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案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编者按: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是校本研修的核心任务,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素养和学生意识是校本研修新的聚焦点,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意识的增强更为关键。本学期上城区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在开元、天长、胜利钱塘三所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申报式教学调研,各学科研究员跟进教师课堂教学,深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教学指导,帮助发掘提炼了这三所学校在教研组团队建设中的好经验、好行动。如基于课例研磨的初中备课组活动如何开展?一次有效的教研组活动如何写成一个校本研修的案例?教师如何具有自觉的学生意识设计与实施教学?学校分管教学领导又该如何管理指导教研组的工作?本期将聚焦教研组团队建设和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组稿、责编:缪华良)磨课磨练磨合——开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课例研磨活动一瞥杭州市开元中学方向开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是“娘子军”组合。五名成员中,有高级教师两名、一级教师一名,另有两名是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两位新教师在初二下的时候,就已经来校实习,并且取得了明显进步,因而获得信任,本学期到初三任教。尽管如此,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带毕业班这至关重要的一年,因此,备课组的全体,尤其是老教师,不免深感肩负重荷。如何有效地帮助新教师在专业业务方面快速成长,并且使所有初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不掉队,便成了备课组关注的核心。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照例给两位新教师配备了师傅,并且明确了以“磨课”为主体的培养机制。我们备课组的“磨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亦步亦趋”:师徒磨课落实文本研读新教师上课,课时进度一般比自己的师傅“慢一拍”。即徒弟先听师傅的课,课后师徒交流;接下来徒弟根据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将新课的教案修订成型,并向师傅说课,听取意见;然后徒弟走上讲台正式授课。这是一个小型的磨课过程,参与者虽然只是师徒“二人转”,但是磨课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紧扣、毫不含糊。这样做,虽然看似比较繁琐,但教学实践证明,对于课文重难点的落实,以及对新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帮助。二、五步循环:集体磨课引出思维碰撞所谓集体磨课,是指备课组所坚持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相对前面的师徒之间的小磨课而言,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大磨课,其基本流程为:“主备精备——说课研讨——个性消化——教学实施——反思改进”五个循环运行的环节。具体做法是由两位新教师各自“认领”课文提前备课,然后在第二周的备课组活动中,分别根据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进行说课和PPT的演示。在此基础上,其余三位教师针对说课稿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两位新教师解答,最后根据备课组的集体意见,新教师形成自己的新教案。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说课还是答疑,均能加深整个备课组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第三周,则由三位老教师进行备课工作,第四周由三位老教师进行说课演示,并解答新教师的疑惑,最终形成统一教案。这样以半月为周期进行轮换,循环往复,既不会让新教师备课的负担太重,也能让她们在老教师的说课中获得启迪。三、精致研磨:集体备课注重课例引路课例研究是一线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新的研究方式。基于课例研制的任务驱动式研修,不仅使备课组的活动有了载体,也可以通过一个课例的反复研磨,促使教师提升对学科教学本质的认识。精致地打磨一个课例,是从这一个,走向这一类的认识提升,甚至可以清晰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主张。我们遵循课例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在备课组内每学期开展1-2次的典型课例研究。下面就以我们组对课文《杨修之死》集体备课为例,讲讲具体做法:这次备课,我们分了这样几个步骤走:“素读”课文——搜集资料——同课异构——自主定案。“素读”课文。所谓“素读”,即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只是根据课文和课后练习题,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备课组五位老师坐在一起,由新教师许绿杨朗读全文,其余老师认真听并在课文边上做好批注,然后交流感悟。