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科期考试题出题:刘园园审题: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孙子兵法》首先是兵学圣典,但不仅仅属于兵学,而以其精辟的思想成为人类竞争发展各个领域都可受启迪的智慧学。《孙子兵法》十三篇,先以兵道笼罩全书,再述战前的庙算以及物质、编制的准备,继之以战争中攻守、奇正、虚实、形势诸端的运用,其后为地形、战区、火攻、用间等具体战术,形成一个相当周圆有序的篇章结构。孙子讲为将之道,在于“智、信、仁、勇、严”,把智慧放在第一位,把勇放在第四位,把仁放在中轴上,其序列出于实践而独具深意,是有别于其他兵家的。《孙子兵法》不是罗列战例,而是抽象地变成一种世人生存的智慧。它能触动各种各样的思考,能穿透人类智慧的各个层面,是启动人的智慧发条。孙武是“中国式”的兵学智慧家,其武道是“止戈为武”。由于立足历史实践和历史理性,《孙子兵法》往往能够简捷地揭示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实质性的规律。它坦诚地告示:“兵者,诡道也。”战争面对的对手是一个活动着的,甚至是诡异莫测的变数。因此战争的过程,是一种以诡道破诡道的智谋和实力的较量。通观《孙子兵法》,诡中有正,以正制诡,意在充分发挥以敌情为根据的自由精神的优势。因而这种诡道并非神秘主义的,而是全面地多维度地论述和掌握兵学的“五事”“七计”,即俗称“诡道十二法”。探究兵道于兵事之外,有利于把兵事纳入人类生存的更深广的时空框架来思考,在血与火的学问中化生出智慧与谋略的学问。《孙子兵法》之所以受到普世的尊崇,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它在透彻的言兵中,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存的关怀。既然以“诡道”概括兵学的本质特征,兵法也就以智为先,具有浓郁的重智色彩,这就使《孙子兵法》成为举世瞩目的智慧启示录。孙子的奇正虚实之论,展现了活泼的中国智慧的辩证法神采,是中国很高的智慧。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文章中,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话语来总结战争经验。“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语句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毛泽东的笔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2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论持久战》又说:“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其实毛泽东来自战争实践的战略战术思想,都有与《孙子兵法》不谋而合,或一脉相通之处。从游击战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到“诱敌深入”,“牵着敌人鼻子走”战略方针的提出,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都是一种富有实效的生气勃勃的思想创造,却又可以在《孙子兵法》或演绎《孙子兵法》的古代战争故事中,找到它们的雏形或蛛丝马迹。孙子和毛泽东都是大军事家,都是大智慧家,只是他们的时代不同,面对的情境不同,表述方式也有所变化而已,毛泽东的战争经历比孙子丰富,格局也更加宏大,因此能够从根本上发展孙子的智慧。(选自杨义《(孙子兵法)是人类竞争发展的智慧学》有删改)【注】《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1.下列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子兵法》首先是兵学圣典,它又是一本启迪人类竞争发展的智慧学著作。B.为将之道,《孙子兵法》的排序是智、信、仁、勇、严,把智慧放在首位,有别于其他兵家,其序列出于实践而独具深意。C.《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简捷地揭示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实质性规律,是因为它立足于历史实践和历史理性。D.《孙子兵法》坦诚地告示:“兵者,诡道也。”战争面对的对手是一个活动着的甚至是诡异莫测的变数。这是战争的一个重要特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孙子兵法》有一个相当周圆有序的篇章结构,其研究的“诡道”并非神秘主义,此书是全面地多维度地论述和掌握兵学的经典之作。B.《孙子兵法》之所以备受普世的尊崇,一个基本的原因是它在透彻的言兵中,蕴藏着深厚的人类生存的关怀。通俗一点说,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中国很高的智慧。C.探究兵道于兵事之外,有利于把兵事纳入人类生存的更深广的时空框架来思考,这是一般罗列战例之书做不到的。D.“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都是一种富有实效的生气勃勃的思想创造,又包含着《孙子兵法》的“基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孙武是“中国式”的兵学智慧家,其武道是“止戈为武”,变“战”为“止”,这本身就是一种启发人思考的,一种世人生存的智慧。3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的规律,是科学的真理。这句话适用于今天深化改革的攻坚战,一切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乃至工作、学习等一切方面一切行动。C.《孙子兵法》揭示出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D.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等文章中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论述并创造性地运用于现代战争的实践之中,格局更加宏大,成果辉煌,从根本上发展了孙武的智慧。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为卫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4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B.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C.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D.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晏驾,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B.“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C.“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楚等国叛乱时,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韩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显扬。B.韩安国曾受辱于田甲。等到从囚徒被任命为梁国内史时,韩安国不计前嫌,坚持让田甲回来就职。可见,韩安国是个宽厚大度的人。C.公孙诡、羊胜蛊惑梁孝王争取做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甚至为此行刺当权的谋臣。景帝得知后派使者捉拿他们,而梁孝王藏匿了他们。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是想告诫梁孝王不能以私乱公。D.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时,因给皇帝导引车驾而掉下车,跌跛了脚。天子本打算任用韩安国为丞相,于是去看望他,因安国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任平棘侯薛泽任丞相。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5分)(2)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5分)(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11分)读长恨辞李觏5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马嵬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8.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5分)9.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有“”的结局。(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悬崖周海亮他观察了三天。他知道那个男人在黄昏时候才能回来。在男人回来以前,那个总是挂着厚厚窗帘的窗口,没有任何动静。这等于说,他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翻找。他的钢锉和改锥没有派上任何用场。他轻轻推一下门,门就开了。他在客厅里胡乱地翻找。他流了满头的汗。他没有翻到一分钱。茶几上有一筒打开的饼干,露着金黄诱人的颜色。他把那筒饼干抓起来,胡乱地向嘴里塞了两块。他将近两天没吃6任何东西了。他一边吃,一边推开卧室的门,一下子愣住了。床上躺了一个女人,侧着身子,正盯着他看。女人的眼睛,含着笑。他也看她。其实他想逃走,很想。可是他的两脚似被钉住,不由自主地颤抖。他扶着门,努力使自己不倒下来。女人笑了。她说:“你好。”女人的脸色苍白。那上面,没有一丝阳光的痕迹。他说:“你好。”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嘴里还塞着饼干。这让他的话,含糊不清。女人说:“来了?”他说:“来了。”女人说:“你坐。”他说:“不用。”他稍微镇静了些。脑子里,闪出一千种可能和一千种解决的办法。女人说:“你是来做钟点工的吧?刚打出广告,你就来了,这速度……”他说:“是。”心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