研究《西游记》哲理意蕴的关键问题。从《西游记》全部内容来看,通常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七回)主要讲述孙悟空从出世到大闹天宫及失败,是序幕;第二部分(八至十二回)主要是交代师徒四人取经的缘由,承上而启下;第三部分(十三至一百回)为取经过程,是主体。作者通过虚幻的世界,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态度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基本上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悟空的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黑暗不言而喻。如来佛3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在批判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的意蕴,无论是什么样的朝代、什么样的社会,多多少少都会有现实的黑暗。从前是封建统治者统治的黑暗,当今社会是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作者的笔下记录的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现实,无论在什么时间拿出来,都可以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社会的现实,而这些现实足以警示世人。在作品主体部分的事件过程可以总结出几个大的哲理意蕴:一、九转功成方胜先生说过,“《西游记》作品全部故事情节及其人物间的冲突,其实是在总体上显示着人生道路上所必然要碰到的某种或某些方面的富有哲理意味的启示。”“它涵括了人生道路上可能遭遇和经历的一切有关的问题”。主人公孙悟空从花果山出世到大闹天宫再到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再到后来和唐僧师徒四人一同团结奋进在取经路上历经磨难,最后取得真经。这个线索实质上揭示了我们在人世间每个生存着的人从孩童到成功的过程。想要成功从你儿时开始,到上学学习本领,到社会磨练意志,再到最后的成功。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找到同我们人生相类似的哲理。在西天取经的途中,孙悟空共降灭妖怪55名,其中被打死的有36名,被降服的妖魔19名,为了铲除这些妖魔,孙悟空曾经被黑熊怪打瞎眼睛;唐僧也曾被妖魔鬼怪抓去差点成了餐桌上的佳肴。他们为了成功,付出了努力与辛苦。这是对于取经人意4志与能力的考验。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了突出取经的不易,作者设置了途中的八十一难。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魔从天上来,怪从地上生。多年白骨成了精。”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苦练、没有磨练、这些妖怪也不会成精,换个角度,他们也是在为他们的理想在付出代价,同我们一样。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们所遭遇的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师徒四人同妖魔鬼怪的斗争,我们可以分析其中的磨难得出其中的哲理蕴含。二、无规矩不成方圆主人公孙悟空有勇有谋,具有斗争意志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他曾搅乱了蟠桃大会,偷喝了玉液琼浆,又误入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偷吃了五壶“九转金丹”。天庭众神对他无可奈何,如来佛祖亲自动手将它压在了五行山下。他蔑视天庭却又表现得调皮诙谐,他撩开至高无上的尊严面纱,他能够直插魔窟,使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暴露出它们的凶残和阴险;也能够通天入地,有无处不可至的神通,他身上那种自由不羁的性格,在师傅面前也显得不驯不服。这时,纵然有再大的本领,恐怕也难成大事。于是,观音菩萨给他戴上了金箍儿咒,以此作为师徒之间的约束。他虽然本领高强,天上人间无人能够抵挡,但越是这样,越会小视一切。无论孙行者活跃在天庭还是阴间,读者都无法抹去他身后巨大的5人间舞台的幕景。当孙悟空一次次被金箍儿咒儿折磨得死去活来时,上至文豪郭沫若,下至普通观众,许多人都恨过唐僧的昏庸。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没有金箍儿,没有唐僧口念的咒语,孙行者能够被师傅驯化吗?他答应保佑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他本身是以一种报恩的心态答应的,去西天,本不是孙行者发自内心的主动追求。经过观音菩萨点拨,唐僧的教诲,金箍的约束,孙悟空终于保护唐僧,取得真经,修成了正果。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约束力是促使事物发展的外因,从一个孩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约束在身边,它会帮助人健康地成长。生活中的约束力,更是随处可见。它是规则和秩序的出发点。三、妖怪不妖细看唐僧师徒一路西行所遇到的妖怪,尽管来路不明,凶残备至,但是在这些妖魔鬼怪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他们多情的一面,人性的一面。小说第六十回中有孙悟空与牛魔王的一段对话,这样写道:“牛魔王怒悟空收服红孩儿,不借芭蕉扇。纵然悟空磨破嘴皮,牛魔王也是没有半点可以通融的意思。”人常说虎毒不食子。这老牛成精也是千年的造化之物,岂能对悟空收服红孩儿的事不闻不问,善罢干休?是什么力量让牛魔王豁出性命和悟空大战一场,还不是有丧子之痛,难解心头之恨。人是血肉之躯,有七情六欲,这样的举动不难理解,但这种有着邪性妖怪的如此作法,展现了血浓于水的人性,表明了在内心的深处有着亲情的牵绊,无论何时还是挥之不去这份情缘。小说6第六十四回中对杏仙有这样的描述,“斟了茶,那女子微露春葱,捧磁盂先奉三藏,次奉四老,然后一盏,自取而陪。”由此可见,这杏仙初遇唐僧时,正是少女含春的芬芳年龄,一见面就被唐僧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她无意吃唐僧肉,只是想和他厮守一生,作个神仙伴侣,实现永不分离的梦想。