这样的初读,更纯粹,因为没有参考资料的先入为主,众人的感悟也更直观,更契合文本。此环节在备课组活动时间内完成(周一)。搜集资料。初步感知文本后,备课组成员开始分工合作。这次轮到三位老教师主备,具体分工为:方向老师负责粗备课——搜集当时的历史背景、历代对杨修与曹操的评价、曹操和杨修的历史故事等资料并加以整理,形成第一稿教案。此环节在两天之内完成(周三)。同课异构。在初稿教案的基础上,由备课组的两“台柱子”周素颖和徐建岚老师负责精备课,并形成各自的思路,写好第二稿教案并做好PPT。此环节在两天之内完成(周五)。如两位老教师均从文中关键句入手,分析全文。周老师的主体思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真知”下手,“三读”杨修,*初读杨修:“真知魏王。”*再读杨修:“真知魏王?”*三读杨修:“真知魏王!”*总结。徐老师的主体思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为何而死?是否该死?*杨修如果没有鸡肋事件,会不会死?从原文找出依据。①恃才放旷体现何处?②“数”——哪些事件?又体现了什么?③“忌”什么?为何“忌”?*杨修之死谁之过?修之过,操之过,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另外,我们组每位语文老师还要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好一份导学案。如下所示:《杨修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写法。2.分析、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3.深入探究杨修死因,从中获得启示。学习过程:(一)默读相关链接有题目解读、走近作者、了解杨修和补充注释等四项内容。(具体内容略去)(二)自读课文思考1.自主学习。要求能疏通文意,梳理情节,探究发现,自主质疑等。(具体内容略去)2.预习自测。分别设计注音、释义和翻译句子等三题作业。(具体内容略去)(三)学后拓展探究穿越时空遐想: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献什么忠言?上述三稿教案及其他所有的资料,均存放在备课组公用文件夹中。组里各位教师利用双休日,仔细研读两稿精备教案,提出疑问,并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案,准备下周一交流。此环节也在两天之内完成(周日)自主定案。周一备课组例行活动时间,各成员再次聚集在一起,讨论对于两个精备教案的看法,特别关注两位新教师对于两稿教案研读的感受。两位新教师在讨论时表示:“周老师这一教案的思路极其清晰,整体感觉也很流畅。但我们仔细研读之后发现,很多具体操作性的东西,对于我们而言,要很好地体现出来,有相当难度。”换言之,两位新教师觉得,这一稿教案对于课堂驾驭能力的要求较高,新教师毕竟经验有限,若想很好地实施并落实课堂教学的环节,没有把握。接着,大家又一起讨论徐老师的教案。徐稿比较简单,整体思路也很明确,采用主问题教学法,由两个大问题统领课堂教学。因为这稿教案的可操作性强,因此,备课组最后商定,除周老师可以保留自己的思路之外,其余四位教师基本统一采用这一思路。但是这个教案看似简单,若要很好地落实,并且体现学生的自主式学习,那么就一定要借助于导学案。于是大家又就导学案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增删了相关内容。至此,《杨修之死》的教案主体思路尘埃落定。四、因材施教:大小班级注重思维差异这样集体备课之后,每位老师因所带班级不同,在保持总体相同、局部各有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大小班不同程度的要求,有关教师做出了有针对性的适度改变。根据平行班之间的差异,任教老师也都实施了相应调整。如执教《杨修之死》一课,备课组的老师围绕徐老师的教案,依据我校初三年级有大小班的具体情况,再次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确定了大小班教学的区别所在——大班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之下,还可以再探讨一个问题:“杨修究竟知不知道自己会死?”然后下发相应的补充资料,以供学生思考判断。又如在五节课的导入上,五位老师的新课导入就无一雷同,而是各显神通。基于我校初三年级是大小班设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小班的教学上也有同有异。因此,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特别提示和要求新教师:除了对文本内容的研读之外,学情也是必须把握住的又一重点。这就是说,新教师上课时,即使是同一课文,在大班和小班,对教学任务的把握和理解、对于文本内容挖掘的深浅程度,也都应该有所不同。综上所述,成功的集体备课,一方面仍能显现出教师个人的风格与优势,不影响百花齐放时“她在丛中笑”的个体特色展现;另一方面,更能加强备课组的团结和谐、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使之产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终良好达成教学目标。特别要说一下,如今的我们,已经由原先一味追新、求奇的“同课异构”,转变成了现在踏踏实实、落实文本的“同课同构”,我们认为,这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必要一步。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期待我们备课组全体,在集体备课、同课同构的专业发展领域里携手前行,不断获得创新和提高,逐步积累行之有效的想法和做法,与同行共享。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