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对什么是诗的问题的探讨中,人们发现了诗歌与情感的关系。西方最早对于诗歌情感的研究始于柏拉图。他从情感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的研究已深入诗歌的本质之中,为后来的诗歌理论研究开辟了道路。继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从理论上对诗歌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他对情感的观点是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一种反叛。他不仅认为情感是人应当有的,而且还针对柏拉图说诗人通过情感“摧残理性”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怜悯与恐惧之情是受理性指导的。在浪漫主义时代,诗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的重视,情感成为诗歌的集中表现,情感成为诗人所追求的最终的艺术审美理想。诗人华兹华斯把诗歌的情感看成诗歌的灵魂。不仅西方注意到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密切关系,我国也是如此。我国古代对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人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诗歌里,情感已经不是一种自然生发的自然意志,也不是任由情感泛滥的自由意志,而是经过理性的陶冶,自然情感转变而成的理性的伦理情感。在诗歌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些从自然情感转化而来的伦理情感。因此,诗歌的创作和审美欣赏都是同诗歌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伦理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创作是诗人同模仿的对象进行情感交流的结晶。同样,读者对诗歌的欣赏也是他们同诗人和诗歌的情感交流,诗歌欣赏的过程就变成了一种伦理情感的心灵对话。诗人要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的心灵激动起来,或感到快乐,或感到悲痛,首先就要把自己的情感转化成伦理情感,这才能将情感化作一团火焰,熊熊燃烧起来。浪漫主义者打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是模仿的理论垄断,把艺术看作是情感的一种表现。他们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把一种情感变成一种鲜明的意象。他们把艺术家所要求的客观现实的再现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现,认为直觉的功用在于赋予形式以情感,作品是否伟大就在于情感能否恰如其分地被意象表现出来。在古代,最初的诗歌主要不是通过阅读而是通过朗诵并伴以音乐和表演表达的。只是在印刷术得以普及以后,诗歌文本的普及才得以实现,教育的普及才变为可能,诗歌的读者才最终出现。朗读诗歌通过声音轻重缓急,从而把读者的情感引发出来,随着读音的变化,这种情感有时似涓涓细流,有时似洪水泛滥,读者自己的情感也就融化在诗歌之中了,并在阅读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受到诗歌的美的陶冶。韵律对于诗歌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韵律是诗歌生命的律动。在诗歌艺术中,韵律也是情感借以存在的形式。诗歌无论是缺少韵律还是缺少节奏,都会造成诗歌艺术生命的残缺,因而诗歌的情感就会随之消失。(摘编自聂珍钊《论诗与情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柏拉图是西方最早对诗歌情感进行研究的,他从情感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的研究深入到了诗歌的本质,为后来的诗歌理论研究开辟了道路。B.亚里士多德对诗歌情感的观点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不同,他不仅认为情感是人应当有的,而且还认为诗歌的情感支配着诗歌的理性。C.诗歌的情感在浪漫主义时代得到了最大的重视,情感成为诗歌的集中表现和诗人所追求的最终的艺术审美理想,有诗人把诗歌情感看成诗歌的灵魂。D.我国古代也注意到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密切关系,“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最能代表我国古代对于诗歌情感与伦理的关系的独特认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自然生发的白然意志和任由情感泛滥的自由意志,都不是诗歌里的情感,诗歌里的情感是经过理性的陶冶,自然情感转变而成的理性的伦理情感。B.诗歌的创作和审美欣赏与诗歌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伦理情感联系紧密,因为诗歌里从自然情感转化而来的伦理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心。C.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是一种情感交流,前者是创作者与模仿的对象之间,后者是欣赏者与诗人、诗歌之间,而诗歌欣赏的过程是一种伦理情感的心灵对话。D.诗人只要把自己的情感转化成伦理情感,就能将情感化作一团火焰,熊熊燃烧起来,使读者的心灵激动起来,或感到快乐,或感到悲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漫主义者认为,客观现实的再现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现。他们的观点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突破,催生了伟大的艺术作品。B.在古代,最初的诗歌主要是通过朗诵并伴以音乐和表演表达的,印刷术、诗歌文本、教育三者的普及,推动了诗歌读者的出现。C.读者通过声音轻重缓急的朗诵,引发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在诗歌里,并在阅读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受到诗歌的美的陶冶。