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2)本课件以复习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出荒漠化的危害。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及措施,并指出要把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用图片和示意图详细说明如何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在讲述工程措施时,用图片展示在流沙地区设置草方格沙障,并说明其益处。用文字材料和一段视频简介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最后用探究的形式完成课本20-21页的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上节课讲了荒漠化的分类及成因,那么荒漠化有哪些危害呢一、荒漠化的危害从现象上看:农田、村庄、道路等受到威胁,为沙尘暴提供沙源;从生态上看:生态环境恶化;从经济上看:丧失大量土地、引发饥荒、贫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防、治结合: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①人口的压力——控制人口的增长;②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③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新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利用风能、太阳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④合理利用水资源绿洲内部前沿地带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防护林网)⑤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A、生物措施胡杨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我国的“三北”防护林简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55b87df2af50daf8ef89a08e通过一段新闻视频,展示“三北”防护林在我国内蒙古的情况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P20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萨赫勒地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牧场超载转牧脆弱地区荒漠化加剧劳动力需求草地缩小草地变旱地人口增加弃耕后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本节课主要讲了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的治理措施,本课件中主要涉及我国西北地区和非洲萨赫勒地区两个案例,防治措施是针对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的,我们要善于把知识点前后联系起来分析,把问题的原因找到,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