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酉鸡礼记·学记目录/contents壹《礼记》概说贰疏解《学记》叁《学记》的教育思想教学目标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礼记》的概念、成书过程、具体分类情况和学习的价值及意义。二、疏解《礼记·学记》选段文意和《礼记·曲礼》选段文意。掌握文章的基本内涵。壹《礼记》概说一、《礼记》概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反映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性质的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一)《礼记》得名《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礼记》中的“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实际上,《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汉代把孔子删定或创作的典籍称为“经”,后学弟子对“经”的解说则称为“传”或“记”如《毛诗诂训传》、《春秋左传》,《礼记》。(二)《礼记》的作者“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七十子后学”所记,是一部出自于从先秦至汉代诸儒之手的著作,广泛汇集了研究礼学,传讲礼经的诸多儒者的思想观点或主张。(三)、礼记的流传1.成书戴德《大戴礼记》(85篇——39篇)戴圣《小戴礼记》(49篇)——《十三经注疏》通行本(郑玄注、孔颖达疏)初时西汉刘向收集《礼记》一百三十篇,后来学者加以综合简化,逐渐形成了《礼记》的两种传本。其一是西汉戴德所辑,称为《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现存仅三十九篇,东汉后期已不再流行;其二是戴德之侄戴圣所辑,称为《小戴礼记》,共有四十九篇,此即现在通行的《礼记》。2.“三礼”与宋代“四书”“三礼”:是小戴本《礼记》与《周礼》、《仪礼》的合称,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之作注之后出现的名称。《礼记》的内容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周礼》的内容主要是记述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从而展开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仪礼》记录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的具体仪式。唐代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为《礼记》作疏,《礼记》也逐渐上升为经的地位。郑玄注、孔颖达疏的《礼记注疏》是目前最通行的《礼记》注本。“四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单独成书,南宋朱熹对其章节重新编排,并将其与《论语》、《孟子》合编,称为“四书”,为之作注,谓《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王文锦将其分为:(1)对某项礼节予以专述。如《奔丧》,《投壶》,其体裁与《仪礼》相近,是对《仪礼》的补充。(2)直接解释,说明《仪礼》。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分别解释、说明《仪礼》中的《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燕礼》,《丧服》诸篇,跟《仪礼》关系最为密切。(3)杂记丧服丧事。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4)记述专项礼制。如《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四)、《礼记》分类(5)记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如《曲礼》,《内则》,《少仪》等。(6)记述孔子言论。如《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不过,据后人考证,它们中多为战国末或秦汉间儒生假托孔子答问之作,《礼运》等也属此托名之作)(7)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8)具有专门目的的篇章。如用于授时颁政的《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五)学习礼记的意义1、《礼记》这部书中,包含了丰富的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要想了解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礼记》就必需要读。2、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如《礼运》、《王制》体现了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大学》、《中庸》等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教材中选的《学记》更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教育理论专著;3、从《曲礼》、《少仪》、《内则》等篇章中,我们更能看到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小仪节,从而了解古代贵族成员之间相处的习惯和必须遵守的规范。有些现在依然可以借鉴。由此真正可以印证我们是礼仪之邦这句话。4、其中的丧祭之礼,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珍贵文献。贰疏解《礼记》(一)曲礼(选读)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30]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31]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32]其次务施报。[3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34]虽负贩者,[35]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36]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37]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曲礼上进食之礼凡进食之礼,左殽(yao)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xi酱处内,葱渿(xì)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qú)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卒食,客自前跪,徹饭斋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①饭,毋放饭②,毋流歠③,毋咤食④,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⑤,毋絮羹⑥,毋刺齿,毋歠醢⑦。