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与礼仪更新科阅读报崇拜与礼仪更新科阅读报告告书名:崇拜认古识今作者:韦柏出版:宣道出版社日期:二000年一月初版导师:伍中恩老师、张玉文博士学生:吕振辉崇拜这名词真的很特别,她象是十分熟悉的事情,每主日都有参与在其中,有着十多年的经验,但再深层地细想下去,她却又是像陌生的,她的历史、她的过去、她的演变、她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而她在今天又应有什么的特质、模式呢?而我作为参与在其中的一位信徒、甚或是一位诗班员,我的真正角色又是什么?这一切的问题似是熟悉但又却像陌生,这实是一大的讽刺!崇拜是与信徒一起成长的,是陪伴我们一生的宗教活动,今天若我们只有一味的参与而却又不明其重要性及背后的真正意义的话,相信这实在是我们一生中最可悲的事情,同时也会是一生中最大的一个损失!崇拜是什么呢?崇拜就是上帝与祂的子民相会的意思。在崇拜中,神流露祂的同在;而我们则以感恩颂赞作回应。在崇拜中,敬拜者能到神前亲近祂,从中得力并能在生活中见证上帝。但今天的崇拜却叫不少人担心,他们认为崇拜没有意义、又千篇一律,有些太着重理性,有些则过份看重感性。而导致这样的情况,有不少的原因,首先是信徒忽略了历史的角度,他们过份的看重现在而否定了过去,未有透过史实来认识事物,却把一切的活动限制了在现今的文化空间之中,这样狭隘的思想最终会导致无见识常规化的出现。其实崇拜的起源及历史发展对我们了解或设计现今的崇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们须要有一颗开放的心来了解学习,才对今天的崇拜事工有所帮助。事实上,了解研究初期教会的崇拜模式,甚至追溯远古犹太人对上帝的敬拜活动,对崇拜的根源有着很大的启迪,这也是谈崇拜更新的必要条件。此外,失去平衡也是今天崇拜未如理想的一大主因,有些崇拜过份侧重理性,有些却过份侧重感性层面,更加有些是追求娱乐性的层面,这更是本末倒置,可悲的现况。以上种种均未能让敬拜者得着心灵启发及感情舒畅的情况。而教会的功能若失了均衡发展,也是会影响崇拜聚会的。教会在世上是须要对崇拜、教导、差传、团契、医治、服事等事工有承担的,若只侧重个别的事工而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其他,相信也是一大问题。我相信所有信徒都会享受一个与主同在,心灵相交的敬拜,而透过圣经的教导及教会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崇拜更新的根据。这是十分合理的,要谈崇拜更新这伟大的课题,若没有圣经的基础是极危险的事。从圣经中清楚看到神在旧约中表示祂对敬拜的要求及细则;而在其中不少的的预表都在主耶稣身上应验了;此外在新约中不难发现早期教会对崇拜也有着一套的模式结构,强调聚集、圣经的讲解、守主餐及祷告的部份。另一方面,从历史上可见教会崇拜的演变,这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十分认同作者抱着开放及客观的角度看崇拜的历史,无错,不少学者可能认为某时期的教会历史是不好的,没有丝毫参考的价值,纵然如此,若真的要认真的分析及更新,不全面而狭隘的心态往往是最大的跘脚石!其实早期教会专心的遵守使徒的传统、强调实践教义的心态,应是让我们对他们所作的加强了信心,是值得我们参考的资料。由此可见,崇拜已是有一些基本的内容,包括神的说话、祷告、圣礼,神在其中彰显,而人在其中作回应。不同教会有不同的传统,若其传统不是违反真理的话,在更新的同时是必须多加考虑及尊重的。在会众层面,信徒是须要对崇拜的真义有所认识的,这也是相当合理的,对崇拜认真,自然不会对她不闻不问的;而个别的信仰经历和生命也是重要的,没生命的信徒甚或是未信的人根本难于投入在崇拜中,实在是难于省察自己的生命。谈到崇拜的根本原则,首先崇拜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因上帝是上帝,我们崇拜祂;因祂的本性与作为,我们赞美祂、把荣耀归与祂。崇拜又是以基督为中心的,因为透过基督,人才得以到达神的面前,因基督的献上,崇拜也因此而得着完全。而基督在崇拜中更是神人间的中保,人透过基督得以敬拜神,同时神也透过基督而把救恩、怜悯及恩惠施与我们。