她没有像其他妖怪一样囚禁拴住唐僧的身体,而是和唐玄奘舞文弄墨,作诗唱和,吟风弄月,把盏品茗。杏仙的多情折射出了人性光芒和亮点。表面上看起来,是简单的男欢女爱,细看却是人性最基本的感情表露。特里·伊格尔顿在谈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兴起时指出,“文学的学者们占据的是更受珍视的感情与经验的领域,而谁的经验和什么样的感情,则意味着会产生不同的问题。”那么,当我们解读吴承恩的这部作品时,我们就不能不去考察作者现实的经历和他的思想情感,《西游记》所具有的浓厚的神魔色彩可以归之于作者大胆自由的想象,而这想象搭乘的翅膀却是作者的人生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所反映出的更是深刻的人生哲理。抛开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抛开取经路上的磨难和妖魔鬼怪。仔细斟酌《西游记》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如来精心布置的一个“珍珑棋局”。《天龙八部》中描述的“珍珑棋局”棋势复杂迂回,三四十年来未有人能破解。苏星河故意摆出来以引出杀师傅的仇人,各路高手挑战皆败,唯独不懂棋的虚竹胡乱投了一子,便令对方一大片棋子通通就擒,从而破了棋局。可以说懂与不懂只在一念之间,未知的人生永远充满着变数,充满无限的可能。为何说这个“珍珑棋局”是“如7来布局”,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事实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来体会其中的哲理。“棋局”其中第一步目标,就是选择普法的目的地问题,这个理想的位置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应该最为具备。条件初备并不说明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首先,人家认不认同你的“真知”或先进文化,正如燃灯古佛所说,东土众生愚昧,不识无字真经,再好的东西首先要相信它、学习它,然后慢慢消化吸收,才能为我所用。就像我们现在学习的一些西方先进文化一样,首先要认可,其次才学习,刻苦学习才能学到精髓,学到精髓才能便于吸收消化,否则消化不良。关于对“真经”的认识,孙悟空无疑是比较明确的,真经“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太珍惜。所以,如来尊者对此做了比较周密的安排,就是不能说“送货上门,打了折扣”,否则,东土众生即使太愚昧,也不会对你的好东西当回事的。这也是如来尊者一直想好好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事实上,整个西游的过程,一直都按照“如来布局”一步一步完成的。如来的第二步目标,就是由谁来负责这项重大的神圣使命。事业能否成功,人才是第一位的,再好的计划,没有意志坚定、水平较好、悟性较高的人来创造性落实,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在这里,如来一早就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可惜很多人被佛祖的“障眼法”蒙蔽了。佛祖以一个“不听我讲法、怠慢佛法”的莫名其妙理由,就把他的得意二弟子“金蝉子”贬到凡间。他到下界出生于贵族人家,为以后与唐皇称兄道弟打下坚实基础,但却让他受尽了无穷灾难。还没有出生,那位刚刚考上状元、娶得豪门千金、马上当上州官的父亲就被“索马8里”海盗谋杀了,母亲被强占了,自己一出生,被迫无奈绑在一块木板上任其漂流,漂到哪算到哪,可谓九死一生。所以,人家也把唐长老称为“江流儿”。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人家,有一百个这种情况出现,可能百无一归。由于佛祖亲自策划,所以“江流儿”很自然地漂到了非常有名并靠近帝都的“金山寺”,并且为一名著名的高僧法明长老所救,该长老“修真悟道,已得无生妙诀”,相当于神仙的水平和待遇。如果被普通的僧侣所救,“江流儿”几乎丧失了深造并成名的机会。试想,当今世界,没有拜著名的大师而靠一己努力成名的几乎很少。因此,为接下来“江流儿”接手唐皇的“水陆法会”奠定了基础。即使观世音菩萨智慧超群,也未能发现其中的奥妙。第三步目标,最为妙手的一招,也是破解“珍珑棋局”的妙招,策划了孙大圣“大闹天宫”的故事。让一个“妖猴”把和谐稳定的大同世界“天宫”搞得神魂颠倒、乌烟瘴气,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佛如来尊者。但是他却躲在后面看热闹,关键时刻出手,名义上是灭了“妖猴”,搞了一个“安天大会”,维护了天宫的社会秩序,实际上是他实现了摆平神仙界的抱负和愿望,从而确立了“佛教”的崇高地位。地位有了,文化也先进了,神仙景仰,众生还不皈依?可见,如来策划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是一举多得的妙手。第四步目标,就是精心安排取经的过程。应该说,经过精心的策划,前面的工作都严格按照“如来布局”一步步得到较好落实。剩下9的,关键就是如何让“唐人”相信这个“经”是好的,取回来是很值得的。如来尊者对传经有过经典的表白:“我有三藏真经,劝人为善,总共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们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佛门之真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是个山大的福禄,海深的善庆。”经过这番表白,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佛祖的内心世界。仔细斟酌如来精心布置的珍珑棋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整个《西游记》都是以这些线索为中心进行描写的。这些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使整部作品更加完整,而且通过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每一个故事情节的开展来丰富主旨,表达作者想传达的中心思想和哲理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