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扳环谒邑称泯然lìpānyèyìchènmǐn返回wéi为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受于人者不至: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从,介词。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的,助词。语气助词,不译。到,介词。在,介词。比,介词。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③利其然:④伤仲永: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以......为利,名词作动词。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加红色的词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属于曾经对此感到诧异附近曾经书写的工具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加红色的词语属于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加红色的词语属于哭着。和同族的人搞好关系全从此立刻完成文采和道理值得。同县的人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求取以此为有利可图通:“攀”,牵,引四处拜访给,动词译文金溪有个老百姓叫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还不曾认识书写具(指笔、墨、纸、砚),(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便借邻居的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他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加红色的词语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对已去世的人的敬称。“先人”在这里指“先父”。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先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相称宋仁宗年号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过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加红色的词语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受之于天”的省略,先天得到的,受,承受。通达聪慧王安石自称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如此有才智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本来译文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填空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2.本文选自《》。3.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临川先生堂上练习王安石宋政治家、文学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预习内容:1.用一句名人句言来证明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例:爱因斯坦: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2.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3.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预习课文下面的注解。5.“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因为“宾客”是名词,“当宾客”是动词。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6.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的理解。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例:“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受于人者不至: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从,介词。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的,助词。语气助词,不译。到,介词。在,介词。比,介词。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③利其然:④伤仲永: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⒈不使学⒉还自扬州⒊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⒈不使学⒉还自扬州⒊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