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讲人:张美玲一、特殊儿童的定义与类型•(一)特殊儿童的定义: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除正常儿童以外的各类儿童,包括身心障碍的儿童与资赋优异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主要指那些身心有障碍的儿童。•(二)特殊儿童的类型•特殊儿童包括身心障碍的儿童和资赋优异的儿童两大类•(一)身心障碍类:•1、智能障碍儿童:指个人智力和活动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并表现出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2、视觉障碍儿童: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视觉器官构造缺损,或机能发生部分或全部障碍,经矫正后对事物视觉辨认仍有困难,并难以从事一般人所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的儿童。•3、视觉障碍: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听觉器官构造缺损,或机能发生部分或者全部障碍,导致对声音听取或辨认有困难者。•4、语言障碍儿童:指语言理解或语言表达能力与同龄者相比,有显著偏差或者迟缓现象,而造成沟通困难者•5、肢体障碍:指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者功能障碍的儿童。•6、身体病弱儿童:指罹患慢性疾病,体能虚弱,需长期疗养,以致影响学习者。•7、严重情绪障碍儿童:指长期情绪或行为反应显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适应者,但其障碍并非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结果。其症状包括精神性、情感性、畏惧性、焦虑性等疾患,以及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或有其它持续性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为三种类型:•(1)非社会性问题:不登校、缄默症、退学等;•(2)神经症问题:口吃、抽搐、夜尿、夜惊、拒食等。•(3)社会性问题:暴力、说谎、反社会行为等。•8、学习障碍儿童:指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现出注意、记忆、理解、推理、表达、知觉或知动协调等能力有显著问题,以致在听、说、读、写、算等学习上有显著困难者;其障碍非因感官、智能、情绪等障碍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等环境因素所直接造成的结果。•※9、自闭症儿童:又称孤独症儿童,这种症状通常发生在三岁以前,是一种终身性、固定性、严重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疾病。这些儿童社会交往困难,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社会性的培养是这部分儿童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特征:感知觉神经系统统和失调;语言发育迟缓;缺乏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不主动与他人交流;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10、发展迟缓儿童:指未满六岁的婴幼儿,因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因素,在知觉、认知、动作、语言及沟通、社会情绪、心理或自理能力等的发展较同龄者显著迟缓,但其障碍类别无法确定者。•(二)资赋优异类•1、一般智能优异:指在记忆、理解、分析、综合、推理、评鉴等方面比同龄者卓越潜能或杰出表现者。•2、学术性优异:指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等学术领域,比同年龄者具有卓越潜能或杰出表现者。•3、艺术才能优异:指在视觉或表演艺术方面具有卓越潜能或杰出表现者。•4、创造能力优异:指运用心智能力产生创新及建设性之作品、发明或问题解决者。•5、领导才能优异:指具有优异的人计划、组织、沟通、协调、预测、决策、评鉴能力,而在处理团体事务上有杰出表现者。•6、其它特殊才能优异:指在肢体动作、工具运用、计算机、棋艺、牌艺等能力具有卓越潜能或杰出表现者。二、特殊教育定义及其理念•(一)特殊教育的定义:特殊教育是为满足特殊学生的独特需求而特别设计的教育措施。•(二)特殊教育的理念:•在提供最少限制的环境中安置特殊学生——尽可能不要把特殊学生从普通班、家庭、社区中隔离,让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都尽可能在一般情境中进行。三、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目的与任务•(一)目的: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弥补影响儿童正常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对于智力超常儿童而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适宜有效的教育,是儿童的智慧得到持续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为将来成为杰出的人才打基础。•(二)任务:•1、健康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身体健康是他们接受特殊训练,适应社会生活的前提。另外,特殊儿童的身心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殊需要。•2、生存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的最基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使儿童在社会上生存。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是每一类特殊儿童最重要的学习任务。•3、做人的教育:包括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要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这方面的教育。这是他们接受特殊教育后,能够独立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4、智育:特殊儿童智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善、提高智力。四、不同类型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一)智力超常儿童•1、正确认识超常儿童平常心合理的期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补偿普通教育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勿滥用奖励和惩罚自由选择权•3、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4、循序渐进,量力而行•5、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二)智力落后儿童•1、及早发现,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0——6岁儿童发育的观察。•2、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给孩子真心关爱,避免歧视和溺爱;认清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与孩子适当的高期待;•3、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视频:衣服分类关键时刻说明:大人将衣服分成上衣和下衣二类,大人先分放了几件,然后让浩分类摆放剩余的,观察浩如何做。01:35——01:40,浩直接将睡裤放在了上衣堆里我暂停并用声音示意,浩把拿起的睡裤放在了下衣堆里。其他正常。点评:请注意,此活动目标不是教分类的的。在本目标的活动中,物品一定会有两种以上的分类方式,我们要让孩子观察大人是想怎么做的,让孩子自己归纳总结。你当下不需要说出你是怎么分类的,然后你可以将“上衣”和“下衣”这样分开放。(三)孤独症儿童•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2、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3、在家庭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具体指导方法: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缺乏眼光对视,叫其名字好似没听见,无任何反应。