D.韵律对于诗歌意义重大,是诗歌生命的律动,诗歌如果缺少韵律,就会造成诗歌艺术生命的残缺,诗歌的情感就会随之消失。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日:“卿天爵[注]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日:“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日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日:“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日:“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日简懿侯。魏前二年,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节选自《北史·薛聪传》)【注】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聪对日/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B.聪对日/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C.聪对日/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D.聪对日/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人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薛聪为人清高,博学多才。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深入研究前人的言行,擅长辞藻辩驳与应对。B.薛聪官运亨通,敢于直谏。他被当时的人称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著作佐郎,起点很高;他任书侍御史,敢于弹劾豪强,连孝文帝都敬畏他。C.薛聪深得信任,受到重用。他被孝文帝视为心腹,总是陪伴侍卫在其身边参与谋划;他长期担任直阁将军,宣武帝登基后又任都督等职。D.薛聪任性而为,受人尊重。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扔了手中的戟后m去;当他在齐州去世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5分)(2)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感梅忆王立之晁冲之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宾客他乡老,园林几度春。城南载酒地,生死一沾巾。【注】王立之与晁冲之是好朋友。王家住京城之南,园中以梅花闻名,诸名士常去其园赏梅赋诗。晁冲之写这首诗时,王立之已经去世。8.“梅花空白新”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2)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白问白答,表明白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3)龚白珍《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红”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却仍然要悉心培育新一代以报效国家的两句是“▲,▲”。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老赵刘立勤老赵的麦子终于黄了,眼前是金灿灿的一片。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为了这块麦田,老赵把人都得罪完了。城市是条贪吃的狼,要吃掉老赵的村子,老赵的麦田也被卖了。老赵不答应,他任凭村干部磨烂嘴皮子,也不愿让出自己的土地,而且不顾劝说地在地里种下了一茬麦子,他想用一地的麦子来阻挡拆迁的步伐。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土地是集体的,村长还是带着挖机“轰隆隆”开往麦田。谁想老赵却不知死活地钻进挖机的轮下,愣是不让挖机进地。老板见多识广,以为老赵想讹钱,就拿来了大把大把的钱。那些钱够老赵盖三间大瓦房,也够买老赵种了一辈子的麦子呢。村里人眼红得不得了,都劝他见好就收。老赵还是不答应。有人不明白一向和善的老赵怎么会是这样,还有人骂他心重得像是吃了秤砣。老赵依然不管不顾,还是躺在轮子下面不出来。还是镇长出面,当了一辈子顺民的老赵才松了口,答应让出自己的土地。老赵也不要老板的青苗补偿,老赵的条件是等到夏天麦子黄了,他要收回自己那一季的麦子。老赵说,这也许是我这辈子能收获的最后一季麦子了。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只要有土,他就会撒下一把种子,或苞谷,或麦子,或黄豆,种下就是生机一片,让人眼气得恨不能挖了砍了拔了,却又让人喜欢得下不了手。就说老赵那一地的麦子吧,真是一地的好麦子呀,绿油油,齐壮壮,看一眼就会想到黄亮亮的麦粒、白胖胖的蒸馍、筋道道的捞面,让人忍不住咽口水。镇长讪讪地走了,村干部气愤愤地走了,老赵的亲戚来了。亲戚也舍不得那块麦子,可亲戚更关心老赵的日子。亲戚知道老赵是一根筋,亲戚就帮老赵算账。一笔一笔算,算到最后,亲戚说一根麦草都值两块钱了呢!老赵还是咬住那句话:我舍不得那一地的麦子。亲戚不高兴地走了,老赵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儿子不喜欢种地,初中毕业就去了南方打工,打了几年都是穷光蛋,混得远不如他这个种地的,臊得几年都不好意思回家。老赵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舍不得回家,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城里跑。儿子不喜欢种地,也不喜欢地里的麦子,可儿子喜欢地里麦子换来的钱。儿子逼着老赵让了土地好去领钱。儿子说,拿了钱可以在城里买房,可以在城里开店,可以买车,还可以给老赵娶一个儿媳妇生一个孙子。但任凭儿子说得天花乱坠,老赵就是不答应。儿子急了,就和他吵,和他闹,而且嚷嚷道要把地里的麦子割了去喂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