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饮酒陶渊明《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3、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不知忘了要说的话。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语言富有哲理性,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聚集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静之地了。启示:在热闹的现实生活中,只要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世俗,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宁静致远。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热爱自然、悠闲自适的情感和超然物外、旷达的心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有不经意看到的意思,“望”有特意观看的意思,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起头,那秀丽的南山景色就闯入了眼帘。“见”字更能体现诗人悠闲自适的心境和旷达的心胸。“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飞鸟相与还的“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至情言语即无声“真意”指什么?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实指作者乐于隐居、回归田园、陶醉自然、洁身自好的情趣。艺术特色: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归纳:•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杜甫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热情,他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春望》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溅jiàn簪zān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情基调:深沉、沉郁、忧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指京城长安。国破:长安被叛军攻破,亦有残破不堪之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陷落,山河依然;春天的荒城野草茂盛。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感叹时事。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人心惊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讨论•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这里指战争。抵: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接连不断,现已是暮春三月。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金。开春以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短:少。浑:简直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诗文解说京城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事,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恐。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插不上头簪。春望【唐】杜甫现实主义诗人安史之乱烽火国破家亡(悲凉)草木深(思念)家书贵花鸟溅泪惊心沉痛感时恨别赏析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春望》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春望》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卒,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著有《李长吉歌行》。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名。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要求: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读准字音和节奏。注意:划出生字词,标注拼音雁门太守行李贺cuīlín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jiǎosàiyānzh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juǎnzhòng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xi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我甘愿高举宝剑战死在疆场。敌军像乌云般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鱼鳞般闪烁着金光。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声;夜色里,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凝结在塞上大地,呈现出一片紫色。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岸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冻凝战鼓,鼓声越发低沉。首联赏析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修辞)一个“压”字写出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次句一个“开”字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炼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颔联赏析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氛围,从而衬托了战斗场面的悲壮惨烈。(写作手法)“角声满天”从听觉写出战争的规模之大;“塞上燕脂”从视觉写出战地场面的悲壮。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颈联赏析•1.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联想到的故事和诗句是▲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作用:运用典故,即表明了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具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的豪情。(写作手法)•2.”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尾联赏析•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此联运用这一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尽忠报国)的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找出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试体会其作用。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红白色,交织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课堂小结•四、总结•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的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巩固练习•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4、《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