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考题二文化常识考查题理解文化常识类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2015年课标全国卷两套试题出现的新题型。这类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含义比较固定,涉及面较广。对这类实词掌握的数量和程度,不仅决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考查文化常识的实质就是考查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实词。——逐题击破——文化常识基本分类历法刑罚官职官制风俗礼仪名号称谓教育科举服饰器物音乐文娱地理常识文学常识参考《语文基础知识手册》【2016新课标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C•C.“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体验高考真题【2016新课标Ⅱ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D【2015新课标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DD“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其他儿子称“皇子”。此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官职,科举考试,帝王谥号以及对君主儿子的称呼。古代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称谓“太子”;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2015新课标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C项错误在于,长子继承制,应为“嫡长子继承制”。命题规律探究官职官制首相、有司、吏部、移疾、礼部、致仕、兵部、教坊司1.常考的文化常识。名号称谓中宫、陛下、庙号、太子、名、字、谥号、(阙?)地理常识契丹、两京教育科举登进士及第风俗礼仪建储、嗣位2.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查,我们必须明白两点:其一,文化常识考查的内容一定存在于试题当中;其二,文化常识的正误判断多半可以根据一定语境作出判断。3.通过大量试题分析,可以发现文化常识的语境包括:试题语境、教材语境和生活语境。解题指导(一)分析试题语境。当选项中出现较为生僻或考法很细致的文化常识时,我们应迅速在文中锁定这个文化常识的试题区域,然后尽量从语义相关处进行上下文推断。如2016年新课标Ⅱ卷的错项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原文】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翻译: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从原文分析可知,陈登云是主动要求辞官的。(二)联系教材语境。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大部分是以教材为依托的,遇到的知识点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有时候会事半功倍。文化常识也应进行这样的教材语境关联。如2016新课标Ⅰ卷的错项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人教版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书下注释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三)调动生活语境生活语境,似乎与积累本身有关,似乎不算是一种辅助手段,而是属于文化常识的“本”,但在具体做题的时候,当学生无法完成知识上的检索,就只有进行生活中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这种常态化、共识性话语往往来自生活对话、网络语言、影视作品等。(四)杀手锏——排除法!复习策略1.常读课下注释,熟悉课本上的文化常识。2.通过平时阅读积累课外的文化常识。3.总结考查频率较高的词语。4.关注各地高考模拟试题,积累更多的文化常识,并检验自己掌握的文化常识的准确性。考题三:分析概括文言文“分析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命题者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件事或说明某一道理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逐题击破——文言文分析综合呈现在高考试题中,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二是分析概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在课标全国高考中侧重考查分析概括,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常见设问方式】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方法点拨分析概括要“三落实”1.紧扣人物,落实事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人物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对传记记述了人物的哪些事,与哪些人有关,说过什么话,必须一一落实,清楚了解。2.抓住题干,落实要求。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要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3.仔细比对,落实细节。这类题最简捷的做法就是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落实细节。特别是有关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等方面的细节,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一般来说,发现差异就是找到了问题。技巧突破:采用比对法解答分析概括题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序颠倒地点暗换比对细节看有无词义曲解文意曲解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比对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比对表范围或程度的词语看是否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文言文分析概括题常见的六种设误类型分析概括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题目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要求选“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命题人在设置“不正确的一项”时,常用六种方法,我们归纳为“六种设误类型”,考生务必熟知。例:(2015·江苏卷第7小题D项)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原文:“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1.颠倒主次,偷梁换柱2.无中生有,添枝加叶例:(2015·广东卷第8小题D项)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原文:“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文中“卢象昇只是上疏请求援救,没有获得皇帝准许”,并没有“卢象昇赶去救援”之说。3.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例:(2015·全国课标卷Ⅰ第6小题B项)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原文:“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无肯承其事者”。4.曲解文意,错置因果例:(2015·全国课标卷Ⅱ第6小题C项)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原文: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5.范围失当,似是而非例:(2015·重庆卷第9小题A项)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原文:“终不一语加咎巫”,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了范围。选项中说“学者不愿行医”,对应的是“学者日以怠”,文中的“学者”是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6.以正遮误,以今释古•例:(2013·课标卷Ⅰ第6小题D项)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原文:“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25-【思路规范】-26-考题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特殊句式)“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其分值高、难度大,还因为其综合能力强,涉及的层面多。文言语句的翻译,包含对实词、虚词含义和用法的透彻了解,对文言句式的准确把握和领悟,对文言固定结构与现代汉语对应意思的熟知,有时还会遇到修辞手法方面的问题。——逐题击破——1.落实关键词的翻译1.1关键词之一词多义1.2关键词之古今异义1.3关键词之通假字1.4关键词之偏义复词1.5关键词之兼词1.6关键词之词类活用1.7文言实词意义推断1.8关键词之虚词及推断关键词的翻译方法1.1关键词之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典例分析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参考答案:几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参考答案:屡次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参考答案:命运④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参考答案:读cù,细密的⑤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逍遥游》)参考答案:拼命追求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注意这些词语含义之间的联系。“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方法点拨1.了解演化特点推断。多义词往往以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偶尔有比喻义和假借义。理解时以本义为基础,适当引申拓展理解。如“伐”,本义为“砍杀”,引申为“征讨”“自夸”。2.根据语境限制推断。对多义词含义的理解,语境是第一决定因素。要紧扣语境分析其意义和用法。如“制”在“为之请制”中是“封地”,在“其制稍异于前”中是“规模”,同为名词,意义不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参考答案:希望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参考答案:盼望③吾尝跂而望矣。(《劝学》)参考答案:向远处看④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参考答案:农历每月的十五日⑤都督阎公之雅望。(《滕王阁序》)参考答案:名声,名望即学即练1.2关键词之古今异义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一是词义大多数已发生变化。而词义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的变化。古今异义词的分类1.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其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