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学前游戏研究的历史沿革第一节国外学前游戏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前游戏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发展第一节国外学前游戏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一、心理学家的游戏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二、教育家对学前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一、心理学家的游戏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一)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二)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三)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发展阶段(一)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和儿童游戏的最初的系统观察研究。(经典的游戏理论)经典游戏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出现的原因与意义。(二)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而言缓慢的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这一时期,人们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游戏被看做是与童年的快乐、与未来健康的成年人生活有关的活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了一种游戏治疗的技术。(娃娃游戏)(三)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游戏研究领域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儿童游戏研究呈飞跃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人们的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逐渐增加;并且技术进步,知识爆炸等现象使得研究人员对游戏问题更加密切地关注。这一阶段研究之初,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游戏论占据主导地位。后期出现了伯莱茵的内驱力理论和贝特森的元交际理论。其中一个倾向是人们把游戏看做是认知和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和中介,并把游戏看做是认量幼儿象征性功能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另一个倾向是强调想象游戏在自我发展和掌握中的作用。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演进的发展趋势:(1)从理论的发展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2)从游戏的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3)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而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4)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义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二、教育家对学前游戏的论述及其运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洛克:……欧文:……福禄培尔:……乌申斯基:……(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先把儿童游戏作为一项单独行动类别,提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实际意义。(2)亚里士多德认为游戏是幼儿应有的活动,游戏可以做作业的准备。(3)罗马教育理论家昆体良认为游戏的环抱在于培养儿童有为的资质——这种资质足以作为他将来活动的基础,所以应该加以奖励。他甚至提出这样的希望,对儿童来说应该通过游戏来学习。(4)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提出,儿童们爱好活动是极有利的,因为儿童“还不能从事真的工作,而作为我们就应和他们共同游戏”。“应为他们找些玩具以代替真的工具……这些东西可帮助他们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肢体的敏捷。”(5)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儿童应进行体操与游戏,不仅对身体健康重要,而且也让儿童试验自己的能力,知道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6)英国欧文在他创办的幼儿学校里,把游戏作为儿童活动的主要方式,大量地开展儿童户外活动和游戏,儿童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虽然他没有专门研究儿童游戏,但较早地开始了游戏在学前公共教育中的实施。(7)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恩物”和作业,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福禄培尔认为为了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必须应用各种游戏、练习和作业。(8)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19世纪生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儿童游戏的理论。他提出现实生活是游戏的源泉,说明游戏的社会性。“恩物”意为神赐予的东西。“恩物”在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你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福禄培尔在幼儿园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恩物和作业的概念名词概念举例说明恩物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幼儿游戏的玩具和材料比如:孩子通过木制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可以认识各种形状、性质和彼此的关系。作业“恩物”的发展,为儿童设计的各种活动比如:为孩子们布置的剪纸、画画、拆纸等活动。福禄培尔的恩物:主要有六种恩物。游戏教学原则——了解六种恩物。第一种:6个小球,用6种不同颜色的线纺织而成,球上绑上一根线。教师让儿童看各种颜色的球,发展儿童辨色的能力。教师一边把球向各方甩动,一边说前后、上下、左右,以发展儿童空间观念。教师把球放在掌心,表示有,然后收起来,空出掌心,表示“无”,借以发展儿童肯定和否定的观念。第二种: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其高度和直径都是一寸半。通过这种“恩物”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和彼此的关系,并且可以用它们拼成小桌子、小凳、炉灶及其他物件。第三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立方体(立方体平分为2,又各分为4)。这种“恩物”可以培养儿童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概念;还能锻炼儿童的创造性的组合能力,急用小立方体组合成不同的物件。第四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长方体(立方体平分为2,各等分为4个长方形板)第五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小立方体,其中有3个小立方体有分别对分,形成6个三角体,有3个小立方体分别4等分,形成12个三角体。第六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小长方体,其中一些还可分平板、斜角等更小的部分。第四、五、六种“恩物”的性质和意义与第三种相同。由于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几何体,配合起来可以构成多种多样的物件,供儿童进行游戏,训练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福禄培尔之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建了幼儿园教育的一系列教学法。她设计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儿童游戏研究始于()9-234A.19世纪下半叶B.20世纪下半叶C.21世纪D.1920年A.19世纪下半叶第二节我国学前游戏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发展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真正开始是以托幼机构为主体的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创立之后。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湖北幼稚园,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我国学前游戏理论实践研究的发展阶段:以托幼机构教育实践为基础的我国学前教育的研究发轫于20~30年代。从那时起,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在这一阶段,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游戏理论(主要是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工作。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著名幼儿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从1920年起,陈先生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包括儿童游戏的研究)。在1925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陈先生认为,儿童之所以游戏,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体力)和能力(动作技能)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时陈先生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二、第二阶段,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阶段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影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三、第三阶段,是“十年浩劫”时期这一时期,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儿童游戏的研究同样也不能幸免于难。四、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这是我国儿童游戏研究重新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在对历史反思的基础上,广泛注意国外儿童游戏的进展和动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分为二地对各种理论进行分析评价,取其精华,剔出糟粕,博采众长,体现“洋为中用”的原则。在引进同时,重新开始了中断多年的我国自己的儿童游戏的研究工作。1996年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国儿童游戏的研究状况与国外相比的差距:(1)儿童游戏研究的专业队伍人数少,力量薄弱,游戏研究主要局限于学前教育领域;(2)相当数量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不了解近年来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情况,指导幼儿园教育实践的主要还是前苏联五六十年代的游戏理论。要迎头赶上儿童游戏研究的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