崇拜又是教会性的,属灵的,有其表达性的,在崇拜中透过可见的表象,倚靠圣灵的能力,重演救赎的作为。崇拜显出教会的群体性,圣灵的光照叫敬拜者经历福音真理的内容。在崇拜中不同的表征(如浸礼)原来是象征着上帝拯救我们的心意,让我们重温拯救的计划,在这情况下,有谁会不起感恩的心,在崇拜中更新自己,再次的与上帝建立关系呢?作者提醒我们重视在崇拜中物质性及物理性的表达,认为是有根据又合理的,自己一直没有刻意的留心那些的表征,也没有看待它们如此般的重要,我想若它们能提醒自己更投入敬拜,从中重温上帝的大爱及怜悯,实属是件好事,也不应抱一抗拒、又先入为主的心态。崇拜中也包含了对生命的回应,把自己献给上帝,而这往往表现于在服事人群之中。崇拜的焦点也是面向将来的,盼望主的再来,以至我们能有信心及勇气的活在现今的世代之中。既然崇拜是如此重要,认识崇拜的神学是必须的。以基督为中心的崇拜不是只在心中想着基督便是了般简单,首先是要承认基督在创造中的位置,祂参与创造万物的事工,同时也在万物之中,因此一切创造物包括有形的及无形的物质都属上帝。而且人的坠落是涉及整个宇宙的时空之内,因人的叛逆本性让撒但在整个的创造中得逞!神人的关系、受造物间的关系也转变了,受造物自然受损,成为罪的奴仆!此外,以基督为中心的崇拜必先承认道成肉身的真理,创造的上帝却以受造物的样式出现,为的是要担起罪债而接受死亡,透过战胜那恶者,得以拯救受造物,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作为。而属灵的胜利是透过一个有形有质的具体行动来完成,这对明白崇拜有着深层的意义。基督的死与复活叫一切受造物不再被罪来辖制了,而基督的复活显出了新的一页、新的创造,但这新的创造是一开始,是在进行,直到主再荣耀的降临,这新的创造才完成,新天新地才出现。基督在以上的信仰要义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敬拜以基督为中心,是以倚赖主而得蒙救赎,能在上帝面前敬拜赞美,回应上帝,基督的工作正是我们敬拜的核心,因着祂,我们才有敬拜上帝的机会。崇拜是一行动,把基督的事迹带进我们的经验之中。崇拜实有着深层的意义,一)崇拜重现了基督的事迹,〝重现〞有〝总结〞及〝复述〞的意思,在崇拜中再次的重申基督的救赎,而这又在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就是在天上、在地上和在我们的心中,在崇拜中其实是对上帝献上永恒的敬拜,像在参与天上的敬拜模式一样,从中回想基督的救赎恩典,但这却不是说在每次的崇拜中把主再次的献上,(作者十分细心的在这课题上向读者作出提醒),主一次的献上,有着永远的效能。基督是崇拜的中心,天上、地上的敬拜在此就象是合二为一的了,但是崇拜也着重心灵层面的,在外的一切行为举止,正正是因着心灵中的感受、经历所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还有,二)崇拜也把教会真实化了,教会是上帝呼召出来的人,他们正是上帝的子民,而他们的特征就是敬拜,在敬拜聚集之时,他们的地位得以被真实化。如此说来,敬拜使教会的存在得以实现,因为一切物质的符号都显示出基督与教会同在,上帝的子民即基督的身体按各人不同的恩赐彼此服事,而这些符号如职事、恩赐、圣礼就正是使教会成了明明可见之物,在你我之间具体的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同时也显出了属灵的实质,凭着物质作媒介,属灵的实质得以被承载,例如透过水礼仪式这符号作物质媒介,在我们的心灵中能体会罪得赦免的恩典及在灵里得着滋润。最后,崇拜也是等候上帝的国度,基督的再来是我们盼望的焦点,崇拜中的圣道及圣餐也是表明这盼望的部份。事实上,崇拜让地上的教会得以提升到天上,并参与天上那永恒的敬拜,我们也在敬拜中重现基督的救赎事工,从中我们得着能力,并在今天的世代中活出见证,荣耀上帝。崇拜可以说是以行动作为演出的方式,目的是讲述上帝为人所作的事和人如何的回应上帝,从中我们能经历神人间关系的重整。崇拜既然是事实的重演,其中的安排和内容自然不可凭空想象,必须建基于神人间相交的历史之上。因此,自己慢慢开始能够联系起崇拜和神的作为之间的关系,崇拜中的讲道,正是要重述基督的事;圣餐又是重演昔日主设立圣餐时的模样;圣诞节的崇拜正是重演着主的降生,全是叫我们重新经历,在崇拜中与主相遇,深感恩惠地回应上帝的大爱,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在编排崇拜程序的层面上,主要分为叙述方式及戏剧化的行动两大类。