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其实质:A、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B、态度不同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C、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的结构比能力结构更复杂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包括:(1)直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感。3、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对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得到的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三)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水平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