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⑧。濡肉齿决,乾肉不齿决。毋嘬炙⑨。《曲礼》进食禁忌(二)《礼记·学记》1.《学记》简介中国最早的体系非常严整的教育专著。基本内容:阐明了学习和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三)疏读《学记》发虑宪[1],求善良,[2]足以謏闻,[3]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4]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注释】[1]虑宪,二字皆思虑之义。[2]善良,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这里指贤人。[3]謏闻,小有声名。謏,音xiǎo,小。[4]就贤体远,谓礼贤德之士,体贴疏远之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1]教学为先。[2]《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3],其此之谓乎![4]【注释】[1]君民,统治百姓。君,用为动词。[2]教学,指教育。[3]兑命,即《尚书》篇名《说命》,是殷高宗之臣傅说所作典常。兑,通“说”,音yuè。“念终始典于学”为《说命下》文,为傅说勉励高宗学习之语。典,经常。[4]其,副词,大概。第1、2段:明确肯定“学”(教育)的价值和巨大作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1]。虽有至道[2],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5],其此之谓乎!【注释】[1]旨,味美。[2]至道,最好的学说、道理。[3]困,阻碍,这里指学识不通达,尚未完全弄懂。[4]自反,反躬自问。[5]学学半,《说命下》作“敩学半”,敩,音xiào,教第3段:“教学相长”的思想古之教者,家有塾,[1]党有庠,[2]术有序[3],国有学[4]。比年入学[5],中年考校[6]。一年视离经辨志[7],三年视敬业乐群[8],五年视博习亲师[9],七年视论学取友[10],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11]强立而不反,[12]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3],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14],其此之谓乎!第4段:学校教育的层次、考核的内容及教育达成的目标【注释】[1]塾,旧时私人设立的学校。孔颖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同共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同闾之民就读于塾。[2]党,五百家为一党。庠,音xiáng,党的学校称为庠。孔颖达疏:“庠,学名也,于党中立学教闾中所升者也。”[3]术,陈澔《礼记集说》:“术当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州,州之学曰序。……序,则教党学所升之人。”《管子·度地》:“州者谓之术,不满术者谓之里。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4]国有学,天子都城及诸侯国中的学校称为国学。教天子之子、诸侯之子、卿大夫士之子与所升俊选之士。[5]比年,每年。[6]中年,间隔一年。考校,考查比较。校,音jiào。[7]离经,谓点断经书句读。辨志,辨明志向。[8]敬业乐群,谓专心学业,乐与朋友相切磋。[9]博習,广泛地学习。[10]论学,论说学问。[11]知类,谓懂得事物间类比的关系,依类推理。[12]强立,遇事能明辨不疑。[13]说,音yuè,后作“悦”。怀,归向。说服,即悦服,谓心悦诚服。[14]蛾子,幼蚁。术,学习。孔颖达疏:“蚁子小虫,蚍蜉之子,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注释】[1]长善,增长美德。第5段:学者四失及教者“长善救失”的思想君子知至学之难易[1],而知其美恶[2],然后能博喻[3],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4],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5]”,此之谓乎!第6、7段:为师应具备的素质“博喻”,“择师”的重要性。【注释】[1]至学之难易,孙希旦《礼记集解》谓学者入道之深浅次第。[2]美恶,谓学生资质差异。陈澔《礼记集说》谓“至学,至于学也。钝者至之难,敏者至之易。质美者向道,不美者叛道。”[3]博喻,谓广泛利用各种知识而晓谕。意谓因材施教,不拘一途。[4]长,一官之长。[5]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四代,另加虞。凡学之道,严师为难[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2]:当其为尸[3],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第8段:尊师重道的思想【注释】[1]严师,谓尊敬老师。[2]不臣于其臣,谓不以臣子之礼来对待臣子。[3]尸,古代祭祀时代替死者受祭的人。[4]诏,教导。[5]北面,面向北。古礼,臣拜君,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1]。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2],及其久也,相说以解。[4]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3]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第9段:学习的方法记问之学[1],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2]!力不能问[3],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4]。【注释】[1]记问,谓记诵古书以待学者之问。郑玄注:“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说,至讲时为学者论之,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2]听语,听学者所问之语。[3]力,能力。句意谓学生的能力达不到自己发问。[4]虽,即使。良冶之子[1],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2]。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3]。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第10、11段:教的方法:因材施教、观摩和强化训练、循序渐进。古之学者,比物丑类[1]。鼓无当于五声[2],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3],五色弗得不章[4]。学无当于五官[5],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6],五服弗得不亲。第12段:以比喻说明老师的重要性【注释】[1]比物丑类,谓以同类事物相比方。丑,犹比。[2]五声,宫、商、角、徵、羽。连下句意谓鼓声不属于五声,但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