要以叙述方式重演基督的救赎,可以透过信经、圣诗和讲道。信经是把信仰的内容以精简扼要的方式说出,其中不单是复述历史,更是见证自己的信仰;宣告自己的信仰及提醒自己神人间的永约。圣诗的内容也同样是透过诗人的经历来说出、并唱出上帝的故事,赞美上帝的大爱,不论是旧约的诗篇或是近代的圣诗也是以此为目的。讲道则更能明显而直接的讲论上帝的事,也是让我们能了解并在今天各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之中实践上帝的心意。另一方面,戏剧化的重演方式就是透过动作的表现、藉着一些可见的、可接触的实质表征来表达出历史的事件。而这种戏剧化的重演方式,无论在新约或远至旧约中都不难找到。在旧约中,不少圣殿中的仪式正是以戏剧化的方式来作重新的表达的媒介,例如:在赎罪日大祭司按手在羊头上并带牠到旷野正是表达上帝向我们赦罪之恩;逾越节的筵席也是戏剧化地表达着上帝拯救以色列民的历史,在逾越节筵席的表达中,不单在礼仪秩序上安排讲究,就连其中的食品也有表达的作用,是实物的教材。至于新约时代的戏剧化重演方式明显未有旧约时代般复杂,但却又是清晰及叫人难忘的,守圣餐便是最明显的例子了,主自己也是叫我们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主。作者在此更指出〝记念〞一词是指要在言语及行为上表彰基督的意思,这解释实是再清楚不过了。然而,虽然崇拜中有不少戏剧化的特征,崇拜却绝不是一台戏剧,不过崇拜包括了所有戏剧的外在因素如剧本(基督的拯救事件即救恩)、导演(牧者)、演员(崇拜者)等等。此外,在这崇拜中也不分演员及观众,因他们全是崇拜者。由此可见,崇拜的带领者角色十分重要,他要了解及运用叙述及戏剧化方式的不同表达,他要知道自己、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正在表达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重演的过程,会众才能在崇拜中投入及尽自己的职分。原来在崇拜中作带领的不单要有一般的准备,更要知道自己在叙述及戏剧化方式的表达,要重演主的作为,这观念于自己是新的,但却又十分有道理,因此在崇拜中要看重自己的身份,却又要忘掉自己,谦卑在主前,投入敬拜的事奉当中。自己没有礼仪教会的背景,对那些将临期、大斋期等日子没有清晰的观念,但是原来叙述及戏剧化方式的表达在崇拜中是那么重要及有新、旧约的圣经历史基础,我也开始明白为何在崇拜中,时间观和空间观都是重要的,甚至连戏剧中的内在因素如节奏、感情、感觉及官感都要注重,这全是另一门高深的学问。是自己一直未有想过的,但却不是没有道理的,能透过流畅的节奏、真摰的感情流露、五官的感受刺激等来经历上帝,必能叫崇拜者深感上帝的同在,经历上帝的救恩,并回应上帝的大爱。谈到形式及符号的神学,对自己来说它是一门崭新的学问,但不少人对形式有误解,认为形式只是指那些外在的事物;其实形式更有一种用来表达属灵的真实的符号及表征的作用。而形式的神学是建基于创造、启示及道成肉身的真理之上。在我们的信仰中,必须认同上帝创造的美善,我们更是上帝的创造,在其中也彰显出上帝的智慧。因此,一切受造之物也有其美善的一面,而昔日诺斯底主义者就不认同物质是好的说法,认为灵界才是好的,物质、肉体是邪恶的,所以他们不接受耶稣的神人二性,更无法接受主乃道成肉身而降世,所以他们否定有形有体之物,自然也反对物质符号能有代表属灵的真实的说法。但神学家特土良却指出(p.135):「上帝创造物质,………..,以此作为表明天上事物的媒介。」其实今天在教会内也有不少这样的物质符号,就如水、饼及酒。从启示的层面我们可以再次看到物质形式是能表达属灵的真理的,首先,神藉着大自然的创造来启示祂自己。此外,透过神的作为及历史,我们可了解祂的本性,从而多认识祂。还有,我们又发现上帝藉对崇拜的设立而启示祂自己,从中有许多仔细的要求,背后都代表着深层的属灵意义。对以上的一切形式符号,或许都是那些将来美事的影儿!由此看来,不少地上的形式是可表达着永恒的真理的。而道成肉身更是形式神学的基础中心,因为道成肉身正好说明了属灵的真实是可以藉着世间的形体(物质)模式来展现的,如此推论,受造之物在崇拜中便有其地位了,在崇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