我们可以将小孩放在大人腿上,大人坐在椅子上,使孩子和大人面对面,然后大人可以在自己的面部戴上不同的面具,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开始可以是瞬间的对视,只要孩子去注视你,就给予食物的强化,这样不断刺激,以使孩子注视你的时间从开始的几秒钟延长至几分钟,增强孩子与你眼光对视的时间,以给接下来的对视训练打下基础。(四)肢体残疾儿童•脑瘫儿:•1、正确认识孩子的病情•2、运动、感觉的训练•3、交流能力的训练•截肢儿童:•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2、注意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3、克服困难,尽量送肢体残疾的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4、细心观察,关注孩子的特殊需要(五)视听障碍儿童•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2、接纳视听障碍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3、在生活中教给视听障碍儿童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4、保持信心,对孩子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要求•具体指导方法:训练孩子对声音的分辨能力•首先联系让孩子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当你叫孩子的名字时,要让他有所反应,开始一定是近距离的,而且一定要让孩子能够看到你。如果面对面坐着或者面对面站着,叫孩子让他回答“哎”,但若他不回答也要让他看到你的面部,只要孩子答应了,或看到你了,就给他鼓励(给他食物或者轻吻)。对于不回答的或者根本不看的孩子要用双手托起孩子的面颊即能看到你,这样多次重复,每次时间可为几秒钟,渐渐加长至几分钟,并在身体的辅助下随着多次训练。五、感悟※※感同身受孩子——错误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从感同身受孩子的角度讲做错了不等于孩子不去主动做,不等于孩子不配合,只要孩子主动做,只要孩子原意配合,不论结果如何,观察孩子也是好机会,也是为自己调整方向做准备。在做任何活动时,不论结果如何,我们保持一个不生气的平和态度,保持在情感上始终支持孩子的态度,重视孩子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以错误也是学习的一种态度为出发点,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内化于心,再在实际操作中外化于形。第五讲: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的合作共育第一节儿童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合作一、幼儿园与家庭合作概述(一)家园合作的意义•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积极主动地了解、支持、配合,共同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1、双向互动2、考虑双方需求3、合作态度(二)家园合作的价值二、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从自我概念发展理论美国学前教育专家E.L.埃斯萨等人的自我概念理论指出,童生活环境由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组成;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第二个同心圆是学校及其朋友;最外面的一个同心圆是社区及其社区帮手。他认为,家庭、学校、社区中的成人间、成人与儿童间关系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儿童的学习范围从自己、家庭扩展到学校、周围的社区环境;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对其所生活的社区及其运作感兴趣;家庭、学校、社区密切合作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可见家庭个别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默契开展,才能相得益彰,社区则是空间和资源拓展,是使幼儿走出、社区资源引进的广阔天地。三、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内容•(一)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内容及方法•1、内容(1)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帮助: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的过程。(2)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对0—3岁儿童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如:亲子班。(3)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2、方法:•(向家长介绍)宣传法;参观观摩法;•(家园相互沟通)多媒体沟通法;问卷调查法;•(幼儿园指导)录像分析法;送教上门法;教育现场交流指导法;教育教学活动法;(二)3—6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及方法•1、内容:•(1)亲职教育•(2)教学活动合作材料准备教学建议课程评价•(3)管理合作家长委员会•(4)研究合作•(5)资源支持•2、方法:(家长管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家园联系):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家园沟通):家长会;约谈;(向家长宣传教育理念):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分析:•此处没有家园合作的内容。因为幼儿园老师没有给予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知情权,即没有及时把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也没有给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情况的机会。这样做就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截然分开,致使家园分离,未能形成教育合力。第二节:0~6岁儿童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总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生物生态理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微观系统: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中间系统:处于微观系统中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外层系统:父母工作的场所、家庭生活条件、各种视听媒体宏观系统:社会文化背景,包括信仰、政治和经济等时代系统:指儿童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所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一、家庭和社区合作的内容和方法•(一)家庭和社区合作的内容1、家庭开发利用社区物质资源社区作为一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个家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2、家庭开发利用社区人文资源优秀的社区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宝贵资源。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较高的社区,家庭的家风相对较好,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二)家庭和社区合作的方法•1、请进来第一、请社区成员参与家庭教育活动宣传第二、将社区资源引入家庭教育活动第三、和社区成员的互动•2、走出去第一、家长主动走向社区,了解社区资源第二、组织幼儿走出去,感知社区生活,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